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
答案
1、①交错相通 ②“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3、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4、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意思对即可) |
举一反三
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6.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7.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8.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9.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0.“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11.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1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1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16.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17.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18.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19.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0.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 |
陋室铭 刘禹锡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 (3)便扶向路 向:_________________ (4)诣太守 诣: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3、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6、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 (1)有仙则名( ) (2)斯( ) (3)惟吾德馨( ) (4)白丁( ) 2、解释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 ] |
A、自己同诸葛亮、杨雄一样,都居住陋室,居住环境不好。 B、为了衬托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有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进一步突出“德馨”。 D、为了说明诸葛亮的草庐和杨子云的亭子都很出名。 4、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陶后鲜有闻( ) (2)濯清涟而不妖( )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亭亭净植( ) (5)宜乎众矣( ) (6)花之君子者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