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
题型:重庆市月考题难度:来源:
选文甲 |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选文乙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薄暮冥冥_________________ ②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④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A.①而或长烟一空 ②或异二者之为 B.①居庙堂之高 ②乃记之而去 C.①其喜洋洋者矣 ②其真无马耶 D.①不以物喜 ②以其境过清 3.下列有关两则选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 |
A.选文甲的作者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选文乙的作者为唐代散文家。两人均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B.选文甲在文末点明抱负,直抒胸臆。选文乙则借景抒情,情在景中,含蓄深沉。 C.在语言上两则选文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写景状物生动形象。 D.在结构上文段甲生动写景,再精辟议论,点明主旨。选文乙则先分写游鱼、溪水、岸势,再渲染小潭的整体氛围,构思精巧。 4.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面对一派山光水色,两则选文的作者分别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更欣赏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
答案
1.①逼近 ②一道,归依 ③大约 ④像北斗星一样 2.D 3.A 4.①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②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答案意思对即可) 5.如果选甲,体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或“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如果选乙,体现了忧伤、凄凉、孤寂。 |
举一反三
出师表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文段中画线句子表明了诸葛亮怎样的处世态度?后来诸葛亮又为什么“遂许先帝以驱驰”? 3、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依据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一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2.文中划线的“固”字与下列句中的“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
A.汝心之固 B.固若金汤 C.固以怪之矣 D.固守阵地 3.翻译下列句子。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答: 4.我们可以从越人身上汲取什么教训? 答: |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⑵夙夜忧叹 夙夜: ⑶尔来 尔来: ⑷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⑵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译文: 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 |
A.《出师表》抒发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 B.出师的前提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三顾茅庐正体现了先帝“开张圣听”的美德,也是刘禅最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D.北伐目标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4.诸葛亮在中国民间,是智慧的化身,但其根据更多的是“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传说、故事。那么在读完诸葛亮自己写就最能反映历史真相的《出师表》后,你还认同他是“智慧的化身”吗?请结合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
说 虎 -刘基 |
虎之力,于人不啻①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注释:①不啻(chì):不止,不只。 1.下列划线字都正确的两项是 |
[ ] |
A.则人之食于虎也(食物) B.然虎之食人不恒见(经常) C.故人之为虎食者(原因) D.皆虎之类也(类似、一样) 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
A.而人无之 虎之力 B.以一敌百 以天下之所顺 C.于人不啻倍也 舜发于畎亩之间 D.而智之用百 面山而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②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4.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直接原因),也有必然性(根本原因)。(用原句回答) 偶然性(直接原因): 必然性(根本原因): 3.根据陈胜的言行,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