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淹掌学(10分)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仲淹掌学(10分)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 读书寝食 (2) 诘之 (3)适疲倦 (4) 其人亦妄对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 小题3:从上文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哪些好品质? (3分) |
答案
小题1: 睡,睡觉 责问 适逢,恰好,正赶上 回答 小题2:范仲淹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自己先作一篇,想先了解题目的难易。 小题3:勤劳恭谨 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 讲究方法 |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寝是睡觉的意思,可以联系废寝忘食这个成语。 诘是责问,反问的意思,可以联系“诘问”这个词。“适”是正好,恰好的意思。对:是回答的意思,可以联系“隆中对”的“对”字。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课外文言实词的解释还要学会迁移法。 小题2:试题分析:要把主语“范仲淹”补充上去。必先自为之的“为”是写的是意思。欲知其难易 “欲”是想的意思,其代指题目。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小题3:试题分析:从“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得出“勤劳恭谨”“以身作则”“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看出范仲淹要求严格。“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得出范仲淹以身作则、讲究方法。 点评:评价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人物描写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 |
举一反三
文段(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申 小题2:翻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分) 小题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根本原因是 小题4: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可以看出他具有什么性格特点?(4分) 小题5:划线处属于那种描写?通过士卒们的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
景公出游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舞(地名),遵(1)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 :“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2),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3)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4) 。夏(朝)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5) 。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6),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 公曰 :“善 。”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注释】:(1)遵:循 (2)巡狩:视察 (3)省:考察 (4)豫:指帝王秋天出游。 (5)度:法度、准则 (6)荒:与下句的“亡”都指沉迷逸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遵海而南 南:南面 | B.从水而不反谓之连反:通“返”,返回 | C.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 身:亲自 | D.赈赡之,然后归也赡:供给、供养。 |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1)诸侯之天子为述职(2)小大之狱 | B.(1)已与贫民者三百钟(2)吾与徐公孰美 | C.(1)景公出游,问于晏子(2)欲报之于陛下也 | D.(1)吾君不游,我何以休?(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贫苦不补,劳者不息。 小题4:概括下表所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3分)
人物(作者)
| 篇目
| 人文思想核心
| 晏子
| 景公出游
| ①
| 欧阳修
| 《醉翁亭记》
| ②
| 范仲淹
| 《岳阳楼记》
| 忧国忧民
| 曹刿
| 〈〈曹刿论战〉〉
| ③
|
|
阅读下面文段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从先人还家/衣锦还乡 | B.或以钱币乞之/徐喷以烟 |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还自扬州 | D.泯然众人矣/众人拾柴火焰高 |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小题3: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根本的原因是“口口口”,也就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要求用原文回答3分) 答: ; 。 小题4:对文章内容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方仲永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他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每天都拉着他的手去拜访同县的人。 | B.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 C.方仲永刚开始写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文采和道理方面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 D.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一个道理 |
|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小题1:请在下句中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小题2:解释划线字词(2分) ①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 ②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 小题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 小题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3分) 答: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諌,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语词:( 4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时时而间进: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小题3:文中有一个常用成语,请找出来( 2分) 小题4:“王”下令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哪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