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淳熙中,张说颇用事,为都承旨。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秸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祜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祜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而罢。(选自周密《齐东野语》)
【注】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奏欲置酒众侍从。(   )
(2)臣再三良祐,迄不肯来。(   )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邀请。(2)邀请。
2.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3.张说两次附奏,是因为陈良祐未到,张说内心不快,想让皇帝惩罚陈良祐。
4.看不惯张说“用事”,不畏权势。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军中不解其______________
(2)一霎而__________________
(3)此西南十里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
B.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
C.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
D.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4.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问题。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未识书具/射于家圃
B、并自为其/山不在高,有仙则
C、传一乡秀才之/此则岳阳楼之大
D、从先人家/扁鹊望桓侯而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是(   )
A、今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译文: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译文: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译文:天天让仲永去拜访同县的人。
D、泯然众人矣
译文: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伤仲永》中的“伤”是“为……感到悲伤”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才华泯灭的悲伤之情。
B、“即书诗四句”、“邑人奇之”这些语句,充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方仲永的神奇。
C、“父利其然也”“不使学”,方仲永父亲这种急近功利的行为,是他才能衰退直到泯灭的最主要原因。
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也会变得平庸。
4、下面《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宋江——怒***阎婆惜
B、诸葛亮——巧设空城计
C、孙悟空——智取红孩儿子
D、张飞——大意失荆州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问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又何焉(   )②小惠未(   )
③神弗也(   )④望其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通过“既克,公问其故”来印证文章第①段中的“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联系全文内容,概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何战    河曲智叟亡
B、公问其   虽有名马
C、肉食者之  陛下亦宜自
D、又间焉   此为若人
2、翻译句子。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四知》一文,回答问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对下面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之(辟:征召)
B.四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迁徙)
C.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昌邑令(为:做,担任)
D.此遗之,不亦厚乎(以:拿,用)
2.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________。
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