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幼时记趣》,完成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     )
A.虫蚁为兽 何不试之足(《郑人买履》)
B.是吾剑所从坠(《刻舟求剑》) 项为
C.见藐小微 忽有庞然大
D.拔山倒树来 忘操之(《郑人买履》)
E.余忆童稚 何事长向别圆《水调歌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中的“山”和“树”指什么?(用文中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一些词语已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你能写出来吗?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5.作者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E
2.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变成鹤了。(意对即可)
3.山:土砾凸者 树:丛草
4.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明察秋毫
5.仔细观察事物,经常会有很多乐趣甚至发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精段精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选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更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真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山北之塞_______
(2)且置土石_______
(3)何而不平_______
(4)无断焉_______
2.翻译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回答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拥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愚公驳斥智叟胜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太行、王屋两座山被移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这个故事的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至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伯牙鼓琴:_______
(2)哉,峨峨兮若泰山: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羽 林 郎
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鬓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红罗裙。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騟。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1.课文中,作者极力表现胡姬的美丽,请与《陌上桑》相比较,意思相近的句子有哪些?(至少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从多方面描写了霍家奴在胡姬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至少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一说诗中的胡姬与《陌上桑》中的罗敷性格上有哪些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野有麦场_________________
(2)一狼其中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刀劈狼首 先帝不臣卑鄙
B.其一犬坐前 皆以美徐公
C.两狼之并驱如故 呜之不能通其意
D.屠乃奔倚下 安陵君许寡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伤仲永》,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耕_________________
(2)自_________________
(3)日_________________
(4)环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    )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