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见”通“现”,显露。 (2)“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3)“邪”通“耶”,吗。 2.(1)喂马的人却不懂得以千里马(的食量)而去喂它。 (2)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3)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意对即可) 3.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
举一反三
比较阅读。 (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蜀之鄙有二僧( )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 ③树林阴翳( ) ④游人去而禽鸟乐( ) (2)下列句中的“而”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舍身而取义 B.面山而居 C.登轼而望之 D.人不知而不愠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洛阳)。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录校尉(官名)。诣门者皆俊才清称(以清雅著名)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李伯阳,即李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官名)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叫、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踖蹟(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1.给下面加粗词注音。 (1)为( )司录校( )尉 (2)诣( )门者皆俊才清称 (3)太中大夫陈韪( )后至 (4)小时了了( )( ),大未必佳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之”指代谁。 (1)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之: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以其语语之 之: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司录校 尉李元礼接待的客人都是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文举与李元礼之间有什么关系?他是怎样介绍他们之间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完成1—4题。 |
期 行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乘 船 |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B.后贼追至 贼:作乱的人 C.歆辄难之 辄:当即 D.下车引之 引:引导 2.下列加粗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太丘舍去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B.①相委而去②宁可以急相弃邪 C.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①尊君在不②幸尚宽,何为不可 3.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中,元方聪颖机智,通过对父亲友人的反驳,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B.《乘船》中,王朗、华歆对待求助人的态度对比鲜明,华歆后来的做法,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C.“元方入门不顾”含蓄地批评了陈元方心胸狭窄、得理不饶人的不良品质。 D.选文剪裁得体、叙事简洁,语言叙述自然得体,不加任何雕琢成分,给人以真实自然之感。 4.翻译下列句子。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 ②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③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第①段中“如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体现诸葛亮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司马懿为何笑而不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想一下,如果把司马懿换成司马昭,空城计还会有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仅用“尘土冲天”四字就写出了司马懿来兵之众、之凶,现在请你利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50—100字勾画出一个***气腾腾的古战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课文《论语》一 、二、三、七则 ,完成1~6题。 1.把空缺的句子补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说乎 ( ) 殆( ) 3.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不亦说乎( ) A.说话 B.高兴,愉快 C.话语 (2)人不知而不愠( ) A.恼怒 B.烦恼 C.熟识 (3)温故而知新( ) A.原因 B.旧的,学过的 C.事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朗读下面几句话,看用哪种语气才恰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提示填空。 (1)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