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和时而乐耶?其必曰: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和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 。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不以物喜( ) 3、“或异二者之为”种的“异”具体指什么?(用原文答) 答: 。 4、表达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 5、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 。 |
答案
1、岳阳楼记、范仲淹 2、(1)曾经 (2)因为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
举一反三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②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③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 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用:资用,即路费。③御者:驾车的人。 1、成语“ ”就出自本文,本意是指 ,现在则比喻 。 2、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可翻译为:这几方面的条件愈好离楚国就愈远了。 B、文中强调“马良、用多、御者善”是得以赴楚的必要条件。 C、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引出了“目标与方向”的议论。 D、本文告诫我们:做事情要有正确的方向,否则只会徒劳无功。 |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给划线字解释。 ①华捉( )而掷( )去之 ②歆废( )书而观( ) 2、翻译下列句子。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解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马焉。苟(义为:假如)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1.【甲】段文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 的《 》,他的文集称为《 》,他被 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下列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人是( ) A.欧阳修 B.曾巩 C.范仲淹 D.苏辙 |
桃花源记 (片段)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1.翻译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选文中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