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薛谭学讴(1)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2)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 注:(1)讴:唱歌;(2)抚节:打着拍节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未穷青之技 之: ④薛谭乃谢求反 反: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小题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学习”,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4分) |
答案
小题1:①终于 ②达到 ③的 ④通“返”,返回。 小题2: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小题3: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学习应虚心,不能浅尝辄止。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或根据学过的文言文词语解释考虑。如果是课内的词语解释,那日常学习中要加强记忆。 如“反”的解释,这个词在《愚公移山》《与朱元思书》中都是以通假字出现,因此就要考虑这个词的语境,最终确定在此处也是通假字。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要注意赋分点,词语“受”“于”; ②句中的“谢”诗歌古今异义词,一定要注意,“反”通假字,返回。 小题3: 试题分析:从《伤仲永》文段的议论中“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又不受之人”由此本文强调成才除“受之天”外,更重要的是“受之人”。《 薛谭学讴》中“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由秦青唱歌的描写中,可知薛谭差的很远,由叙事、描写中可知: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要静心。 |
举一反三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黔之驴》《小石潭记》《捕蛇者说》都是唐代柳宗元的作品,《故乡》《社戏》《孔乙己》都是鲁迅的小说,而《雪》《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 B.《威尼斯商人》是法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作品表达了作家的人文主义的理想。 | C.《西游记》以唐朝高僧玄奘为原型,宣扬了一种崇尚修道、普渡众生、佛法无边的价值取向。 | D.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具有强烈的批判和讽刺的色彩,譬如说其中批判的资本主义的虚伪,统治者的昏庸,乃至宗教斗争、殖民主义,都影射着当时的英国政治。 |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⑦约:约定,结盟。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魏来求救数矣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且秦灭韩亡魏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 |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 C.先生坐,何至于此 大王之救不至 |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小题4:甲、乙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文靠 让秦王屈服,乙文凭 让秦王信服。(2分) 小题5:《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从言外之意的角度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2分)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问题。(10分)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②。宋人既③成列,楚人未既济④。司马⑤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⑥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②泓:泓水。 ③既:尽,完了。 ④济:渡过。 ⑤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 ⑥陈:同“阵”,摆好阵势。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彼竭我盈 ②请击之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公问其故及其未既济也 | B.登轼而望之既济而未成列 | C.未可高可二黍许 | D.公与之乘车六七百乘 |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小题4:同样是作战,怎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曹刿、子鱼二人各有主张:曹刿主张 ;子鱼主张 。(2分) 小题5:战争的胜负与国君有着直接关系,请说说甲文中的鲁庄公与乙文中的宋襄公临阵表现上有什么不同。(2分)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陋室铭》《马说》和《小石潭记》这三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韩愈和柳宗元,他们都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 | B.杨修、香菱、吴用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水浒》。 | C.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都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 D.《皇帝的新装》和《丑小鸭》都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品,其中《丑小鸭》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成才。 |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 (4分) ①诸子禽之 禽: ②汝素寡悔 素: ③问其所欲 欲: ④卒为良民 卒: 小题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②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③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小题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实际说说你的感悟。(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