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心生疲厌,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心生疲厌,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售:卖出去。④直:通“值”。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市卖之  诣              (2)以为苦恼  以为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译:                                                                    
小题3:选出与文中“以其贵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B.策之不以其道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4: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答案

小题1:(1)到,往。(2)把……作为(把……当作)
小题2:(他)立即(把沉香木)烧成了炭,带到集市上去卖,却连半车炭的价钱都没卖到。
小题3:D
小题4: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考文言文此类题必考,平时要注意对课内文言重点字词加强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意义,只有课内基础打扎实了,才能学会迁移。题目中的“诣”“以为”都是课内学过的文言字词,联系平时学过的意思,再结合本题的语境不难做出。
小题2:
试题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属于必考题,做这类题,平时要注意多积累词汇,宜采用直译法。注意遵循原文风格,译准关键词,识别通假、多义、活用、异义、倒装句等文言文语言现象。此题中关键词“诣”“直”要翻译准确,“直”在古汉语中一般作通假字使用,同“值”,价值、价钱的意思。翻译时省略的部分要补充完整,用括号标注以示区别。
小题3: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项中的“以”翻译为“来”,B项“以”翻译为“按照”,C项“以”翻译为“凭借”,D项“以”翻译为“因为”,和题干中的“以”意思相同。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是读了文章后谈感悟和体会。做好这类题,可以从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得到昂贵的沉香,看见卖炭的人很快就卖完了,于是也学着他把沉香烧成了炭来卖却连半车炭的价钱也没卖到,从这个故事中分析可以看出此人急于求成,没耐心,盲目地跟着别人做。从这个角度即可分析出符合文意的感悟。切记感悟必须从文中来,不能脱离原文内容自谈感悟。
举一反三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袁宏道《满井游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          (2)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则飞砂走砾            (4)而此地与余近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小题3: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2分)
小题4: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17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左传》旧传为      (朝代)末年鲁国史官      (人名)所撰(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又何焉(  )  ②小惠未(  )
③小大之(  )  ④望其旗(  )
小题3: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
                                                                            
小题4: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
                                                                            
小题5: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一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令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每个1分)
(1)牺牲玉
(2)小信未
小题2:结合文意翻译以下两个句子(2分)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既克,公问其故。
小题3:曹刿认为作战要靠,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2分)
小题4:用一个成语概括下边一句话的意思。类似这个故事的成语还有哪些?(1分)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成语:  。还有_  (至少写一个)。
小题5:以上两个语段能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辅佐桓公成霸业。②与:亲附,拥护爱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又何焉   (      )     (2)小惠未           (     )
(3)之属也   (      )     (4)人者(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君人者,百姓为天弗敢专也,必分人。
B.桓公仰视天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C.入见当立者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战请从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答:                                                                  
                                                                       
小题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两段选文内容简要分析。(2分)
答:                                                                  
小题5: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范文正公集》和《欧阳文忠公集》中的“文正”“文忠”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的谥号,这两本书都是以作者死后的封号作书名。
B.《诗经》,也称“诗三百”,收录诗歌300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表现手法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C.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D.《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法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等地的经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