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除霾,能否重现蓝天?①雾霾天气频频侵袭,各种治污减霾技术也倍受青睐。②近日,荷兰发明家达恩·罗塞加德发明了一项利用静电吸附原理治理雾霾的技术,在接受建筑和设

静电除霾,能否重现蓝天?①雾霾天气频频侵袭,各种治污减霾技术也倍受青睐。②近日,荷兰发明家达恩·罗塞加德发明了一项利用静电吸附原理治理雾霾的技术,在接受建筑和设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静电除霾,能否重现蓝天?
①雾霾天气频频侵袭,各种治污减霾技术也倍受青睐。
②近日,荷兰发明家达恩·罗塞加德发明了一项利用静电吸附原理治理雾霾的技术,在接受建筑和设计杂志《Dezeen》的专访时,达恩·罗塞加德提到,他的这项技术主要是利用铜线圈通电制造静电场,然后借助这一静电场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从而实现局部除雾霾的效果。
③对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兴华指出,这项技术通俗来讲和大家耳熟能详的“气球吸附毛发”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利用静电力的作用来完成吸附。而由于静电场的电流较小,因此它所消耗的电力也是有限的。而且,如果静电场中的电流不是交流电而是直流电的话,则不会对手机信号造成干扰。关于静电场会对人体造成何种影响,陆兴华指出这需要视静电力的大小而定,如果静电力很小,则不会吸附如人的头发等其他物质。
④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师生们曾对北京秋冬季节,近地层PM2.5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的特征做过监测。研究发现,在秋季,距地面8—32米,相当于第3—10层楼高的范围内,PM2.5浓度变化不明显;在距地面64米高,相当于21层楼高处,PM2.5质量浓度较8米处时,衰减了19%;在距地面320米处,相当于100层楼高时,PM2.5质量浓度是8米处的52%。因此雾霾的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⑤对于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陆兴华指出,这要看输入电压的大小,如果高压电发生漏电现象,并与人体触碰,就会造成危险。若在城市中大规模应用这项技术,其所消耗的铜线数量则要视铜网的密布程度而定。
⑥罗塞加德承认,静电吸附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但有缓解作用。应对雾霾,需要在源头上控制PM2.5的生成,包括关停并转污染工业企业,煤改气、煤改电,控制汽车数量,控制城市施工扬尘等众多举措。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产生的PM2.5政府部门也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进行吸纳治理,如在城市中心区增绿扩水,提高城市生态自净力等。
⑦专家认为,治污减霾在于能源结构的改革,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撑,目前仍需多方的尝试和努力。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空气污染的治理方面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政策、技术措施,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⑧比如美国对PM2.5的管理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检测站点,环保署的官方网站面向公众告知测得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PM2.5参数每小时更新一次。在人口稠密的英国伦敦,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的大型环形绿化带,几乎是城市面积3倍。德国于2007年立法补贴安装微粒过滤装置的柴油发动机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日本汽车出厂时都已安装了过滤器,排放标准达到了欧洲三级标准,目前东京市内的几万辆出租车都是使用天然气。
⑨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肖航近日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说:“伦敦用了30年至50年才摆脱雾都的帽子,洛杉矶也用了很长时间才使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得到控制。环境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题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3分)
小题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小题4:根据你的积累,请就治理雾霾天气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4分)
答案

小题1:交代选文的说明对象“静电除霾”;运用设问,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1)需要在源头上控制PM2.5的生成。(2)对于已经产生的PM2.5政府部门也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进行吸纳治理(3)既需要能源结构的改革,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撑
小题3:如“德国于2007年立法补贴安装微粒过滤装置的柴油发动机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治污减霾在于能源结构的改革,也需要技术上的支撑,目前仍需多方的尝试和努力。
