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④缣[jiān ]:细密之绢。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
小题1:(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平生施与  (           )
食    (            )
有志于是矣(           )
参大政(            )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既而西帅 ②及
B.①其所入②衾拥覆
C.①终其志②择其善者从之
D.①此大较也②常蹲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小题4: 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1)①喜欢 ②每天 ③曾经 ④等到      (2)D
小题2:公/虽 位 充 禄 厚/而 贫 终 其 身。
小题3:(1)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给他们以接济。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小题4:范仲淹置义田帮助自己的族人。
解析

小题1:(1)试题分析:①句中的“好”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喜欢”的意思,不能与“江南好”中的“好(优良、良好)”的意思相混;②句中的“且”在古汉语里,也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每天”的意思,在“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中是“将近”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连词。③句中的“尝”在古汉语中最多的还是作副词“曾经”讲;④句中的“及”在古汉语中常作为“等到”讲,这里也是“等到”的意思,不过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中是“连累;关联”的意思。理解文言文字词,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点评: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试题分析:A项中的两个“为”都是“当、做”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用”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D项中的前一个“其”是“他”的意思,后一个“其”是“自己的”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所以应选择D项。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2: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点评:文言句读常识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常识的知识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择(选择)、其(那些)、者(……的人)、咸(都)、之(他们)”这些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微(非,如果没有)、斯(这种)、谁与归(就是‘与归谁’,归,归依的意思)”等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能概括范仲淹置义田帮助自己的族人的故事即可。
点评: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首先要读懂原文,梳理文章情节,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本文是篇写人的文章,可以根据“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去考虑。
举一反三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 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1: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2分)
A.流(jìng)(dài)
B.崖(zhù)(dǔ)
C.尼(zhòng)(sì)
D.伐(zhòu)伯(yì)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3分)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小题3:你怎样看待河伯?(3分)
小题4: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义田记钱公辅》节选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①嫁娶婚葬皆有赡           ②而其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物喜养济群族之人
B.居庙堂之高忧其民然何时而乐耶
C.先天下之忧忧遗其子
D.予尝求古仁人心公未贵显也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讨山越        (         )      ⑵君宜之            (         )
⑶遂往蒙        (         )      ⑷肃于是越席之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小题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4分)
                                                                 
小题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4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0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请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A.或以为()B.为天下唱,多应者()
C.扶苏以谏故()D.大楚兴,陈胜()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小题3:陈胜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                ”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利用百姓不知扶苏和项燕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 “             ”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B.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
C.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D.为起义做舆论准备过程,体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伯牙善琴      鼓:_____________
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___________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知音:___________
破琴绝弦      乃:_____________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中需要停顿的地方。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题3: 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小题4:“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