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说 园陈从周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说 园陈从周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说 园
陈从周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节选自《陈从周园林随笔》)
小题1:下面的内容,不能直接体现“静中生趣”的一项是()(3分)
A.绕池一周,有时走走,有时可驻足。
B.止步槛前,细数清水中游动的鱼儿。
C.坐在亭中,迎着清风等待欣赏月色。
D.透过轩窗,注视墙上花影随风摇曳。
小题2: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我国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中国园林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B.用拙政园和瘦西湖的例子作对比,说明中国园林移步换影和动中生趣之妙。
C.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的例子,说明中国园林的建造要与大自然完全一致。
D.中国园林的亭台楼阁和山水花木余味悠长,符合传统的民族欣赏艺术特性。
小题3:文中说“中国园林是一个综合艺术品”,其艺术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案

小题6:A
小题7:D
小题8:①亭阁建筑富有诗意;②山水交融显美妙;③花木布局有画意。
解析

小题6:
试题分析:文章中对“静中生趣”是这样表述的“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而A中“有时走走,有时可驻足”,不能体现出景色如画,静中生趣。此题可以与原文内容对比来分析。
小题7:
试题分析:A项中“作者从我国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可原文不是这样表述的,开始段落“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根本没有“从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谈我国园林的艺术风格。B项内容不正确,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可看出,第二自然段是用拙政园和瘦西湖为例子,说明中国园林移步换影和动中生趣之妙,没有做对比。C项内容也不正确,从文章第三自然段“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可知,中国园林的建造要接近大自然。
小题8:
试题分析:从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开始介绍中国园林的艺术性。从第二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介绍的是亭阁的布置,第三、四自然段有中心句,分别为“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从中可以总结出,所以通过总结归纳,就得到了本题的答案:①亭阁建筑富有诗意;②山水交融显美妙;③花木布局有画意。做此题要注意说明文的中心句,还要界定答题的区域和分析、总结归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4题(8分,每题2分)
(1)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②这是为什么?想,用图画来打比方,对称是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④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廓。
(2)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而不是(   )。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11)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小题1:第(1)段中四句话的顺序是混乱的,重新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D.④②①③
小题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D.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小题3:第(2)段中运用的最主要说明方法是(    )
A.分类别B.作比较C.摹状貌D.打比方
小题4:找出下列对《风筝》一文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B.作者对故乡二月风筝季节佳境的诗一般的描绘和着意渲染,既是作者追求美的激情的一种表现,又是小兄弟追求美的激情的一种反映。
C.《风筝》是一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的优美散文。
D.《风筝》主要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主题明确,思想深刻,情词真切,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北极洲的“消失”
在远古严寒的冰河时期,有一种巨大的哺乳动物——猛犸象一直生活在西伯利亚至北极一带。它们是地球自有生命以来,在陆地上繁衍生活过的大型史前动物之一。
可是,北极地区不是被大洋覆盖的吗?猛犸象怎么能在北极地区生存呢?
在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之前,也就是大约一万年前,如果有人来到今天的北冰洋海岸,所看到的根本不是海洋,而是一片草原。这片生活着许多猛犸象的辽阔草原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北极。
草原?难道它铺在大洋的冰上吗?是的,但是冰不是现在这样的漂浮碎冰,而是巨大且完整的冰原。冰河期的温度急剧下降,北冰洋自然不可能没有反应,当时浮冰相互联结成巨大完整的冰原。也就是说,当时在北极地区虽然是海洋,但因冰原的覆盖形成了一块特殊的陆地。
人们通常把这种陆地称为“气候性陆地”。它形成的不是海洋性气候,而是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冰河期的北极地区是联结在一起的漂浮的“冰封大陆”,人们称它为北极洲。
