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还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不可缺(   )
(4)亡天下(   )
3、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讯
C.交通 妻子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举例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联系《治水必躬亲》、《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祖先躲避战乱;隋炀帝失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C
4、(1)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5、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当斩”……等句,让读者看到秦王朝的暴力统治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因此,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举一反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分别是谁?他们两个的相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几句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乌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昊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和盛的样子,形容声音和谐动听。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俱      前人之述
B.遂葺宇上     择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
D.未复有能与其者  邑人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云兴霞蔚(   )
(2)自梢至根(   )
(3)尤丹青(   )
(4)故俗恺之有三绝(   )
2、下列句中划线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求之必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________”;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________”。
题型:陕西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选自袁宏道《西湖》)
  【注释】①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突(     ) 如(     ) 目神醉(     ) 丁(     )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突兀层崖中______________
(2)山色如________________
(3)已不觉目神醉__________
(4)余游西湖始此____________
3.哪些语句写出了西湖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初始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2中诸葛亮提出了__________的建议,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方法。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