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天地之中,后有中岳嵩山①2010年,“嵩山历史建筑群” 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名字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天地之中”的概念体现了以“中”为尊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先有天地之中,后有中岳嵩山 ①2010年,“嵩山历史建筑群” 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名字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天地之中”的概念体现了以“中”为尊的宇宙观,浓缩了嵩山的文武、天地、三教之交融的文明内涵,它是中国古代政治之成熟、科技之进步、文化之多元的绝佳体现。 ②嵩山的核心是少林寺、中岳庙,而要真正理解“天地之中”,游览之路必须从登封市东南方向的告成镇开始。这里坐落着唐代仿照旧制建立的“周公测景台”以及元代观星台。根据古代的政治统治传统,国之中央对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周朝建立后,不仅迁都更靠近“中”的洛阳,还要“求地中”。当时人们认为,太阳在夏至正午时的影子为一尺五寸之地便为地中,周公便在洛阳周边寻找这样的地方,在告成镇(当时名为阳城)建立测景台。测景台以圭表为主要结构,台座为“圭”,台柱为“表”,表高合当时的八尺,表北端距圭的北边缘为一尺五。果然,在夏至正午之时,影长准确定格在一尺五寸。这里便是“地中”了。 ③如果说周公测地中是政治使然,那么元朝郭守敬在此建立的观星台,则体现了古代科技进步的杰出成就。位于测景台北侧的观星台是一个放大版的圭表,整体建筑由青砖石构造,覆斗式的台身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表,而台下类似长堤的构造则为伸长的圭。圭表的扩大极大地增加了观测的准确度,根据这样的设计,郭守敬取得了精准的测量结果,并以此撰写出举世闻名的《授时历》。郭守敬测定的一个回归年与今天现代科学测定的一个回归年只相差26秒,比起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④位于天地中的观星台,像一个巨大的磁铁一样,将散落在嵩山脚下的各类古代建筑集中起来。据登封当地的文物工作者介绍,在概念上“天地之中”与“中岳”嵩山有先后之分,先有天地之中,后有中岳嵩山。按此逻辑,中岳山麓的诸多建筑,也都因此具有了“中”的含义,蕴藏着极强的创造力如传承性。其中能够配得上世界遗产封号的,有8处11项,都是建筑上的独一无二之作。 ⑤除了观星台之外,最让人震撼的是嵩岳寺塔和少林寺塔林。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年间,既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世间罕见的正十二边形密檐式砖塔。塔的细部雕饰既有印度式样的门相,又在整体上具有中国式重楼的构造特征,体现了佛教在进入中国早期之时的意象与影响。与嵩岳寺塔相呼应,少林寺的塔林以墓塔的多样性而闻名于世。这里汇聚了自唐代以来的历代佛教僧众生前身后的成就与影响。塔林里既包含少林寺历代高僧之墓塔,也有集体供奉过世僧众的普通塔。共计230多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个古塔建筑群,精尖的浮雕、书法比比皆是,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艺术记录宝库。 ⑥8处11项建筑遗存中,汉代三解、会善寺都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而嵩阳书院、少林寺则与中岳庙共同构成了“天地之中”的儒、释、道三教的交融。从旅游角度来说,“天地之中”是一个颇具诗意的旅游胜地。别忘了,建筑的背后便是以“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而著称的嵩山。 (节选自2012年3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第①段“它是中国古代政治之成熟、科技之进步、文化之多元的绝佳体现”一句中,语序是不能调换的,请谈谈不能调换的原因。(3分)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请在下列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2分) (1)当时人们认为,太阳在夏至正午时的影子为一尺五寸之地便为地中。 (2)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年间,既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世间罕见的正十二边形密檐式砖塔。 小题4:“天地之中”是一个颇具诗意的旅游胜地,请根据文章内容,选取其中一个景点,写一则简短的导游词。(3分) |
答案
小题1:这一句对应了上文的“嵩山的文武、天地、三教之交融的文明内涵”; (1分)更是引出下文的总括句,下文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说明与介绍,就是按照“政治之成熟、科技之进步、文化之多元”的顺序展开的。(2分) 小题2:列数据。(1分)用数据直观地说明了郭守敬测量结果的精准与领先,(1分)突出了古代科技之进步。 作比较。(1分)把元朝郭守敬测量的结果与今天现代科学测定的结果及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进行比较,表现出郭守敬测量技术的精准与领先,(1分)突出了古代科技之进步。 (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合在一起说也可,共4分) 小题3:(1)“当时”一词从时间范围上加以限制,(1分)说明人们对“地中”的看法不是一直如此,这里提到的只是古代人的一种看法而已。这体现了作者用语的准确性。(2分) (2)“现存” 一词从时间范围上加以限制,(1分)说明我国还有年代更早的古砖塔,只是现在已不存在了,嵩岳寺塔是现在还保存着的最古老的砖塔。