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

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2分)
【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                                                          
小题2:请从下面的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的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                                                             
传统美德:                                                                 
现实意义: 
答案

小题1:仁政(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小题1:示例:
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传统美德:热情好客;现实意义:开放的心态,广交朋友。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传统美德:谦虚好学;现实意义: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名言:礼之用,和为贵;传统美德:重礼尚和;现实意义: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解析

第一小题语言概括能力,要从所给的三则材料中概括出孟子的治国思想,就必须认真阅读三句名言及译文,然后从中找出共同点“仁”,即治国者要施仁政。当然熟悉孟子概况的学生不读材料也可答出本题,这也是考查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量的积累。
第二小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从孔子的三句名言中选一句,来赏析其体现出的中华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读懂、理解三句名言是答好本题的关键,一、二句句意简单,不难赏析出第一句谈待客之道,第二句谈求学之道。第三句理解稍有难度,从字面简单可以理解为“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当然,孔子表达的愿意并非如此简单,但也可以看出是谈与人相处之道,该重礼尚和。然后再结合现实说出其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举一反三
盂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盂尝君日:“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⑥之道哉?”孟尝君日:“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错:同“措”,放弃。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鎒(yáo nòu):农具。⑤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⑥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                ()
(2)与农夫居垅亩之中                  (),
(3)尧亦有所不及矣                    ()
(4)则谓之不肖.                      ()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若鱼鳖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故物舍其所长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而来害相报者
时时而间进I
D.乃弗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小题4:请选、出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 甲 ][ 乙 ]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甲 ]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3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 乙 ] “疾雷不及掩耳” 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2金钏:金手镯。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6乃:却。7安:妥当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金钏可易(换)酒               B疾(快)雷不及掩耳        
C复何暇(空闲)塞哉             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                B雷以(因为)其疾
C 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                D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小题4:[ 甲 ][ 乙 ]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这个道理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 问:“何人所作?”曰:“大史公。”问:“大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大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史记》对    (2)遂取书阅之    (3)不数行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小题3: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共40分)
1.用“ | ”标出下面句子最明显的一处停顿。(1分)
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时 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射者中,弈者胜。           (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
3.翻译。(6分)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古仁人之心”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2分)
5.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理解。(共14分)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最明显的两处语气停顿。(2分)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语时了不悲                         ②非相度不得其情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圣人非所煕尔。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③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4.《小石潭记》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乐”字,却又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收篇,你认为这样写矛盾吗?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2分)
5.试分析《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的表达效果。(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