当时北极洲的气候是“超大陆性的”,这里经常形成“持续不断的”强大反气旋以及它所特有的无云天气,致使冬天十分寒冷。那时的猛犸象、麝牛、北极耗牛、北美野牛身上都披着一层厚而密的长毛,甚至能拖到地面。为了维持生命,它们身上降起的部位积存有大量脂肪。它们的食物便是那些未被冰雪覆盖的干草,当时干草到处都有,因为冰原上覆盖着一层土壤。可是这些土壤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在冰河时期不光有冰川和冻土,当时整个欧亚大陆北部是一望无际的干旱草原。在欧洲,西伯利亚和北美洲这一片干旱的冰土草原上刮着旋风,尘土飞扬,有时尘土被风卷得象一根柱子那样立在地上。当然,这些尘土都是由大气上层,带到北极地区并降落在某个地方逗留片刻,后来才渐渐形成日益增厚的黄土层,这些黄土层把整个冰原覆盖在下面。
到了夏天,北极的太阳在无云的天空上昼夜照射,温度明显上升,尤其是深色土的表层。这就为草的繁茂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在不厚的土壤下面便是冰层,受到热而稍稍融化的冰可以为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
大约在一万年前,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猛犸象无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最终灭亡。被消灭的还有北极野牛、马、北极高鼻羚羊、北极耗牛、亚洲麝牛、长毛犀牛和许多其他动物。
随着气温的上升,冰原解冻,在寒冷的北极“大陆”上绽开出一片北冰洋。受北冰洋的影响,这一地区的气候变得潮湿,成为海洋性气候。原来的广阔草原成了一片沼泽冻土和森林冻土,较南面的地区长出了一片浓密的原始森林。猛犸象世界正是由于这一地貌的巨大变化才消失的。人类由于失去了捕猎对象,才不得不去创立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新文化,转向那些变得稀少的野生动物和植物。猛犸象世界的灭亡和北极洲的消失,实际上促进了新文明的建立。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2分)
小题2:运用设问是本文说明的一大特色,请谈谈这样写的好处。(2分)
小题3:请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气候性陆地”。(3分)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猛犸象能在北极上生存,后来又灭亡的原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15分)
①不是我们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不少人还没弄明白3G是什么,4G已经扑面而来。2013年,在“5·17”世界电信日前夕,中国移动声称,4G手机将在下半年大面积上市。消息一出,潮男潮女们纷纷打听,什么是4G手机?它与3G有什么不同?
②所谓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一个比3G通信更完美的新无线世界。4G的到来,不只是从“3”到“4”的简单进阶,而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改变,它将彻底改变传统观念中对固定宽带、手机网络的划分界限,它可以创造出许多令消费者难以想象的应用,几乎能够满足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而且4G网络有很好的兼容性,普通3G手机也能轻松使用4G网络进行无线上网。
③2013年5月30日,湖北省武汉市的市民在4G手机体验现场就真实地体验了一回4G手机上网那神一般的速度。如下载一集250M的《甄嬛传》只需1分钟左右;在线点播观看高清版的《钢铁侠》,快进或回看都完全没有停顿感,就像在电脑硬盘中播放一样流畅,流畅度甚至优于家中4Mb的有线宽带;在浏览网页方面,从主页切换到二级页面,只需轻轻一点,就立刻可以实现跳转,无需等候。
④监控探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目前使用的大都是有线监控,不仅成本高,监控范围小,而且视频画质差,极易受到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有了4G网络,就能够实时传输高清图片、影像与海量数据,对于大范围无人值守或危险区域的监控意义重大。比如号称中国百慕大的四川黑竹沟峡谷,峡谷两侧是悬崖绝壁,四周云雾弥漫,阴气习习,大部分地段至今无人敢涉足,当地人谈之色变,科学家也找不到原因。如果有了4G手机,就可以让动物或者勇敢的探险家带上它走进峡谷内,实时传回图文语音信息,谜底可能很快就能揭开了。
⑤此外,4G的远程无线监控对于电力、油田、大坝、森林、矿区、大型工程等区域的监控也具有重大意义,对野外科考科研、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研究等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⑥4G手机的设计和操作更加智能化,可以根据机主的需要,设定个性化的功能。如可以设置手纹、头像甚至个人眼底纹路作为开机密码,即使丢了手机或者手机被犯罪分子窃取,他们也无法解锁使用,你就不用担心储存的工资账户、银行密码、社保医疗、家人信息、个人隐私等信息被人窃取,造成损失了。
⑦4G手机还可以根据环境、时间以及其他设定适时提醒手机主人某个时间该做什么事,或者不该做什么事。它还可以把电影院的票房资料下载到手机上,清楚地显示售票情况、座位情况等,让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线购买自己满意的电影票。你还可以把4G手机设置成一台手提电视,用来收看体育比赛之类的各种现场直播,并能随时点播、回看精彩节目。
⑧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曾预言,互联网的发展将使人类走进物联网时代,即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由于技术的限制,当时没有几个人相信。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联网,还引来一些人的嘲笑。4G手机的推出,使人与互联网的互联变成现实,它的高智能性、随时随地无线互联必将使人类迎来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到了那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你正在看电视,手机突然响了,电视会自动调低声音或者切换到静音状态。
⑨逛网店、淘宝贝,你已经非常熟悉了,动动指尖,轻点鼠标,一切就搞定了。4G手机将带你走进一个“指尖上的世界”,像银行、影院、教室、诊所、超市、图书馆这类和你的生活密切关联的地方,你无需出门,只要拿出4G手机,动动指尖就OK了。
