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阅读。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耕者入坏冢而(        )   (        )
2.对文中加粗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表现了韩魏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
1.说 获得、得到
2.A
3.“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4.待下宽厚
举一反三
课内阅读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 一食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                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其能千里               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策而临之                   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的话它们会有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创新阅读  言默戒  
   杨  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⑴旦而不鸣 或:______________
 ⑵皆足祸也 取: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____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媵人  持   汤  沃   灌   
(2)腰  白  玉   之   环
2.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同舍生皆绮绣  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再食          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备容              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缊袍衣              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依次从____、住、食、____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   ____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意志,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创新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 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带: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录  毕  走  送  之  不  敢  稍  逾  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余幼时即学______________
(2)之怠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与客饮______________ 
(4)间问群臣否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然,卿不朕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竹取道  齐师我        
B.其境过清 咨臣当世之事   
C.不久居  高二黍许     
D.隶从者  守归宾客从也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3.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骊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笙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堪”“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