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题。 【甲】出师表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题。 |
【甲】出师表 诸葛亮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
【乙】史记·管晏列传 司马迁 |
桓公①既立,使鲍叔牙②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③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④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 [注]①桓公: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②鲍叔牙:人名,齐国大臣。③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齐桓公任用其为国相,他最终协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④衅:以香涂身曰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以予齐使: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A.欲以戮之于群臣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D.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4.甲文中的“先帝”与乙文中的“桓公”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5.使用选文中诸葛亮和管夷吾的相关事迹,最适合证明下面的哪个观点( ) A.人应该学会谅解。 B.人应该知难而退。 C.人应该知恩图报。 D.人应该谦虚谨慎。 |
答案
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给,交给 2.B 3.(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您的职责和本分啊。 (2)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归来,并与他座谈,向他询问治国的方法。 4.他们同样都很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意思对即可) 5.C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
记承天寺夜游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月色人户 户: ②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3.请对文中加线的语句进行语言赏析。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古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张尚书①之万,畜②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 “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①尚书:官职名称。张尚书和下文的“之万”是同一个人。②畜:饲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遣人来买 遣: ②遂牵而去 去: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几,马送回。 译文: ②连易数人,皆掀坠。 译文: 3.下列加粗词的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军人见而爱之/故退之 B.询其故/其真无马邪 C.有军人见而爱之/出淤泥而不染 D.遂为掀下/向为身死而不受 4.说一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办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
【乙】初至西湖记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chù)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①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②,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③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杂记》) |
【注】①棹(zhào):动词,划(船)。②娥:美女。③东阿王:指曹植,曾作《洛神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波色乍明 乍:___________ (2)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浃:___________ (3)从武林门而西 西: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如倩女之面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A、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的景物描写都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将景色描写得生动形象。【甲】文在描写水波时突出了其___________的特点,【乙】文在描写水波时突出其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甲】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选自《孟子·告子下》) |
【乙】景公游于纪①。得金壶,乃发②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③,勿乘驽马④。”公曰:“善哉,如若⑤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鱢⑥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⑦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⑧纪有此言注⑨ 之壶不亡何待乎?” |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
【注】①纪:地名,原为一个诸侯国,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南,后为齐所灭。②发:打开。 ③反:同“翻”。④驽马:劣马。⑤若:代词,这个。⑥鱢(sāo):鱼腥味。⑦不肖:没有才能的人。⑧间:里巷的大门。⑨注:记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_____________ (2)食鱼无反 食: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项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乃发视之 B、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公问其故 C、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恶其取道不远也 D、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3、给乙文中的画线句加标点。 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孟子和晏子谈到的国家灭亡的原因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乙】人成谓板①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②,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
(节选自《郑板桥集》) |
【注】①板桥:姓郑,名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②匕箸:汤匙和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录毕,走送之 走:_________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_________ (3)或对客不听其语 或: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有弗记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甲段文字中简要概括宋濂“卒获有所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乙段文字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从宋濂或郑板桥的求学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