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完成1—4题。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

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完成1—4题。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完成1—4题。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乘 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行 期:约定
B.后追至 贼:作乱的人
C.歆难之 辄:当即
D.下车之 引:引导
2.下列加粗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太丘舍②待君久不至已
B.①委而去②宁可以急弃邪
C.①日中不至,是无信②对子骂父,是无礼
D.①尊君在②幸尚宽,何为
3.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中,元方聪颖机智,通过对父亲友人的反驳,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B.《乘船》中,王朗、华歆对待求助人的态度对比鲜明,华歆后来的做法,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C.“元方入门不顾”含蓄地批评了陈元方心胸狭窄、得理不饶人的不良品质。
D.选文剪裁得体、叙事简洁,语言叙述自然得体,不加任何雕琢成分,给人以真实自然之感。
4.翻译下列句子。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C
4.(1)元方这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2)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的原因,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
  ②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③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第①段中“如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体现诸葛亮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司马懿为何笑而不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想一下,如果把司马懿换成司马昭,空城计还会有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仅用“尘土冲天”四字就写出了司马懿来兵之众、之凶,现在请你利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50—100字勾画出一个杀气腾腾的古战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论语》一 、二、三、七则 ,完成1~6题。
1.把空缺的句子补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  )  
不亦乎 (  )  
(  ) 
3.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不亦乎(  )  
A.说话  
B.高兴,愉快  
C.话语
(2)人不知而不(  )
A.恼怒  
B.烦恼  
C.熟识
(3)温而知新(  )
A.原因  
B.旧的,学过的  
C.事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朗读下面几句话,看用哪种语气才恰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提示填空。
(1)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文章虽小,却结构完整,请分别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华、王的优劣各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尊君在(     )  (2)诺,期返而(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歆辄难  前时
B.军百战死  出郭相扶
C.相委而去  待君久不至,已
D.择善而从  从先人还家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便索舆来奔丧”的人是_________,当时他自己的情况是_________(用原文的两个字回答)。
2.子猷、子敬兄弟情深,而文中却说“语时了不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哪些因素可能使弦“不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