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也疯狂(1)               贫瘠的土地上,一株矮小的植物展开了一片新叶,圆圆的叶子上布满了绒毛,足有上百根!这些绒毛长短不一,四周长,中间短,

植物也疯狂(1)               贫瘠的土地上,一株矮小的植物展开了一片新叶,圆圆的叶子上布满了绒毛,足有上百根!这些绒毛长短不一,四周长,中间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植物也疯狂
(1)               
贫瘠的土地上,一株矮小的植物展开了一片新叶,圆圆的叶子上布满了绒毛,足有上百根!这些绒毛长短不一,四周长,中间短,每一根绒毛的顶端都挂着一个粉红色的小球,小球上似乎有露水,晶莹剔透,还发出阵阵幽香……
很快,一只蜜蜂禁不住诱惑,落在了这片叶子上,开始大口吮吸那诱人的“蜜汁”,但他很快就发现,这些看起来香甜的蜜汁其实并不可口,反而味道怪怪的!正当它打算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手脚已经被这些黏黏的液滴死死地黏住了!
于是,它振动翅膀,竭力拍打,想要快点离开这可怕的叶子,但悲剧才刚刚开始!它的挣扎惊动了这片叶子,叶子开始卷曲、合拢,蜜蜂周围的绒毛一起弯向它,更多的小液滴把这只可怜的蜜蜂牢牢地困在叶子中间!很快,蜜蜂就被溺爱死在其中了……
几天后,这片叶子又重新展开,根根绒毛重新挺立起来,再次露出那美丽而幽香的致命露珠……
这株不显眼的小草就是肉食植物—茅膏菜!像茅膏菜这样喜欢吃肉的植物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种类最集中的地区是澳洲、非洲南部,其次为美洲、欧洲,东亚地区种类偏少。他们分属于6科15属,约500余种。
(2)逼上梁山
众所周知,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生存不仅需要能量,N、P等营养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植物有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中得到水和矿物质元素。所以肥沃土壤可以让植物茁壮成长。但是植物没有脚,不能走也不能跳。种子落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安家,听天由命。运气好,就能得到生存的机会;运气不好,落到了贫瘠的土壤上,就只能在生死线上挣扎……
面对惨淡的命运,有些植物选择了放弃、死亡,而有些则进化出捕虫结构。捕虫吃肉成了他们营养的又一个来源。
有研究显示,食虫植物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捕虫方式,有的类型简单实用,有的精巧别致,他们的结构、机制复杂程度不尽相同,但对各自的捕虫需要来说都是有效的。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3)动物or植物?
依靠各种优良的捕虫器,美味到手了,可是植物没有消化系统,怎么把美食吃进肚子啊?没有关系,这些肉食植物跟动物一样,有一套消化食物的手段!
肉食植物捕虫器有一种腺体,可以分泌类似于动物消化液成分的液体,科学家们已经从中分离出了11种以上的消化酶。此外,捕虫器的消化液中还有盐酸、丙酸、丁酸、戊酸等酸性物质,酷似哺乳动物的胃液,昆虫误入其中必被消化无疑!
腺体除了具分泌作用之外,有些还具有吸收功能,植物把吸收到的营养输送到茎、叶和花等部位,为自己的生长提供营养!
肉食植物长期适应缺乏N和P等营养物质的环境,所以进化出捕虫的结构,用以补充营养。吃肉,绝对是一种豪华的摄取营养的方式,但并不是营养的唯一来源。实验表明,肉食植物吸收的土壤营养物质远多于来自猎物的营养。有时候捕虫也是必须的,特别是植物迅速生长期或繁殖期,如狸藻不捕虫是很难开花结实的。
(4)隐藏的肉食者
作为肉食植物的代表,猪笼草、捕蝇草、茅膏菜早已威名远播,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番茄、土豆这样的家常蔬菜,也可能是食肉植物!
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植物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包括西红柿和土豆在内的多种蔬菜其实都是“食肉”植物。他们捕食昆虫的技巧堪与捕蝇草比肩。
这两种蔬菜茎杆部位的茸毛能够将落在其上的小型昆虫牢牢“黏住”并***死,待昆虫腐烂并掉落入土壤之后,西红柿和土豆就能享受大餐了!
