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节选)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

公输(节选)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公输(节选)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臣。***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粗词。
(1)以为械(    )    
(2)子墨子之守有余(    )  
(3)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
2.下面加粗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  于是公输盘      
B.牒为械   能径寸之木   
C.子墨子九距   孤有孔明    
D.楚王问其  彼竭我盈,克之
3.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1)公 输 盘 九 设 攻 城 之 机 变      
(2)已 持 臣 守 圉 之 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知所以距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_________”“_________”交代激战之结果,用“_________”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答案
1.(1)木片
  (2)通“御”,抵挡  
  (3)入侵  
2.B
3.(1)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2)已持/臣守圉之器  
4.(1)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  
  (2)***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  
5.攻械尽  守国有余  诎(公输盘诎)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晏子谏***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以故***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之。公曰:“勿***,寡人闻命矣。”
【注释】①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②弋,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   
(1)使烛邹主鸟,而之___________________   (2)罪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写出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革非不坚利也 兵: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_____   
(3)足 兵: ___________________     
(4)民之 信: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1~8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在文中开头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项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而死于乐  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不言而
C.国恒  马无故而入胡
D.行拂乱其所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4.翻译下面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点。
6.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地方官,妄自尊大,对下属颐指气使,最终导致单位人心涣散,他也成为“光杆司令”,知情者说他这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这个人说   的话意思是什么?你认为作一个领导,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 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撒。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__________,【乙】文写的是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这一句。
2.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外积累,你能再举出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   
我的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我非子,不知子矣。    固:_____________             
(2)请其本。    循:_____________     
(3)既已知吾知而问我。    之: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庄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下面是其中看法之一: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请你对谁是胜者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