这体现了作者用语的准确性。(2分) 小题4:只要写出其中任何一个景点,生动地进行介绍即可。(只抄原文得1分,共3分) |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它是中国古代政治之成熟、科技之进步、文化之多元的绝佳体现”一句与上句“浓缩了嵩山的文武、天地、三教之交融的文明内涵”相照应,同时,下文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说明与介绍,就是按照“政治之成熟、科技之进步、文化之多元”的顺序展开的”,所以,它们的语序不能调换。 点评:“它是中国古代政治之成熟、科技之进步、文化之多元的绝佳体现”一句的语序不是随意安排的,作者下文的内容的展开都是按照这句的顺序来写的。阅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分析作者这样安排语序的原因。 小题2:试题分析:“郭守敬测定的一个回归年与今天现代科学测定的一个回归年只相差26秒,比起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准确而直观地说明了郭守敬测量结果的精准与领先,突出了古代科技之进步。 点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引用、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题3:试题分析:(1)“当时人们认为,太阳在夏至正午时的影子为一尺五寸之地便为地中”一句中的“当时”表示一种时间上的限制,说明人们对“地中”的看法并不是一直如此,这里提到的只是古代人的一种看法而已。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年间,既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世间罕见的正十二边形密檐式砖塔”,“现存”一词表示一种时间上的限制,我国还有年代更早的古砖塔,只是现在已流失,不存在了,嵩岳寺塔是现在还保存着的最古老的砖塔。这体现了作者用语的准确性。 点评:文章中有些关键性的词句,如“大概”、“大约”、“可能”、“据说”等正是体现了文章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它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小题4:试题分析:写导游词,要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为了使导游词更加真实、生动、有条理,同学们应收集有关“天地之中”的资料。因为是向游客作介绍,所以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传说、笑话,可以另当别论。另外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介绍清楚各个景点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点评: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习惯用语分为时的开头语和离别时的告别语。开头语包括问候语、欢迎语、介绍语、游览注意事项和对游客的希望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前面。概括介绍是用概述法介绍旅游景点的位置、范围、地位、意义、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等,目的是帮助旅游者对景点先有个总体了解,引起游览兴趣,犹如“未成曲调先有情”。重点讲解是对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景观从景点成因、历史传说、文化背景、审美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同时要提醒旅游者注意自己携带的东西,保管好自己随身的物品,这是导游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举一反三
松毛虫的行进行列 法国作家拉伯雷在他所著的《巨人传》中,曾经说到有群绵羊,竟盲目地跟着一只被扔到海里的头羊走,结果一块被海水卷起。如果说这群羊的盲目显得很愚蠢、荒谬,那么松毛虫“盲从”却是因为它的生存需要。 的确,松毛虫出行时,第一条松毛虫爬到哪里,其余的松毛虫也排成整整齐齐的行列跟随其后,从不间断。他们的队伍就像一条长长的细带子。领头的松毛虫向东“走”,其余的也向东“走”,领头的松毛虫向西“走”,其余的也向西“走”,前后配合的十分协调。在路上,领头的松毛虫不断吐出丝来,很细。其他随行的松毛虫也分别吐出丝来,将这条细丝线加厚加宽,使它成为一条狭窄的带子,或者说是松毛虫的“绸缎轨道”。 松毛虫为何要花如此大的代价铺设“轨道”呢?原来,松毛虫常常在夜间去吃松毛针。黑暗中它们从松树枝上的窝里爬出去,从上到下啃噬分支上的松针。吃饱后回它们的窝时,它们便要在松树的树枝间上上下下左拐右拐,因此对它们来说回“家”的路温长而曲折,而松毛虫近视,在漆黑一团的夜晚行路更不便。同时,他们的嗅觉迟钝,也不能为它们在夜间行路提供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要回到窝里就只有靠它们先前在路上吐丝结成的细带子了。只有借助这个细带子爬行前进才不会迷路。要回窝里时,它们会就近找到一条丝线并沿着它行走,不久松毛虫都集合到一条带子上来排队前进,就能顺利地回到它们的窝里。 即使是在白天,这细带子也对松毛虫有用。比如它们远行时,就需要这小带子引导。于是所有同行的松毛虫都吐丝并固定在路上,这已成了它们的习惯。它们同行的数量越多,路程越远,它们铺设的带子就越宽大,以便返回时容易找到。松毛虫行进的路线有一定的规律,从来不在途中作180度的大转弯。但也并非笔直,且路程长短不一。有时甚至不得不风餐露宿,这时它们便集合起来蜷缩成一团,互相靠在一起。第二天再重新探路,寻找到这导路的带子,然后沿着它赶回窝里去。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拉伯雷》的巨人传中的故事有何作用?