科学家认为,这一现象是在进化中产生的,是很多植物自我施肥的一种方式。在有些时候,土壤十分贫瘠,无法提供这些植物所需的养分,所以他们只能通过“诱捕”昆虫才能正常生长。
(选自《科学》2013年3月)
小题1: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没有小标题,请你根据内容为它拟一个小标题,并谈谈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小标题:                                                                               
作用:                                                                                 
小题2:阅读全文内容,谈谈肉食植物的营养物质来源途径以及分别获得的主要营养物质。(4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和作用。(4分)
(1)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2)实验表明,肉食植物吸收的土壤营养物质多于来自猎物的营养。
                                                                             
小题4:认真阅读文章第一、三部分内容,假如你就是一株食肉的茅膏菜,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是如何捕捉和消化掉一只蜜蜂的。(4分)
                                                                                        
                                                                                         
小题5: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食肉植物在东亚地区分布种类偏少。
B.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就可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肉食植物之所以进化出捕虫的结构,是因为长期适应缺乏N和P等营养物质的环境,用以补充营养。
D.西红柿和土豆其实也属于“食肉”植物。

答案

小题1:小标题:温柔陷阱、阴险的茅膏菜(语言简洁,要与内容切合)(2分)
作用:介绍了茅膏菜捕食昆虫的过程,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兴趣。(3分,1点1分)
小题2:(1)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从土壤中得到水和矿物质元素。(3)捕虫以补充N和P等营养物质。(3点全分,少一点扣1分)
小题3:(1)“八仙过海”本义是指八个神仙过海的方式各不相同,这里比喻食虫植物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捕虫方式,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2)“远”表程度,这里的意思是肉食植物主要依靠土壤来获取营养。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4:用第一人称(1分)顺序正确(2分),语言简洁(1分)
例如:我先散发幽香引诱蜜蜂待蜜蜂落到我身上后就用液滴将其死死黏住并用叶子等牢牢裹住它,然后用我身上的一种腺体,分泌出类似于动物消化液成分的液体将这只蜜蜂消化然后再吸收,最后把吸收到的营养输送到茎、叶和花等部位,为我的生长提供营养!
小题5:B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读文章的第一自然可知,它介绍了茅膏菜捕食昆虫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巧妙,表现了食肉植物茅膏菜捕食技术的高超。结合下文中的标题的特点,即很生动,富有情趣,我们可把第一部分的小标题命名为“阴险的茅膏菜、植物也吃肉”等。这一部分是全文对肉食植物介绍的开始,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既引起了下文的进一步介绍,又起到了吸收读者的作用。
点评:说明文标题一般以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为题,拟小标题时,还要注意已有的小标题的结构及语言特点,结合内容综合考量。说明文开头部分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小题2:试题分析:读“肉食植物的营养物质来源途径以及分别获得的主要营养物质”的题干要求可知,此题分两问,一是来源途径,一是主要营养物质。在文中寻找答案可知,答题范围是第二、三部分,即: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从土壤中得到水和矿物质元素;捕虫以补充N和P等营养物质。只要从前向后精读二、三部分,即可提取出答案。
点评: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基础上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精读该语段,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3:试题分析:两词比较即知,一个生动,一个准确。联系上文可知,“八仙过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在句中指食虫植物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捕虫方式,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远”结合本句即可知道,它表明肉食植物从土壤中获取的营养比来自猎物的营养要多得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说明文语言一般分为两种,生动语言、平实语言。运用修辞、引用传说诗句等则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运用修饰、限制、估计等词语则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4:试题分析:认真阅读文章第一、三部分内容,根据内容可知,“一株食肉的茅膏菜,捕捉蜜蜂”是在第一部分介绍的,其中有关键语句“圆圆的叶子上布满了绒毛,足有上百根!这些绒毛长短不一,四周长,中间短,每一根绒毛的顶端都挂着一个粉红色的小球,小球上似乎有露水,晶莹剔透,还发出阵阵幽香”“ 叶子开始卷曲、合拢,蜜蜂周围的绒毛一起弯向它,更多的小液滴把这只可怜的蜜蜂牢牢地困在叶子中间”等。消化的过程是在第三部分介绍的,也有关键语句“腺体除了具分泌作用之外,有些还具有吸收功能,植物把吸收到的营养输送到茎、叶和花等部位,为自己的生长提供营养”。根据这些关键语句,提取信息并加以概括,组织成切题的简洁的语句作答即可。
