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题。(10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题。(10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肉食者       鄙:            (2)小惠未       徧:         
(3)牺牲玉帛       牺牲:          (4)彼竭我       盈: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一鼓作气             
小题3:文中肉食者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肉食者“鄙”的表现:战前           ,战中          
(2)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           ,战中          
答案

小题1:(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同“遍”。 (3)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4)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共2分。共4小题,每小题0.5分)
小题2:(1)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或: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或: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共2分。共2小题,每小题1分)
小题3:(1)靠小信、小惠作战  慌乱心急。(2)靠忠诚作战  仔细观察。〔每空1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鄙、盈”注意要解释到位,一定要解释出语境义。“”是重点的通假字。“牺牲”是重点的古今异义的字。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孚”“一鼓作气”等。“孚”在此句中应译为“为神所信服”, “一鼓作气”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找到范围,一、二段,因为一段是战前,二段写战中。根据第一段中庄公的三答和第二段中庄公的两处表现可完成此题第一步,即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臣、神的身上,战中急躁冒进、慌乱心急。相反,曹刿在战前则主张取信于民,战中则后发制人,把握战机。                
点评:首先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理解语段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提取关键语句,然后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一)
《论语》十则(有删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二)
《论语》六则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雍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注释】①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思而不学则(有害)B.是也(通“智”,聪明)
C.中道而(废除)D.学而不(满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恕乎神游
B.仁以己任以丛草
C.孔文子何谓之“文”也可为师矣
D.勿施人士志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小题4:《论语》在我国各方面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格言讲的是学习态度。请结合文意联系自身的感悟作简要评析。(3分)
小题5:《论语》六则都讲到了学习态度方面的内容,“学而不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别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态度?(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天大雨   (2)死    (3)或以为    (4)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翻译: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翻译:                  
小题3:选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陈胜、吴广利用“行卜”,达到了“威众”的效果?(用原文回答)(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义猴之墓
某山隅①有一老圃②,早失偶,惟一女远适③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④,而不离不逸⑤。如是者五年。
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⑥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子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僵卧墦⑦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⑧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注释】①隅(yú):山弯。②圃:种植蔬菜瓜果的人。③适:嫁。④掣(chè):牵。⑤逸:逃跑。⑥揖:作揖行礼。⑦墦(fán):坟墓。⑧勒: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惟一女远他乡(适应)B.老者暴(死亡)
C.之,乃俱归(点头)D.仍牢守宅(老、原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赠猴无为葬
B.颔之,俱归葬于老者之侧
C.猴遍哭乡乃葬老者之侧
D.乡人乃资掩不链不掣,不离不逸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l)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
(2)姐引之去,猴揖谢之。
小题4: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11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2分)
(1)彼竭我盈,故之      克:             
(2)然后襄公之          鼓: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小题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                                                                          
                                                                             
小题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生职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出自宋 何远《春渚纪文》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小题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公视久之        (2)非故之也
小题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小题3:从本文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4: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从中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