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人皆予自上国往”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祭尉首B.其境过清
C.***之应陈涉D.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将其地                      (2)于是人之吾轩者            
(3)因之曰 “何陋”             (4)记之以来者                 
小题3:
(1)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译文:                                                                                
(2)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
译文:                                                                       
小题4: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2分)
答案

小题1:(2分)D
小题2:(4分)①认为……是简陋的    ②到   ③ 命名   ④等待
小题3:(4分)
(1)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多天,感到生活安宁而以此为快乐。(而、予、旬、乐各0.5分)
(2)果真有君子居住在这里,开导教化他们大概也容易吧。(诚、焉、化、盖各0.5分)
小题4:(2分)①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每点0.5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准确判断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再根据各选句的意思结合对文言常用词的积累来判断字词义,进行比较。例句中“以”是“认为”的意思,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名”是名词用作动词。
小题3:
试题分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安”“处”“诚”“居”“化”“盖”,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4:
试题分析:读懂文章内容,尤其是最后一段文字,从作者对道德教化的观点来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6分)
狄青出奇兵
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使出战。虏望旗,易之,全军径①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又青在泾原,尝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②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③;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④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梦溪笔谈》沈括)
【注释】①径:一直。 ②预:事先。 ③阳却:装着退却。④遽:突然。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未战阵 (    )                (2)以寡当众 (     )         
(3)必以奇胜(    )              (4)士卒皆其教(     )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使出战具答(《桃花源记》)
B.尝寡当众尽吾齿(《捕蛇者说》)
C.虏望真不知马也(《马说》)
D.再声则严阵阳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爱莲说》)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小题4:文章在塑造狄青出兵之奇时为何反复写到虏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重赏以令死士”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宜相与致死守其邑B.扶苏数谏故
C.今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D.啮人,无御之者
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段记述了一位县令的妻子,在叛军兵临城下,举县不知所措之时,挺身而出,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军,保住了城池。
B.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能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
C.文段选取了人物的典型言行来塑造人物性格。杨氏与夫君李侃的对话,显示其“忠”;对智吏百姓的激厉,显出其“智”。
D.本文着力刻画了一个深明大义、有勇有谋、恭敬孝顺、热爱国家的烈妇形象。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则人谁肯             (2)其必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4)侃率之以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译: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 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小题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长跪而之(      )     (2)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
(3)寡人矣(       )      (4)图而匕首见(        )
小题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2)使毕使于前。   
译文:                                                                  
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①人也。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②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入私,并收佣直③,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④,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
【注释】①河东解:即河东解县。②菽;豆类的总称。  ③佣直:指劳务收入。 ④贞惠:此指廉洁。⑤役:差遣、使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侠躬履俭                    (2)为官                      
(3)乃罢之                      (4)诸牧守曰                          
小题2:下列句中与“侠亦不入私”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令辱之,激怒其众B.土砾凸者为丘
C.祭尉首D.其境过清
小题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裴侠生活简朴,关心百姓,以前专门给郡守捕鱼打猎的人,都被他撤消了。
B.文中引用老百姓的歌谣,是从侧面赞美裴侠的廉洁奉公,是世人的楷模。
C.裴侠之所以被称为“独立君”,是因为太守将他“别立”,与其他官员分开。
D.此文写了两部分内容:一是裴侠的事迹;二是世人对裴侠赞美和太祖对他的赏识。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2分)
译:                                                                    
(2)去职之日,一无所取。(2分)
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2分)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逆:                谢:           
小题2:(2分)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王僚也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吴广爱人
C.安陵君地于先王而守之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野芳而幽香
小题3:(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小题4:(2分)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