点评: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基础上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精读该语段,根据理解提取或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5:试题分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就可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说法与原文不符,通过学习选文,我们知道,植物中的一部分肉食植物,也要通过“诱捕”昆虫来获得一部分营养。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去衡量。
举一反三
《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
动物,如鱼类、鸟类、昆虫的集体统一行动有时是非常可怕的行为,最典型和最可怕的莫过于蝗虫的集体统一行动。一只两只、几十只蝗虫对人类和庄稼、植物构成不了威胁,一万只甚至一亿只蝗虫也可能对庄稼和植物不会造成太多破坏,前提是它们不同时啃食植物和庄稼。但是只要有上万只蝗虫步调一致地行动,大肆啃噬它们途经地方的植物、庄稼,就会造成满目疮痍,旷野一片,甚至造成大饥荒。
例如,2006年6月,澳大利亚遭遇最严重的蝗虫灾害,蝗虫吞吃了维多利亚省多达1/4的农作物,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20亿澳元。蝗虫在澳大利亚的集体行动甚至包括统一繁殖,有些地区的蝗虫卵连绵长达20公里,覆盖的土地大如西班牙国土,十分惊人。此外, 2004年西部非洲发生蝗灾,也造成25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当地仅控制蝗灾本身就投入了6000多万美元。
研究人员发现,蝗虫造成灾害首先需要有数量,其次需要一致行动。如果一群蝗虫的数量达到10亿~100亿只,并且一致行动,它们可以延绵数百公里,并造成灾难。除了啃光农作物,而且会啃光树皮草叶。
多年来,人们对蝗虫的统一行动很不理解,因为蝗虫没有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思维,更没有统一的指挥,它们为何能统一行动,并且争先恐后,步调一致,造成深重灾难。 为了解开这个谜,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杰罗姆•布尔 (Jerome Buhl)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想要弄清,是什么机制在触发和促使蝗虫统一行动。以此为契机可以找到有效治理蝗灾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观察蝗虫的幼虫,即若虫的发育情况,以弄清它们集体行动的触机。研究人员把不同数量的若虫放置于一个80厘米宽的环形活动场所,并用VD拍摄它们的行动。当蝗虫的若虫数量较少时,它们只是沿着场地转来转去。但是,当若虫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5只时,它们开始如同一只虫子一样以自发的固定方向沿场地行进。
这类似于蝗虫在野外的行动。而在野外是约每平方米有 50只虫子时它们才会一致行动。更为有趣的是,当每平方米的若虫达到75只时,它们停止自动地改变方向。在这种超级拥挤的情况下,蝗虫保持一心一意地向前的方向。这意味着虫子越多,其前进的方向越好确定,并有可能提早采取措施,防止蝗虫造成的灾难。同时,这也说明在一个生物群体个体数量太多的情况下,个体成员一般别无选择,只有随大流,或集体无意识。
至此,研究人员只是稍稍弄清了当蝗虫的密度到达一定数量时就会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但是为什么生物个体的密度到达一定数量时就会采取一致的集体行为,研究人员称目前尚不能圆满解释。按一般的解释,生物的群体或一致性行为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保存下来并遗传下去的。比如,统一行动有利于自己和整个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鸟儿集体飞行有助于相互照顾和有利于飞行,如大雁南飞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对于蝗虫来说,情况更特殊。由于它既是食草,又是食肉动物,而且还可能吃同类,所以它们要向同一个方向行动以避免相互冲撞和厮***。也就是说,作为一只蝗虫来说,如果要避免被同类吃掉,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同一方向的统一行动。
当然,这种集体行为不仅限于蝗虫,很多动物如鱼、鸟乃至人类,都有类似的集体行动趋向。例如,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当人们数量不多时,人们在大街上行走似乎很随意;但人数达到一定密度后,他们就会自然形成一个队列,人们甚至会步调一致地行进。蝗虫的一致行动也类似于其他一些动物的一致行动,这就是有利于它们进食、繁育、迁移和避免被食肉动物捕食。例如,非洲草原上的斑冯、羚羊等集体大迁徙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不被食肉动物猎***。
研究人员发现,在自然界,如果每平方米的蝗虫密度超过50只,蝗虫就会采取集体行动,最终造成成群结队的蝗虫蜂拥而至。所以,在每平方米蝗虫密度少于50只时采取灭蝗行动,如喷洒***虫剂,有可能会以最小的成本控制和减少蝗虫的危害。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蝗虫这样的集体行为类似其他一些动物的一致行动,这样做是有利于它们进食、繁育、迁移和避免被食肉动物捕食。
B.在自然界以最小成本来实现减少蝗虫危害的条件是等每平方米蝗虫密度少于50只时来喷洒***虫剂。
C.蝗虫在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5只的时候,无论在室内还是野外,它们都会一致行动,而当每平方米的若虫75只时,它们停止自动地改变方向。
D.本文条理清晰,先介绍蝗虫统一行动的现象,说明其危害性,接着说研究人员对蝗虫统一行动的研究,最后指出怎样以最小成本控制和减少蝗虫的危害。
小题2:第2自然段“蝗虫在澳大利亚的集体行动甚至包括统一繁殖,有些地区的蝗虫卵连绵长达20公里,覆盖的土地大如西班牙国土,十分惊人。”一句中,“甚至”和“有些”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文章来看,触发和促使蝗虫统一行动的机制有哪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小题1:下面不属于说明“我国是桂花的故乡”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桂花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部。
B.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
C.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D.桂花在中国栽培历史极长。
小题2:对第②段主要说明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桂花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
B.桂花排行于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
C.主要说的是蟾宫折桂的典故。
D.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时就有了桂花蜜、羹、糕。
