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明朝刘基写的文言短文《芮伯献马贾祸》,完成题目。(14分)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

阅读明朝刘基写的文言短文《芮伯献马贾祸》,完成题目。(14分)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明朝刘基写的文言短文《芮伯献马贾祸》,完成题目。(14分)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注释】①哓(xiāo):嚷叫。②贾:“买”的意思,在此引申作招致。贾祸,招致灾祸。③荣夷公:周厉王的宠臣。④谮:诬陷,中伤。指恶意诬陷伤害。⑥渎:渎通“黩”,贪污。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4分)
①王欲无(       )                ②贾祸也(         )
献之           (       )      ④遂谮王 (         )
小题2:选出与例句中划线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2分)
例句:今以师归献马焉
A.尔知王之渎货启之B.则弛然C.乐亦无穷也D.戍死者固十六七
小题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2分)
周 厉 王 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4分)
(1)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小题5:故事的结尾芮伯被逐,有人说他是咎由自取,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

小题1:①满足;②这,这样;③最终,终于;④各。
小题1:C
小题1:周 厉 王使 芮 伯帅 师 伐 戎
小题1:(1)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2)况且大丈夫(好汉)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小题1:我认为芮伯被逐是咎由自取。因为芮季已经告诉他周厉王是个贪得无厌、听信谗言、良莠不分的昏君,而芮伯却依然献马取宠、行贿送礼,诱导厉王之贪欲,可见他也是一个卑劣的小人。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厌”根据语境意思为“满足”,不能理解为“讨厌”等意思。“是”在此句中是“指示代词”,不能理解为“判断动词”。“卒”在此句中的意思为“终于”,不能理解为“士兵或死亡”。“诸”在此句中是“之于”的意思,不能理解为“众多”等意思。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例句中的“而”是顺接连词,A、D中“而”是转折连词,B中为修饰连词。C项和例句的“而”均表顺承。
点评:“而”作为连词,有“表顺承、表并列、表修饰、表转折”等作用,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周 厉 王 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这句话的意思为“周厉王派芮伯带领军队去讨伐戎”,根据句子的结构原则、意思原则,句子的节奏为“周 厉 王使 芮 伯帅 师 伐 戎”。
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尔是你的意思,渎是贪婪的意思,启是引诱的意思,而表转折,之是的意思”,还要注意此句是一个判断句。翻译(2)时,注意“且是况且的意思,即是就的意思,已是罢了的意思,宁是难道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芮伯战胜之后,把获得的一匹好马送给贪得无厌、听信谗言、好坏不分的周厉王,在送马之前,芮季就劝告过他,但他没听劝说,结果招来放逐之罪,针对这一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观点,答案已从批评芮伯的角度谈了看法,我们还可以从同情芮伯的角度来谈看法,那就要围绕“周厉王是个昏君以及身边的大臣都是一些无耻小人”来谈看法了。
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感受,对于文言文,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的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人物的做法,然后根据人物的做法,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三人成虎》一文,完成题目。(13分)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③去:距离。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⑤愿:希望。⑥谗言:坏话。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竟:最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王之乎   (               )      ②愿王之 (             )
③庞恭从邯郸(               )      ④后太子质(             )
小题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小题4: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题目(6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1分)
(1)休降于天                  (2)长跪而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1分)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置人所鱼腹中B.请广于君C.劣得所D.篝火
小题3: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4: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像唐雎那样出使不辱使命的人还有很多,请用一句话试举一例(人物、事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于令仪不责盗(4分)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小题1: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诸子之禽:通“擒”,抓获
B.汝寡悔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欲望
D.为良民卒:最终
小题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司马朗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 魏志 司马郎传》)
【注释】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疑朗年(隐瞒) B.监试者之(奇特、奇异)
C.为郡内忧之(私下)D.客之(道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监试者其身体壮大托臣讨贼兴复之效
B.今寇未至先徒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C.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太祖辟司空掾属贤能之用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2)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小题4:结合文意,请你对司马朗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5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以大小( )  (2)故不意也( )
(3)休祲降于天( ) (4)长跪而之曰(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4:面对领土争端,唐雎以正确的方式使自己不辱使命,且使不可一世的秦王“长跪而谢”,针对目前的“钓鱼岛”争端,你有什么看法?若你身为我国与日本进行谈判的外交官,你打算怎样做?(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