(2分) 小题2:松毛虫也是优秀的铺路专家呦,说说它们设计“轨道”的必要性(3分) 小题3:请从生理角度说说松毛虫为什么会“盲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说,弱小的松毛虫是以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生存下来的,你认为呢? 从文中找出两处加以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 ①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③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类。按震源深浅可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 千米)。全世界 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 5-20千米上下,如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 10 千米,而雅安芦山地震也仅有13千米,它们都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 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震可引发多种次生灾害:崩塌、滑坡、 地裂缝、地面塌陷、沙土液化,沿海地区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等。 ⑤地震学家都想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但迄今为止地震预测技术仍未成熟,其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难验证研究者的思路、方法及观测结果。其二,地球具有“不可入性”,仅仅用来自地球表面的观测资料来推断地下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团难的。其三,如果承认地震是地壳内的一种临界现象,那么它具有不稳定性,对初始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这就可能导致对地震发生时刻的预测的不确定。 ⑥看来,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虽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人类可以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小题1:从说明内容角度看,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请简述说明顺序。(3分) 小题2:认真体会选文第①段中加横线的句子,说说它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小题3:选文第④段主要采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说出它的作用。(2分) 小题4:利用选文的知识,请你对雅安芦山“4.20”地震的发生原因与危害作简要说明。(3分) |
①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灾难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生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例如,1984年3月19日中亚加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的移动。如1989年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到震前2—3天,位移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来的位置13.6厘米。此外,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小题1:“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中的“不完全”三个字可否删掉?为什么?(3分) 小题2: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有哪些“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3分)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
脑袋大更聪明? ①大脑越大,脑细胞就越多,人不就越聪明吗?一些科学家以此解释为何人类比近亲黑猩猩要更聪明;然而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却不在少数,他们的理由——倘若大脑越大动物就越聪明,为何大象没有展现出高于人类的智慧? ②众所周知,神经细胞是实现大脑功能的主要部分,大脑尺寸影响智商这个观点的核心就在于此。当神经细胞发生病变后,人的大脑功能就会受损,甚至会引发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 ③然而神经细胞虽然重要,却只占大脑约10%,剩余的大多由胶质细胞组成。以往人们以为这些细胞只是起填充的作用,但最近许多研究都表明它们在传递信息的能力上虽不及神经细胞,却有自己的一份贡献。加州大学的戴蒙德教授在1985年对爱因斯坦大脑的分析指出其大脑中胶质细胞的数量就多于常人。 ④来自英格兰的科学家埃姆斯与格兰特分离出小鼠突触(即不同神经细胞相连的节点)可能起传递信息作用的651条基因,并在另外18种生物中寻找这些基因。他们发现随生物的复杂程度提升,这些基因的数量也有所提高。与人相比,小鼠、猩猩等哺乳动物这些基因数量大约只减少了5%;斑马鱼、爪蟾等非哺乳类的脊椎动物其基因数量则只有人的大约90%;而果蝇,蜜蜂等非脊椎动物的这些基因更只有人的一半左右。 ⑤这意味着高等生物单个突触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强。