小题3:第③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打比方B.举例子、引资料
C.引资料、摹状貌D.分类别、作比较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①几乎每一届世博会,都会出现一座经典的建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可能成为经典的就是中国国家馆。
②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③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被命名为“东方之冠”;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④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高13米,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⑤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此外,中国馆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灯芯绒状肌理方案,不仅为中国馆穿上了更具质感的“外衣”,也为原本张扬、跳跃的红色赋予了稳重、大气的印象。
⑥在中国馆的地区馆屋顶平台上,2、7万平方米的城市空中花园“新九洲清晏”,将为中国馆承担起人员疏散、公共休闲等多项功能。新九洲清晏之中,不但浓缩着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造景技术,更蕴藏着中华智慧和东方神韵。“九洲清晏”为北京圆明园40景中的一景。“新九洲清晏”以九处园林景观寓意九个岛屿。“新九洲清晏”之“新”体现在相关命名和意义上。作为中国馆主体的国家馆,位居“新九洲”之首,以“雍”命名,取“和谐”、“本”、“宗”之意;其他八洲依据地势和气候分别为“田”、“泽”、“渔”、“脊”、“林”、“甸”、“壑”、“漠”,这些都是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每一个小洲上都会有代表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布置。游客们穿梭中,就好比在微缩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
⑦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观众置身间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后大概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
小题1: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各指的什么?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被命名为‘东方之冠’”中的”“此”指代的是“形状酷似一顶古帽”。
B.“游客们穿梭中”中的“其”指代的是“中华大地”。
C.“使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指的是“中国馆的设计”。
D.“观众观众置身间”中的“其”指的是“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
小题2: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应该删去的一项是(  )(2分)
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可能成为经典的就是中国国家馆。
B.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
C.也是中国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D.国家馆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后大概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
小题3:下面对几段文字大致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④三段文字说明了中国国家馆的外观形象。
B.第⑤段文字说明的国家馆“中国红”的精心挑选与视觉效果。
C.第⑥段文字说明的是地区馆屋顶平台上的“新九洲清晏”。
D.第⑦段文字说明的是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先进科技成果,体现了环保节能的理念。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全文来看,文章主要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中国国家馆的。
B.把中国国家馆称为“东方之冠”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其外形特点。
C.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从一个方面具体说明了中国馆设计中环保节能的理念。
D.第⑦段文字的段内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再总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
大有作为的蓝藻
①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什么呢?地质学者说,这是蓝藻。在南非的古沉积岩中,人们发现一种蓝藻类化石,据测定距今已有34亿年了。古代蓝藻的样子和现代的蓝球藻有点相似,这说明,地球上至少在那个时候已经有生命孕育了。
②蓝藻的出现,在植物进化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因为蓝藻含有叶绿素,能制造养分和独立进行繁殖。现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物界是多么丰富多彩啊!百花盛开,万木争荣,这生机盎然的景象,都是由低等的藻类经过几亿、几十亿年的进化发展而来的。
③在自然界里,蓝藻分布很广,是繁殖力强的水生植物,在淡水、海水中,岩石、植物体上都有它们的踪迹,甚至在冰天雪地,高温的泉水里,也都能生存。
④1881年,有个水手在格陵兰岛海岸看到一片积雪在几小时里变成了猩红点点的雪,原来这是蓝藻耍的把戏。蓝藻里的红色素能随光线条件的不同,产生从红到紫的美丽颜色。英国一个古战场上的一座纪念碑,是纪念阵亡将士的,每逢阴雨天气,碑石四周常常泛出殷红的“血迹”,这是附近地面上的蓝藻在“显灵”。
⑤蓝藻是最耐高温的藻类植物。(A)有种蓝藻,在水温达89℃的温泉水中,照样能正常生长和繁殖。据说,这种蓝藻的结构特殊,它的细胞内的物质,凝固点高于89℃以上。
⑥地球上已知的蓝藻约有2000种,其中具固氮能力的就有100多种。固氮蓝藻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合成氮素化合物,不断地释放出来。它在死亡分解以后,释放出的氮素化合物就更多了。
⑦如果把固氮蓝藻放在稻田里大量繁殖,通过它们的固氮作用,就能把原来水稻不能利用的空中氮气变成能利用的氮肥,这样,在稻田里就有了一座小型的“天然氮肥厂”。据估计,(B)地球上固氮蓝藻每年从空气中可固定纯氮1000万吨左右,相当于5000万吨硫酸铵所含的氮素,它的功劳可大哩!
