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作答问题。(14分)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阅读下面的文段,作答问题。(14分)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段,作答问题。(14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期日中   期 __________ (2)去后乃至   乃   __________
(3)尊君在不  不 _________ (4)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 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友人的"无信"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礼"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 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分)
小题4:学习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做人道理?请结合短文或实际,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期:约定   乃:才    不:通“否”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小题2:略
小题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对子骂父  友人惭,下车引之
小题4:做人要重礼守信,围绕这一点谈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期”在古文中有“相约”“时期”“期望”的意思,“乃”在古文中有“于是就”“才”“却”“你”等含义,“不”通“否”,表疑问,“家君”,是自称其父,“令尊”是敬称别人父,要注意区别。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明确易懂,字词好解释。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本义。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把“期”与“日中”解释好即可,期:相约,“日中”,本意为太阳在中天,意为“中午”。第二句把“引”与“顾”解释清楚即可,引:拉,顾:回头看。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易于翻译。古文翻译,是学习古文必做的训练,翻译是为了准确的理解文意,对朗读背诵也有一定的帮助。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语,最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
小题3:
试题分析:从有关“友人”的言行和元方的态度的文字中摘引即可,注意要用文中的原话,不能自己概括。
点评:本题不难,故事矮小,内容简单。本题不难,归纳文章内容概括要点,一要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写作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注意三个变化,时间变化,地点变化,人物变化,每变化一次就是一个情节段,可以归纳出一个叙事点。
小题4:
试题分析:紧扣文章“诚信”这一中心思想感想,结合文意,即用文中的情节说明,结合实际,即用生活现象说明。
点评:本题不难,文意明确,于易感想。阅读,是了解社会的一种途径,所以读到什么,要善于发表感想。感想可以是评价性的(评价事件的影响),可以是引申式的(由此事想到其它问题),可以是倡导式的(由此事件提出倡导或解决问题的办法)。
举一反三
仲淹掌学(10分)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 读书             (2)               
(3)疲倦               (4) 其人亦妄对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
                                                                         
小题3:从上文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哪些好品质?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段(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1)以为死,或以为                                               
(2)又令吴广次所旁丛祠申                                         
小题2:翻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分)
                                                                                    
                                                                                    
小题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根本原因是                 
小题4: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可以看出他具有什么性格特点?(4分)
                                                                                    
                                                                                  
小题5:划线处属于那种描写?通过士卒们的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景公出游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舞(地名),遵(1)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 :“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2),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3)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4) 。夏(朝)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5) 。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6),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
公曰 :“善 。”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注释】:(1)遵:循 (2)巡狩:视察 (3)省:考察 (4)豫:指帝王秋天出游。
(5)度:法度、准则 (6)荒:与下句的“亡”都指沉迷逸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遵海而 南:南面
B.从水而不谓之连反:通“返”,返回
C.公见老、病者七十人 身:亲自
D.赈之,然后归也赡:供给、供养。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1)诸侯天子为述职(2)小大
B.(1)已贫民者三百钟(2)吾徐公孰美
C.(1)景公出游,问晏子(2)欲报之陛下也
D.(1)吾君不游,我何休?(2)不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贫苦不补,劳者不息。
小题4:概括下表所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3分)
人物(作者)
篇目
人文思想核心
晏子
景公出游

欧阳修
《醉翁亭记》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忧国忧民
曹刿
〈〈曹刿论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从先人家/衣锦B.或钱币乞之/徐喷
C.是指物作诗立就/还扬州D.泯然众人矣/众人拾柴火焰高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小题3: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根本的原因是“口口口”,也就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要求用原文回答3分)
答:                              
小题4:对文章内容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方仲永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他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每天都拉着他的手去拜访同县的人。
B.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C.方仲永刚开始写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文采和道理方面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D.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一个道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小题1:请在下句中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小题2:解释划线字词(2分)
①猎者曰:“何为?”人不(     ) ②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良犬乎(   )
小题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                                                         
小题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3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