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生职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出自宋 何远《春渚纪文》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小题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公视久之        (2)非故之也
小题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小题3:从本文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4: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从中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

小题1:⑴仔细  ⑵ 拖欠
小题2: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小题3:①“适父死”②“所制不售”(或①父亲刚刚亡故②做好的扇卖不出去。)
小题4: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帮助制扇)(1分)为政宽和,为人仁厚。(或: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其意思是固定的。"负"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是“偿”的反义词,应译为“拖欠”。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尤其是文言文课文下面注解里面的词语。
小题2:试题分析:要断句,首先要把句子的意思大致翻译一下,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所以正确的停顿应是“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点评: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给语段标出停顿,其实是把几个句子断开。所以要注意句子意思不能改变,语意要完整。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找到文中的原句,即“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用自己的话概括即:父亲刚刚亡故;连雨天寒,做好的扇卖不出去。
点评: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确定答案范围。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4:试题分析:首先找到文中的原句,即“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由此可见是在扇子上写字作画,帮助他“发市”(开张)。从这一举动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的好官。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人物的言行、心理、神态,结合全文内容、故事情节及文章主旨作综合地分析。有侧面描写的也要注意侧面描写所展示的人物性格特点。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小题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3: 文中最后“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当时怎样复杂的心境?(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古文《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4分)
①必细察其理(             )  ② 项为之(            )
怡然称快 (                )  ④数十 (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小题3:上文作者围绕“记趣”叙写了自己幼时的哪几件趣事?(3分)
                                                                            
小题4: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死敌:死于敌手。②死法:死于军法。③恁么:如此,这样。④熟歇:好好地休息。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 怀民亦未 (          )      (2)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 思欲亭止息(          )    (4) 望亭宇尚在木末 (         )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解衣睡思就亭止息
B.相与步中庭死敌手
C.念无与乐隶而从(《小石潭记》)
D.余尝寓惠州嘉祐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小石潭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湖心亭看雪(1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日更定 / 问其姓氏,金陵人
B.湖中得更有此人 /心不在
C.一童子烧酒炉正 /人声鼎
D.有痴似相公者/是日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题3:用原文回答。(4分)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   ”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文末的“痴”与开头的“  ”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就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B.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C.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D.文章用语简练朴素,表达了作者淡淡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童子驱蚊
陈子之卧帷破而多蚊,目昏而不能见,使童子瞩而扑之。唯而入,逾瞬而出。陈子怪其疾也,问:“犹有遗蚊乎?”曰:“已尽扑之矣,无遗蚊矣。”“虽然,姑且我更瞩之。”又唯而入,逾瞬而出。曰:“犹有一二蚊之遗者,已尽扑之矣,果无遗蚊也。”
陈子犹疑其未尽也自卧而徐察之见则起而扑之又扑十数蚊而后尽。
彼无切肤之患,而驱蚊之心未笃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陈子怪其也。(              ) (2)使童子而扑之。(          )
小题2: 下列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陈子犹疑其未尽也自卧而徐察之见则起而扑之又扑十数蚊而后尽。
小题3:童子为什么没有把蚊子打干净?请你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4:读了这则故事,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