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湖心亭看雪张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湖心亭看雪张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湖心亭看雪
张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④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关材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一柳宗元《江雪>》
1.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 以为妙
B.日,更定矣  斯陋室
C.问姓氏    真无马邪
D.上下白    而或长烟
2.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B.选文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做铺垫。
C.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侦”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江雪》一诗“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表达的情怀是一致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采用白描手法,描绘西湖雪景,其中“痕”“点”“芥”“粒”四个量词用得巧妙,妙在何处?现代汉语中使用量词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例子有很多,请举一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的“痴”(用原文回答)?中国古代文人中寄情山水的“痴人”还有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述其“痴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意对即可)
4.(1)作者用简洁、传神之笔,借四个量词,通过对长堤、湖心亭、小州和人的描绘,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对比,烘托出水天之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色。
   (2)示例: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轮圆月,一眼泉水,一抹彩霞,一束阳光…………
5.更定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示例:陶渊明痴心于山水,向往田园生活。(列举的“痴”人与“痴”行要吻合)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政通人和,百废兴(  )
(2)予观夫巴陵状(  )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以《史记》(   )
(2)取书阅之(   )
(3)不行(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请解释下面加粗词的词义。
亡:①河曲智叟以应(   )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
  ③今亦死,举大计亦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阻之(或者)
C.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选出对加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徐公(于:比)
C.四境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结构助词的)
D.下令(乃:于是,就)
2.选出对加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吾妻之我者(美:美丽)
B.时时而进(间:偶然)
C.能面寡人之过者(刺:讽刺)
D.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3.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________的道理。第二自然段写邹忌巧妙运用________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自然段写齐王纳谏及纳谏的结果。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