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

阅读。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只写序号)
2、对文中画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加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  
(1)“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③
2、D
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1)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2)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的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惭。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人以其语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为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李元礼有盛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莫不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文举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十则》选段,完成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⑤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⑦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   
(2)吾尝终日不食    尝: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1)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   
(2)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_________。
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论语)十则》中的“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都不足取,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蒲松龄的《山市》,完成下列问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未几,高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B.城市依稀而已(模糊不清)
C.惟危楼一座(危险的楼)
D.数至八层,如星点(才)
2.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
A.空间顺序
B.游踪顺序
C.时间顺序
D.逻辑顺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句话。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始悟为山市”改为“始知为山市”可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有术者____________
(2)数月   ____________ 
(3)人皆之____________
(4)其马胡骏马而归_________
2.下列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马无故而入胡  / 暮而果大其财 
B.近赛上人有善术者  /而疑邻人
C.此独跛之故/ 徐喷
D.胡人入塞 / 其如拳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翻译下面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予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