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宜: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为: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宜:应当 2、(1)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 (2)对于莲花的喜爱,向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 3、(1)议论和抒情 (2)甲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层层深入的引出文章主旨。乙段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乙段通过对比,衬托了莲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 4、(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莲,花之君子者也。 5、应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莲,花之君子者也”三句中选择作答。(答案不唯一) |
举一反三
精段精析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义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父异焉____________ (2)其诗以……为意____________ (3)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 (4)令作诗____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类文阅读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络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暴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义父不及见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枯:来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场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皙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罢:( ) (2)从:( ) 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谷草书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②之阳,其占③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②: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③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④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⑤忭(biàn):高兴,快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_____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________________ (3)志喜也 志________________ (4)甲子又雨 雨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名之者谁?/则以名物 B.余至扶风之明年/越明年,政通人和 C.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D.以为休息之所/全石以为底 3.翻译下面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夫相与忭于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甲)(乙)两文后,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用原文句子写出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 醉翁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雨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写了一件什么喜事?(甲)(乙)两文的作者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两段文章,回答问题。 |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 2.翻译选文中划“ ”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孙权劝学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洽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B.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宋何罪之有 D.①肃遂拜蒙母 ②遂与外人间隔 2.文章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