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题2分)黔之驴 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题2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慭慭然,莫相知( 互相 ) | B.益习其声(熟悉,习惯) | C.终不敢搏(击,扑) |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 | 小题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悄悄地出来接近它。 | B.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老虎)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 C.驴不胜怒,蹄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 D.技止此耳: (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叙写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貌似强大的对手其实并不可怕。 | B.文章对驴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借助对老虎外形、神态和心理描写从侧面表现驴愚不可及的形象。 | C.“一鸣”、“一蹄”,貌似强大的驴,本领仅此而已。驴的形象,正是对现实中外强中干之人的写照。 | D.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探究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
|
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慭慭然,莫相知”中的“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不是“相互”的意思。所以A项是错误的。 小题2: 试题分析:“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正确的翻译是“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A项中此句中的“稍”解释为“渐渐”,不是“悄悄”的意思。做此题要准确记忆重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文章对驴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借助对老虎外形、神态和心理描写从侧面表现驴愚不可及的形象”中,文章没有对老虎进行外形描写,所以B项是错误的。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 解释加点的字。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怀民亦未寝 (3) 念无与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小题3: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乙文通过比喻写景的名句是“ ”。 小题4:【甲】和【乙】两段文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小题5: 乙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他被贬后还能欣赏到美好的月景,还 以“闲人” 自诩。对于作者这样的做法和心境,你怎样看待?请结合实际谈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文学常识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C.《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 D.《陋室铭》《马说》《醉翁亭记》的作者刘禹锡、韩愈、欧阳修,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作家。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仆(我)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⑤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⑥尘念,此际暂生⑦。 【注】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微之即元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⑥瞥然:形容时间短暂。⑦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竹千余竿(长) | B.流水周于舍下(环绕) | C.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所以) | D.或坐或睡(有的) |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以牒为械 | B.以伤陛下平明之理 | C.以彰其咎 | D.青乃自以精兵走之 | 小题3:文中没有体现出作者思想的一项是( )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10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 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5),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张孝祥《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5)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 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于是为备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去国怀乡去人远者又胜也 | B.今余之游金沙堆中秋之月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如玉盘 | D.尽却童隶而登焉独往而远人 |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小题4:甲乙两文均采用了 等表达方式,都用了 修辞手法,甲文点染出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乙文月下之景,恍惚中如使人进入 。(4分) |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其不知丘也亦甚矣。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