小题4:示例:(1)在城市外围建大型环形绿化带(2)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3)绿化造林,使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从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读者阅读两个角度概括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抓住问题找到相关文段即六、七两段即可概括。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然后再从文中具出例子点明某一种说明方法,从突出说明对象特征方面概括其作用。
小题4:
试题分析:
举一反三
不吸烟才是当今时尚 (4分)
①刚看完一份最新的统计:我国现有13到18岁青年1.3亿,据测算,青少年现在吸烟者1400万,尝试吸烟者不下4000万。青少年中吸烟者以学生为主,吸烟学生中又以男生为主,近年来女学生的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均呈上升趋势。
②吸烟会诱发多种致命性疾病。科学实验证明:吸烟可以阻止人体对维生素丙的吸收,尼古丁对维生素丙有直接的破坏作用。人体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丙,可以诱发坏血病。吸烟者有癌细胞基因突变的,约为不吸烟者的3.5倍。吸烟可以导致约85%的肺癌患者死亡,导致约80%的喉、咽、口腔和唇癌患者死亡;导致约75%的食道癌患者死亡。吸烟不仅在直接接触部位引起癌症,还会在远处部位引起癌症。例如,几乎50%的男性膀胱癌和肾癌患者死亡是由于吸烟所致,吸烟者患膀胱癌和肾癌的危险性比非吸烟者高2~3倍。而被动吸烟也已经证实是非吸烟者患癌症的原因之一。
③有人说吸烟提神,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那只是短暂性的提神。吸烟会抑制中枢神经,长期的神经抑制导致睡眠质量差,不仅看上去疲惫不堪,还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也有“烟民”说,吸烟就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我想,在健康与时尚、潮流之间,健康更值得我们珍惜和推崇。
④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禁烟力度。自2011年5月1日起,饭店、餐厅、网吧等将取消吸烟区,一旦出现违规吸烟情况,经营者将受罚。禁烟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不吸烟当成一种时尚。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不下”有何作用?(2分)
小题2:第②段划线句中为何要使用大量的数据?(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 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小题1:本文开头写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根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7~21题。(20分)
火锅的分子美食学
云无心
①跟许多著名美食一样,火锅起源于民间。经过多年的演变后,今天的火锅走入了大雅之堂,甚至可以代表重庆的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简单偷懒的烹饪方式,火锅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让我们用分子美食学的理论来讨论一下。
②火锅首先需要用高温的油炒制底料。调料中有不同的香味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溶于油。经过高温炒制,那些只能溶于油的香味物质也被萃取出来了。再加上用水煮过之后,水溶性的物质也会溶解到汤里。吃火锅时人体感知的香味是各种不同香味物质所形成的特定组合,就像不同的乐器合奏出的交响乐一样。不同的底料组合、不同的炒制细节,会得到不同的香味物质组成,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风味。
③多油是火锅的特色,也是它被营养学家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油对火锅来说太重要了。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只溶于油,只有油附着在菜上,香味物质才能与人体的香味感知系统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在水烧开之前,油的存在隔绝了空气,减少了水分的蒸发,也使得汤开得更快,而快速加热恰恰是火锅的优势之一。
④提到火锅里的油,就不能不说到老油火锅。客人吃完火锅之后,锅中还有大量的油,这些油经过澄清、过滤、熬制,会回收再用。在食品安全极为敏感的今天,这样的老油甚至可以归为广义的地沟油范围。不说它是否含有有害物质,许多人心理上就难以接受。在媒体的曝光和网友的口诛笔伐之下,许多火锅店纷纷表态将停用老油。
⑤不过老油火锅可以算是重庆火锅的特色和传统。这不仅仅是减少用油、节约成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味道。许多“地道火锅”的爱好者就认为老油火锅的味道更好,而这并非完全心理作用。在涮菜的过程中,火锅底料中的香味物质会在油里留下一些,食材中也有一些香味物质进入油中,因而老油比新油有更丰富的味道。
