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 张元传(节选) 张元,年六岁,其祖以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祖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 张元传(节选) 张元,年六岁,其祖以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祖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
张元传(节选)
张元,年六岁,其祖以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祖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④。元不能亵⑤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注释】①谦谨:谦虚谨慎。②微:稍微,稍稍。③释典:释,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释典,佛教的典籍。④亵:指家居所穿的便服。⑤亵:轻慢,亲近而不庄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4分)
(1)元固不肯(  )                          (2) 祖其贪戏(  )
(3)诸小儿竞取而之(  )                    (4)遂焉(  )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其祖以夏中热甚”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以杖击其头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吾欲辱之,何以也 D.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衣以盖形,为覆其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1)听从    (2) 认为   (3)吃    (4)答应
小题1:D
小题1:①衣服是用来遮盖形体的,是为了覆盖隐秘之处的。
     ②现在被人抛弃而导致它的死亡,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啊。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⑴“从”在这里是“听从”的意思。⑵“谓”认为的意思。《爱莲说》中有“予谓菊”,谓是认为的意思。⑶食在这里是动词,“吃”。《马说》“食不饱”,食即是“吃”的意思。⑷“许”在这里是答应的意思。《出师表》中有“遂许先帝以驱驰”,许是答案的意思。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迁移,先想一想课内有没有学到这个词语的解释。
小题1:试题分析: “其祖以夏中热甚”中的“以”是因为的用法,D句中的“以”也是因为。A中的“以”是用,B中的“以”是认为,C中的“以”是用。
点评:“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三、介词,相当于“把、拿”。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六、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七、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八、介词,译为“按照”。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九、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十、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十一、连词,译为“以致”。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十二、通“已”,已经。例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①注意落实“以”的翻译,是“用来”的意思,“亵”是“轻慢,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隐秘”。②“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翻译为“被”。“道”在这里指的是“自然规律”。前文有提示“自然之理”。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句式一致。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解缙敏对》,回答后面问题。(7分)
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一步高一步。”及下桥,又问之。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字:(4分)
曰       (           )   ②上大       (        )
③上曰     (           )   ④得诗       (        )
小题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守株待兔》一文,完成题目。(14分)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株:残留的树桩。②触:撞到。③耒(lěi):犁耙,古代耕田用的农具。④冀:希望。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A 兔触株(     )       B 因其耒(      )
C 冀复兔(       )        D 当世之民(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今欲以先王之政
A.入水求之B.反归取之
C.物外之趣D.置之其座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兔 不 可 复 得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译文:                                                                  
小题4:说说本文的寓意。(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9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②晏子将使              
③缚者为者               ④寡人反取             
小题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晏婴,齐之习辞者也。(2分)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用“/”给下面两句划分朗读停顿。(2分)
⑴ 见 藐 小 微 物                   ⑵ 盖 一 癞 蛤 蟆 也
小题2:下面四句中划线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2分)
A.至B.试以足C.项为D.驱别院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4分)
⑴明秋毫 :                           ⑵项为之:
一癞蛤蟆也 :                       ⑷数十:
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⑴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小题5:文中记叙了哪几件趣事?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8分)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___________。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_____,为之怡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__________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童趣》作者是______朝著名文学家________,课文选自《________》(3分)
小题2:补出横线上的内容。(4分)
小题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对其进行注音和解释。(2分)
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音: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___
小题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
故:________  以:________   然:_________  方:________ 
小题5:与例句“拔山倒树而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3分)
A.任重道远B.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
C.温故知新D.其马将胡骏马
小题6:翻译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童趣》一文“趣”在哪些地方?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分点概述。这些表明童年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