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仆(我)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仆(我)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仆(我)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⑤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⑥尘念,此际暂生⑦。
【注】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微之即元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⑥瞥然:形容时间短暂。⑦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千余竿(长)B.流水于舍下(环绕)
C.今录三泰以先奉报(所以)D.坐或睡(有的)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牒为械B.伤陛下平明之理C.彰其咎D.青乃自精兵走之
小题3:文中没有体现出作者思想的一项是(   )
A.寄情山水B.怀念故人C.归隐山林D.洁身自好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到了解全文的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C句中“故”为“特意”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A句中是介词,用;B句中是连词,以致;D句中是动词,率领,C句与例句的“以”意义相同,为“用来”。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疏通文字,大致了解内容,从文中人物的行为表现上分析其思想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10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 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5),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张孝祥《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5)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 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无与为乐者     (2)于是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国怀乡人远者又胜也B.今余游金沙堆中秋
C.庭下积水空明水玉盘D.尽却童隶登焉独往远人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小题4:甲乙两文均采用了                       等表达方式,都用了      修辞手法,甲文点染出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乙文月下之景,恍惚中如使人进入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其不知丘也亦甚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17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②,官无事③,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④也!”封之万家⑤。召阿⑥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⑦。昔日赵攻鄄⑧,子不救;卫取薛陵⑨,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⑩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即墨:齐国的一个城邑。②给:jǐ,指丰足。③官无事:社会平安无事,故官吏也清闲无事。④不事吾左右以求助:指不贿赂威王身边的人替自己说好话。⑤封之万家:封给一万家的租税的食邑。⑥阿:齐国的城邑。⑦贫馁:贫困和饥饿。⑧鄄:juàn,原是卫国城邑,后属齐国。⑨薛陵:齐国城邑。⑩誉:说好话。
小题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1)陟罚臧否         2)以陛下平明之理           
3)毁言至         4)召阿大夫曰           
小题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于是群臣耸惧
小题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小题4: 关于治国,两个文段表达了哪 些共同的主张或做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5分)
共同之处:                                                    (3分)
你的看法: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1)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2)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3)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4)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2)壹:真是,实在。(3)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4)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小题1: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林水源  ②有妇人哭于墓者而
小题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不足外人道也②吾从北方闻子
B.①舅家见之②有妇人哭墓者而哀
C.①夫子式听之②人不知不愠
D.①有良田美池桑竹属②使子路问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2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小题1:填空:(5分)甲文中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是                              ;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5分)
小题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执策而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B.求其能千里也燕雀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C.初不甚虽乘奔御风不以也(《三峡》)
D.无事然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执策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其道不物喜,不以己悲
C.驽钝材只辱于奴隶人
D.真不知马也真无马邪
小题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比行百里始奋迅。
小题5: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小题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小题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