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诗文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令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每个1分)
(1)牺牲玉
(2)小信未
小题2:结合文意翻译以下两个句子(2分)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既克,公问其故。
小题3:曹刿认为作战要靠,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2分)
小题4:用一个成语概括下边一句话的意思。类似这个故事的成语还有哪些?(1分)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成语:  。还有_  (至少写一个)。
小题5:以上两个语段能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1)丝织品 (2)为人所信服 (每个1分 共2分)
小题2:(1)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
(2)打了胜仗之后,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每个1分 共2分)
小题3:(每个1分 共2分)勇气 惧有伏焉
小题4:(各0.5分,共1分)事半功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小题5:(3分)做事要把握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重要词语,重在平时积累,同时也要结合语境具体释义,多是课文中出现的。
小题2:
试题分析:(1)句中“乘” 表示乘车的意思;“于”是“在”意,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翻译要注意。
(2)“克”译为战胜;“故”:原因。注意句子的通达。抓得分点。
小题3:
试题分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可知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理解文段的意思,归纳总结和平时的积累相结合。如坐山观虎斗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词语。
小题5:
试题分析:战争要把握战机才能取胜,打虎瞅准时机才能大丰收。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辅佐桓公成霸业。②与:亲附,拥护爱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又何焉   (      )     (2)小惠未           (     )
(3)之属也   (      )     (4)人者(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君人者,百姓为天弗敢专也,必分人。
B.桓公仰视天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C.入见当立者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战请从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答:                                                                  
                                                                       
小题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两段选文内容简要分析。(2分)
答:                                                                  
小题5: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范文正公集》和《欧阳文忠公集》中的“文正”“文忠”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的谥号,这两本书都是以作者死后的封号作书名。
B.《诗经》,也称“诗三百”,收录诗歌300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表现手法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C.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D.《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法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等地的经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5分)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小题1: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咨臣以当世之事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小题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
小题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隆中对》
【注】每:常常。 信然:确实这样。  先主:刘备。  就见:到那里拜访。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枉(wǎng):委屈。  凡:总共。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相同?( )
A先帝不臣卑鄙             则可得生者何不用也
B当奖率三军,定中原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
C臣布衣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D还旧都                  欲有求我也
小题2: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是(    )(2分)
A.时先主屯新野B.先主曰:“君与俱来。”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D.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4分)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帝闻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改嫁,再婚。   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的“以”与“言教是以碎耳”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固怪之矣B.先帝简拔遗陛下
C.可一战D.其境过清
小题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
A.李密几岁时,因为母亲再嫁,他十分思念,直至生病。
B.李密对于亲自抚养他的祖母刘氏非常孝顺和恭敬。
C.泰始初年,皇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嫌官职太小,就以祖母年长,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D.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但因朝中无人,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4分)
(1)则泣侧息 涕:                         (2)华之   善:           
(3)斯语岂然  然:                       (4)后于家 卒: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2分)
译文:                                                                            
(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2分)
译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