如果再考虑不同大脑尺寸带来的突触绝对数量的差别,就能解释为什么有时脑袋大的生物聪明,有时脑袋大的生物并不一定聪明了。打个形象的比方,大脑中的突触就好像电脑中的处理器,尺寸决定了处理器的数量。大脑越大,处理器就越多。但这些处理器的性能却天差地别,如果说人类的处理器是当下最新产品的级别,那么那些鱼类、昆虫的处理器或许只有10年或者20年前处理器的性能了。 ⑥用这个理论,我们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现象——人类与黑猩猩的处理器性能差不多,但 ;大象的大脑虽然比人更大,但 ,因此总体上看仍然无法比拟人类。(768字) (选自科学松鼠会博文,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很多科学家认为人类比黑猩猩更聪明的原因是人类的大脑比黑猩猩大,脑细胞更多。 | B.当神经细胞发生病变后,人脑功能就会受损,就会患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 | C.人脑中胶质细胞只是起填充大脑的作用,并不能像神经细胞那样具有传递信息的能力。 | D.随生物复杂程度提升,可能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基因越多,单个突触传递信息能力越强。 | 小题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标题“脑袋大更聪明?”起提出疑问、引发读者兴趣的作用,并非本文的结论。 | B.用“对爱因斯坦大脑分析”的例子说明占人脑90%的胶质细胞也有传递信息的能力。 | C.把斑马鱼与果蝇传递信息的基因数量作比较,说明果蝇的大脑比斑马鱼的脑更聪明。 | D.“大脑中的突触就好像是电脑中的处理器”,用打比方说明突触在大脑中的重要作用。 | 小题3:根据本文理论,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完成对第①段提到的两个现象的解释。(4分) 用这个理论,我们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现象——人类与黑猩猩的处理器性能差不多,但 ;大象的大脑虽然比人更大,但 ,因此总体上看仍然无法比拟人类。 |
北极燕鸥 ①南极,给人印象最深的动物自然是企鹅。而在北极,令人肃然起敬的却并非北极熊,而是北极燕鸥。企鹅虽然待人亲切,憨态可掬,但看上去却有点傻气;而北极燕鸥虽然小巧玲珑,但却矫健有力,往往能给人以激情。 ②北极燕鸥可以说是鸟中之王。它们在北极繁殖,但却要到南极去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达数万千米。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已经造出了非常现代化的飞机,但要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也决非易事,因此燕鸥那种不怕艰险追求光明的精神和勇气特别值得学习。因为,它们总是在两极的夏天中度日,而两极的夏天太阳总是不落的,所以它们是地球上惟一一种永远生活在光明中的生物。不仅如此,它们还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1970年,有人捉到了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那个环是1936年套上去的。也就是说,这只北极燕鸥至少已经活了34年。由此算来,它在一生当中至少要飞行150万千米。 ③北极燕鸥不仅有非凡的飞行能力,而且争强好斗,勇猛无比。虽然它们内部邻里之间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但一遇外敌入侵,则立刻抛却前嫌,一致对外。实际上,它们经常聚成成千上万只的大群,就是为了集体防御。貂和狐狸之类非常喜欢偷吃北极燕鸥的蛋和幼子,但在如此强大的阵营面前,也住往畏缩不前,望而却步,三思而后行。 ④不仅这些小动物,就连北极最为强大的北极熊也怕它们三分。有人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 (饶有趣味、别开生面、惊心动魄、危机四伏)的场面:在一个小岛上,一头饥饿的北极熊正在试图悄悄地逼近一群北极燕鸥的聚居地。然而,它那高大的身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这时,争吵中的燕鸥突然安静了下来,然后高高飞起,轮番攻击,频频向北极熊俯冲,用其坚硬的喙雨点般地向熊头啄去。北极熊虽然凶猛,却回击乏术,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只好摇晃着脑袋,踮着屁股,鼠窜而去。 ⑤燕鸥也是一种体态优美的鸟类,其长喙和双脚都是鲜红的颜色,就像是用红玉雕刻出来的。头顶是黑色的,像是戴着一顶呢绒的帽子。身体上面的羽毛是灰白色的,若从上面看下去,和大海的颜色融为一体。而身体下面的羽毛都是黑色的,海里的鱼若从下面望上去,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再加上尖尖的翅膀,长长的尾翼,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妙雕琢和完美构思。可以说,北极燕鸥,是北极的神物! 小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该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2分) 小题2:从第④段的括号里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写在前面横线上的话,你的选择是什么?(2分) 小题3:第②段划线的文字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4:文中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燕鸥特点的句子是什么?(2分) 小题5: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请举例分析。(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