⑧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稻田中繁殖固氮蓝藻中的固氮鱼腥藻,获得了水稻增产24%的效果。人们把这种固氮鱼腥藻命名为“万年肥”。因为蓝藻从空气中获得的肥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印度,科学家在稻田中繁殖了另一种叫管链藻的固氮蓝藻,固氮效率更高,使水稻增产2.7倍,这是固氮效率最高的一种了。
⑨蓝藻真是一种大有作为的生物肥料。     (选自《中国地理教学参考》有删改)
小题1:这是一篇以蓝藻为说明对象的科普说明文,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3分)
  特点
                           科学依据
 历史悠久
                             ①
    ②
1881年,有个水手在格陵兰岛海岸看到一片积雪在几小时里变成了猩红点点的雪。
 种类很多
地球上已知的蓝藻约有2000种,其中具固氮能力的就有100多种。
    ③
在印度,科学家在稻田中繁殖了另一种叫管链藻的固氮蓝藻,固氮效率更高,使水稻增产2.7倍。
小题2:细读下面两个句子,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品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⑴地球上至少在那个时候已经有生命孕育了。
                                                                   
⑵每逢阴雨天气,碑石四周常常泛出殷红的“血迹”,这是附近地面上的蓝藻在“显灵”。
                                                                   
小题3:选文(A)(B)两处划线句子都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有何不同?(3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蓝藻真是一种大有作为的生物肥料”,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其原因。(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出人头地多吃牛肉》
①多吃牛肉,可以在工作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与斗志。只要有人问,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吃什么好呢?我就会推荐他们吃牛肉。
②多吃牛肉,会让你在事业上充满战斗力。牛肉食物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且是100%吸收,任何动、植物的营养没法与牛肉相比,所以,国外有“吃一块牛肉,抵得上一天的营养”的说法。就是单纯从营养学的角度讲,吃牛肉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③我进修的是历史学,当初,我惊奇地发现,在中国古代,吃肉是统治阶级的专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普通老百姓很少吃肉,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和官员一样吃肉。
④从某种意义上讲,吃肉与否,表明你的地位高低。
⑤近现代史中,亚洲落后、挨打,受欧洲列强的欺凌,也被人们称为食肉民族对食草民族的侵略。直到今天,我们放眼世界,就会发现:凡是吃肉多的国家,都是强盛的国家。民族、个人同样如此。
⑥有人也许要追问,为什么吃肉多就强盛呢?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
⑦在非洲大陆内部,有两个相邻的部落——马沙伊族和吉克犹族。面对的气候、地理条件完全相同,但是,马沙伊族人习性粗暴而好斗,吉克犹族人温和而友善。科学家们百思不解,到两个部落实地调查。花费了几个月时间,他们终于有了结论:好斗的马沙伊族人是以肉类、猪血、脂肪等为食物,和善的吉克犹族人则是以蔬菜为食物。其实,不只是人,动物界中,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也有趋向。
⑧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更是弱肉强食。谁有能力,谁有进取心,谁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吃肉的人成为领导者也不足为奇。所以,我劝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多吃牛肉。
小题1:作者推荐要多吃牛肉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2:指出下面两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⑴牛肉食物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且是100%吸收。 (          )
⑵在非洲大陆内部,有两个相邻的部落——马沙伊族和吉克犹族。面对的气候、地理
条件完全相同,但是,马沙伊族人习性粗暴而好斗,吉克犹族人温和而友善。
小题3:选文第⑦段划线词语“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小题4:选文第③段首句“我进修的是历史学”删去行不行?请结合全文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