⑩医保卡、银行卡、公交卡、会员卡这些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的卡,也让现代人以“卡奴”自居。有了4G手机,一切尽在“掌”握中,能使那些卡统统消失,人类将迎来“无卡”时代。它甚至可以和你家里的电器互联,让你在下班路上就打开微波炉、空调,进门就有可口的饭菜、舒适的环境温度。如果有一天,智能机器人推出,你的4G手机将可以操控机器人。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选自《知识窗》2013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从文中看,4G技术比起3G技术有哪些进步之处?(请分点概括)(4分)
小题2:第2段“它将彻底改变传统观念中对固定宽带、手机网络的划分界限”一句中,加点的“彻底”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小题3:第4自然段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作用是          (4分)
小题4:依据上文的说明,想来你已经对4G手机怦然心动。如果你是手机经销商,请为4G手机的推销设计一则广告语,并赏析你自己设计的广告语。(4分)
广告语:(不多于14字)
赏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干旱和浪费,正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
②解决水危机,既要节流,更要开源开发新的水源,如海水淡化等,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除向大海要水外,大气已成为重点开发对象,科学家认为,大气是个天然水库,据统计,地球上每年降水总量达5. 7 x 1014吨,地球表面约有30%被云层覆盖,一块不大的积云,所含的水分竟达10万升至100万升,人类早已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大气要水了
③除了云以外,雾也是极具开发价值的对象,雾是水的同质异态物,可以直接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淡水捕雾取水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干旱的山区、沙漠地区及海岛、海轮等解决淡水不足的重要途径一门新的技术体系—“雾水工程”正在兴起              
④雾水工程的原理非常简单,雾是由密度很大的细小水珠组成的,可以吸附在各种物体的表面,遇冷就会结成大的水珠,凝聚成水露水就是由雾遇冷而凝结成的为了从雾中大量取水,采用散热快的金属,如铭,制成表面光洁的圆筒,竖立于多雾的空气中,其表面附着的雾很快便凝聚成水,不断地往下流,源源不断地去生成淡水在沙漠地区和一般性陆地,晚上湿度大,而在海岛及海洋中(如舰船上),白天和晚上湿度都很大,均可因地制宜利用这一原理从雾水中取水国外不少舰船,已采用这项技术,在航行中不断补给淡水在一些多雾地区,效果更为理想如智利圣地亚哥以北的琼贡果村,地处阿塔卡马沙漠,背靠圣金佛山,白天气温很高雨水很少,年降水量仅有400毫米,生产和生活用水十分紧张但圣金佛山顶是一个多雾区,且湿度很大科学家在山腰装置了巨大的雾水转换装置—网眼极细的塑料纤维巨网,每夜可采水一万多升,在多雾季节每昼夜可采水10多万升,从而解决了居民的用水困难
⑤西班牙科学家还发明了一种可使沙漠变良田的人造树,这种人造树的枝叶皆由吸水性很强的酚泡沫塑料制成,树干则由多层密度不同的聚氨基甲醋塑料制成将这种树“种植”于雾区,由于酚泡沫塑料吸水性能非常强,与雾的接触面积又很大,散热很快,所以吸附的雾和凝聚的水分相当可观,这些水分通过树干渗入沙漠中白天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水分又通过树干、树枝蒸发出来,使周围的空气湿润,温度降低,甚至能形成冷空气团和云,出现降雨据说,大量“种植”这种人造树,10年内可使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有可能成为绿洲
⑥科学家认为,雾水工程近期可为干旱山区、海岛、沙漠地区解决饮用水不足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人类解决水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
小题1:对文中“雾是水的同质异态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同质就是本质相同;异态就是不同形态
B.“同质异态”强调的是形态
C.“同质异态”是说雾与水都是同一来源,而形态则有所不同
D.“同质异态”是说水与雾并没有什么区别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向大气要水与向雾要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露水的水珠是由雾转化而成的
C.“人造树”实质上解决的是沙漠中水的吸取与散发这一难题
D.人类向自然要水的领域是十分宽广的,关键问题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小题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雾水工程”就是利用雾能吸附于各种物体,并且遇冷会结成水珠,这一特点而建造的吸水工程
B.由于技术难题尚未解决,目前向雾要水还没有形成工程技术体系
C.由于沙漠地区很少有雾,所以只能用“人造树”取水
D.由于人工降雨的问题已经解决,所以向云要水也是目前解决水危机的主要途径之一
小题4:对文中画线部分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晚上湿度大,那么晚上就是温热的天气
B.海洋中白天、晚上因为湿度都很大,所以气候不是很热
C.湿度越大,气温就越低,适宜于雾的冷凝,从而便于吸水
D.“人造树”的功能就是吸水性强、散热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微博到微信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②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③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2010年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且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题1:第②段中“截止本文写作时”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