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造饮尽饮少
B.便欣忘食望之蔚而深秀者
C.既醉退得之心寓之酒也
D.衔觞赋诗,以其志山水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他们的用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隐居喝酒,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B.甲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乙文的醉翁就是作者滁州太守欧阳修本人。
C.甲文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乙文表现作者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中。
D.甲文多次使用带“不”的句式,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及其高洁志趣。乙文由远到近,写出醉翁亭四周的环境及亭名的由来。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不为生活贫困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为它命名的人是谁?这是太守的自称啊。      【4分,每小题2分。“戚戚…‘汲汲”各1分;“名”1分,大意1分。】
解析

小题1:D意动用法。以……乐/快乐
小题1:醉翁表达的是与民同乐。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举一反三
古文阅读。(14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天大雨(    )    (2)今亦死(    )
(3)宫门曰(    )    (4)旦日,卒中往往语(     )
小题2:用现代扣宫门曰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译文:                                           
小题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
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现实。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
小题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知伯①索地于魏桓子②,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憍③。憍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④,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①知伯,即智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为人飞扬跋扈。②魏桓子,又称魏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③憍,骄傲。④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您为什么放弃让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做法。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知 氏 之 命 不 长 矣
而 独 以 吾 国 为 知 氏 质 乎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 魏桓子弗(        )      (2) 重欲无(        )
(3) 以知伯(          )     (4) 知氏亡(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
                                                                              
(2)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
                                                                              
小题4:知伯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分别从魏桓子和知伯角度加以分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读<孟尝君传>》,完成小题。(共9分)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孟尝君鸡鸣狗盗之雄耳
⑵宜可以南面而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⑵岂足以言得士?
小题3:文中三处使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分别强调了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先主(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选自《三国志》卷三十二)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往 来 者 皆 怪 此 树 非凡   
(2)喜 怒 不 形 于 色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谓当出贵人(   )            (2)先主以兄之(     )
(3)自见其耳 (   )            (4)见而之   (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⑴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⑵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小题4:少年时代的刘备是怎样的人?请你简要概括。(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张母计氏
宋张浚母计氏。子幼时,即教以父之言行。后浚以秦桧误国日甚,欲力争以悟君心。念母年高,言之必致祸,忧之,体为之瘠①。母怪问,以实对。母不应,惟诵其父绍圣②初对方正策之辞,曰:“臣宁言而死于斧钺③,不忍不言以负陛下。”浚意遂决,书上,窜④谪。母送之曰:“行矣。汝以忠直得祸,何愧?惟勉读圣人书,无以家为念。”
(选自《宋史》)
【注释】①瘠:瘦。②绍圣:宋哲宗年号。③钺(yuè):古代兵器。④窜:放逐。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母年高(                  )       ②以实(                    )
小题2:在“秦桧误国日甚”之际,张浚本欲“力争以悟君心”,是什么原因使其忧虑不决?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小题3:三迁其居的孟母,为子刺字的岳母,无不为人称道。文中的张母与此二者相比更胜一筹。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张母计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