⑥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经过传统流程规范回收的老油未必有多大问题,但是老油毕竟是别人吃剩下的回收产物,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无法接受的。在“经典美味”和“心理感受”之间,不同层级的吃货们或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⑦火锅这种就餐形式很容易形成热烈的用餐氛围,对于家庭或是朋友聚会相当适宜。就火锅本身而言,它也有别具一格的吸引力。首先,火锅里的食材通常都是切得很薄,这使它们能够快速熟透,避免了长时间加热破坏食材本身的风味。同时,这些切片的食材面积大,便于吸收汤中的调料,从而更加入味。其次,食材除了吸附香味物质,自身也会有一些香味物质溶于汤中。不同的食材溶于出的香味物质不尽相同,这又会使火锅汤中的风味更加丰富。最后,食物的味道很大程度上来自嗅觉感知,火锅产生的香气分子是挥发性的,烹饪结束之后,那些挥发性的分子会不断散失,而火锅边烫边吃,在食材香气散失之前就已经把它吃掉了。
⑧所以,要充分发挥火锅的这些优势,涮火锅的时候应该是“每次少下,烫熟即吃”。有些人喜欢一次放入多种食材,这样便类似于煲汤,火锅的优势就很难发挥了。
⑨不同食材下锅的先后顺序对吃火锅的体验也不无影响。像蘑菇、鱼肉之类的食材,烫熟过程中溶出的主要是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增香的成分;而蔬菜中溶出的是草酸、丹宁、维生素、多酚化合物等等,往往都不是很好闻。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营养学家推荐先吃蔬菜等健康食材,以便控制肉的食用量。不过,这样的顺序会因为蔬菜萃取到汤中的那些成分而破坏汤味儿的醇正,味道就没有那么美妙了。
(选自2014年4月版《读者》有删改)
小题1:读完本文,请你简要说说就火锅本身而言,它具有这么大魅力的原因。(3分)
                                                                                  
小题2:文章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只溶于油,只有油附着在菜上,香味物质才能与人体的香味感知系统亲密接触
                                                                                 
小题4:文章第⑥自然段加点词“之一”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以下说法与文章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火锅起源于民间,吃法奔放,不拘一格,难登大雅之堂。
B.营养学家和美食家所站的角度不同,因此对吃火锅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C.经过传统流程规范回收的老油属于广义的地沟油,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很多火锅店已取缔老油的使用。
D.一些人觉得老油比新油更能够使火锅的味道鲜美正宗,是缺少科学依据的,完全是心理作用。
小题6:结合文章所学的知识,请身为地道吃货的你给外地来的朋友小东子推荐重庆的火锅,并介绍火锅最地道的吃法。(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20分)
牛奶真的喝得愈多愈健康吗?
吴永志
①牛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爱的饮食之一。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二,是“国际牛奶日”。喝牛奶的好处如今已越来越被大众所认识。虽说牛奶好处很多,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牛奶“危害”的研究不断出现。去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单位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研究称,大量饮用牛奶会增加卵巢癌发病率。去年9月,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名誉教授佐藤章夫在《产业医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芬兰人和瑞典人虽然比日本人多喝了4.5倍的牛奶,但却更易骨折;过量饮用牛奶或吃乳制品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和脑梗塞。他还怀疑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都与牛奶中的激素有关。这些不断提出的许多新的健康观念,提供给了我们另一种反向的思考——牛奶真的是喝得愈多愈健康吗?
②事实上,英格兰医学报刊在1992年7月30日,曾刊载了一篇卡尔兹莱诺医生的研究报告,报导中指出牛奶中有一个相似胰脏乙型细胞的蛋白肽,会激发第一型糖尿病的病症。北欧的瑞典学者,也曾经针对6万名38到76岁的妇女,连续追踪13年,发现每天饮用四杯以上乳制品的妇女,罹患卵巢癌的几率比每日喝二杯牛奶的人多出两倍,一天喝二杯以上牛奶的妇女,罹患卵巢癌的几率比较少喝或没喝乳制品的妇女又多出一倍。
2001年哈佛大学发表十一年的追踪报告指出,每天食用超过2.5份乳制品(一份等于240cc牛奶),比每天食用少于或等于0.5份乳制品的人,多上34%罹患前列腺癌的机会。
④2003年哈佛大学提出一份长达十八年的护士健康研究,明确地指出,多喝牛奶并不会降低骨质疏松症的骨折发生率。牛奶确实可以补充钙质,但是如果摄取太多动物性蛋白,反而会使牛奶成为加速钙质流失的幕后黑手
⑤2007年在渥太华举办的世界乳癌医学会,便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发表,因此萨缪尔·艾普斯顿博士更极力呼吁,各国政府应该正视乳牛施打生长荷尔蒙的问题。根据他在实验室中所做的结果显示,注射生长荷尔蒙的牛所挤出的牛奶含有一种IGF-1的生长激素,是导致乳癌的祸首;虽然正常牛奶中也有IGF-1的存在,但IGF-1的数值并没有很高,反之,如果乳牛有施打生长荷尔蒙,则可能让ICF-1在牛奶中的含量比正常牛奶高出40倍之多。
⑥此外,牛奶中含有一种叫做酪蛋白的蛋白质,人体很难将其消化完全,只有牛本身所具备的三个胃能够消化酪蛋白,因而对于牛奶的饮用,并非绝对的必要!如果想喝,也请以一小杯为宜。
⑦当然,如果真要留住骨骼,拼命喝牛奶或是补充钙片等是不够的!还得加上适度的运动,才可真正避免钙质的流失。
