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之(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   )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离开(背弃);(2)厌恶(嫌弃)。
2.(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取。(意近即可)
3.(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符合要求即可)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之,盖恐其复叛也。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造具陈,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盗之真伪,反复相苦,烦有司稽籍焉。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闻者无不匿笑。(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别:另立户头的意思。②曲意左袒:有意袒护。③稽籍:查看户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恐其复叛也    盖:_______
②后讼者冒称盗户  辄:_______
官署多狐     适:_______
④而怨家则攻其伪劣 力:_______
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邑宰别为“盗户”  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也
B、而先盗之真伪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C、反复苦       启窗而观,雕栏望焉
D、宰有女所惑     国险而民附,贤能之用
3、请将文中划线的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巧用曲笔,用“狐”事妙接“盗户”事,深具讽意,既体现了志怪的特点,又含蓄地表现了主题。文中使“狐”事和“盗户”事有机结合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请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   )山北之塞
⑵甚矣,汝之不(   )
2.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黔之驴》,完成问题。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地名。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遁(dùn):逃走。④噬(shì):咬。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⑦跳踉(liàng):跳跃。⑧(hǎn):虎怒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然往来视之,觉无能者。异:__________________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虎见,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
C.览物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
3.翻译下列句子。
技止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问题。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粗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   )
②月色入(   )
下如积水空明(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美 甚矣,汝不惠
B.是:实欲界之仙都 问今何世
C.与:念无为乐者 未复有能其奇者
D.寻:张怀民 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知之为(        )知之(2)是(       )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        )
2.翻译上面语段中加粗的文字。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