⑧因此,牛奶并不是喝的越多越好。除了牛奶之外,在我们日常饮食之中,也有许多食物可以代替,比如豆浆、发芽的豆类可以取代蛋白质;沙丁鱼、海藻及深绿色蔬菜中也有丰富的钙质;尤其豆类是骨骼所需矿物质最好的来源。
小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加以说明的?(6分)
小题2:第一段作者陈述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和佐藤章夫的观点有何作用?(3分)
小题3: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牛奶确实可以补充钙质,但是如果摄取太多动物性蛋白,反而会使牛奶成为加速钙质流失的幕后黑手
(2)如果乳牛有施打生长荷尔蒙,则可能让ICF-1在牛奶中的含量比正常牛奶高出40倍之多。
小题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01年哈佛大学发表十一年的追踪报告指出,每天食用超过2.5份乳制品(一份等于240cc牛奶),比每天食用少于或等于0.5份乳制品的人,多上34%罹患前列腺癌的机会。
小题5:文章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请简要阐述理由。(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信息焦虑心理探因
美国学者朱克曼在“感觉剥夺”实验中发现,如果阻断个体的视、听、触、压等各种刺激一段时间之后,个体在心理上便会产生信息匮乏之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可见,人不可以没有信息刺激输入,个体要健康生存就需要一定量地、不断地与外界进行各种各样的接触,以保持一定的神经兴奋水平。在这个信息激增的时代,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周期越来越短,而且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内容良莠不齐。这样的情况,给人的大脑带来沉重的负担,常常让许多人感觉手足无措。每一个人的信息负载量是不同的,当信息接受者所接受的信息超过其所能消化或负载的信息量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各种无所适从的紧张、焦虑症状,甚至产生信息依赖的成瘾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焦虑。信息焦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心理学、情报学、社会医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信息焦虑对个人及社会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对信息焦虑进行探讨与分析,对解决信息焦虑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晚期提出的焦虑理论中,焦虑被认为是自我在试图压扫潜意识中被唤起而又不被允许的冲动时产生的情绪冲突,认为内外刺激威胁自我是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焦虑是由本能决定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信息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求知欲使人类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的东西,然而信息时代“非我”的知识无限膨胀.使自我无法与之相适应,造成了人们的信息焦虑。从斯比尔伯格的特质焦虑理论出发,信息焦虑与人格特质也有密切关系。完美主义者在面对大量信息时,总是担心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信息,常常因惧怕所拥有的信息不足、不能与信息保持同步而不停地上网漫游或无节制地搜寻信息,由于不能获取足够信息而产生焦虑。强迫性人格则总是觉得对信息的数量把握不够,对所需处理的问题感到力不从心。他们会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浏览无用的、无关紧要的信息资料,而给内心带来无法自我控制的困惑、痛苦和焦虑。此外,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人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时会产生一种心理的满足感,而这种心理的满足感与其成就动机成相关的关系,会使人认为自己比别人拥有更多信息而产生“自豪感”。如果个体的成就动机比较高,对信息获取的要求和期望也比较高,一旦没有有效获取信息或者信息量大到非个体所能驾驭时,成就动机无法满足,内心就会产生相应的焦虑情绪。
有效应对信息焦虑,既要提高用户本人的信息素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个体有效获取信息的技术,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节奏,留出合理的思考时间来消化和吸收信息,遇到问题及时地调节自己。同时,信息提供者应规范并改善信息环境,减少信息干扰、信息污染等。   
(摘编自《信息焦虑的心理机制探析》)
1.下列有关“信息焦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焦虑”是朱克曼发现的,就是“感觉剥夺”,是个体的各种感觉刺激被阻断后,产生的心理问题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
B.“信息焦虑”是信息激增的时代特有的心理疾病,与信息的数量、质量以及更新速度密切相关。
C.“信息焦虑”在信息量超过人对信息的承载力时发生,轻则表现为紧张、焦虑,重则表现为信息成瘾现象。
D.“信息焦虑”虽说是个体的心理问题,但如果处理得不好,仍然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应当引起重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