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的水资源①贵阳市的河流水系属于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和珠江流域的红水河水系。与红水河水系相比较,乌江水系在贵阳市的流域面积最大。乌江源于贵州威宁自治县,由西北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贵阳市的水资源 ①贵阳市的河流水系属于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和珠江流域的红水河水系。与红水河水系相比较,乌江水系在贵阳市的流域面积最大。乌江源于贵州威宁自治县,由西北向东南,至普定县境后折向东北,于思南县境又转线北流,至沿河自治县官孔坝入四川省境,最后注入长江。 ②贵阳比较有名的湖泊水库有: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花溪水库和松柏山水库等。其中红枫湖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位于贵阳以西32公里,景区面积24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7.2平方公里。 ③贵阳市年降雨量较有限,每年冬季至三、四月份降雨较少。进入汛期后,除六、七月份会下几场大雨外,一般无较大汛情。这种情况属资源性缺水。 ④贵阳地处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中心带,由于岩溶地貌渗漏性强,不容易蓄水,加上山高坡陡峡谷深,很难建造水库。因此,虽然入境水量为134.4亿立方米,但开发利用难度很大,目前全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仅为25%左右。这意味着尽管贵阳境内有98条河流,水量丰富,但由于水库少,大量河水是白白流走。这种望水兴叹状况属于工程性缺水。 ⑤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多,贵阳市水质的情况与国内许多城市一样,工业污水和生活用水的随意排放造成了对部分河流和水库的污染。尤其是红枫湖局部污染严重,而该湖是贵阳西郊水厂的水源地。另外,中曹水厂取水口河道的水质也令人担忧,这是由于上游花溪河尚未完全达到雨污分流,大肠菌群常常超标。因水体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是近l0年来出现在贵阳城乡的新的水资源危机。 ⑥受以上三大危机的限制,贵阳市属于 、 、 缺水的城市。 ⑦如此看来,贵阳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确实并不乐观,它只达到全国中等水平。贵州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123立方米。全省9个市(州、地),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最高的为黔西南州,人均3258立方米;最低的为贵阳市,人均l213立方米,不仅达不到全省平均值,甚至低于国际通行的水资源警戒线人均l700立方米的标准。 ⑧因此,保护水资源,节约、开发并利用好水资源,是全体贵阳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小题1:段③中的“一般”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小题2:这篇短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小题3:根据文意,在段⑥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小题4:段⑦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2分) 小题5:段④中“望水兴叹”是从哪个成语活化而来的?“望水兴叹”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3分) |
答案
小题1:不能。“一般”说明大多数情况是如此,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掉就过于绝对化,这样的表述就欠准确了。 小题2:A 小题3: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 小题4:列数字、作比较。 小题5:望洋兴叹,感叹、惋惜之情。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一般无较大汛情”,一读便知,这里的“一般”指“较大汛情”发生的频率,从说明文语文的准确性方面考虑,删除“一般”,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 点评:本题不难,课堂上老师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问题常讲到,理解识记便可。说明文很讲究说明的科学性,严密性,所以语言的准确是很重要的,学习时要好好掌握。考说明文阅读时,一般都是要求对文章中一些修饰性限定性词语在语文准确性方面的作用作一判断,学习时要关注这些词在说明中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分析文章的层次,一二段是介绍贵阳水资源概况,三至七段介绍贵阳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八段说明要保护水资源。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层次比较清晰,易于判断。分析文章层次,主要依据文章写作的顺序,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如果文段中有提示性的句子(比如中心句)要注意,抓住这些关键句,以此为据,划分层次。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上面三段中最后的概括性语句:“这种情况属资源性缺水”“这种望水兴叹状况属于工程性缺水”“因水体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依次概括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仔细阅读即可。做此类题,关键还是要看懂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层次间关系,注意文段中概括性语句。 小题4: 试题分析:本段中除了年份外,所用数据皆是列数字说明,同时,将贵阳市人均占水资源与全省人均占水资源相比,是作比较说明。 点评:本题不难,说明方法明确,一目了然。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重要的知识,也是老师们讲得最多的说明文知识点,学习时加强记忆即可,注意各说明方法的特点,区别易混淆的说明方法。 小题5: 试题分析:“望水”,意为期盼水源,“兴叹”,指没有水源而失望地感叹,一字之改,表达的思想非常明确。 点评:本题不难,语言含义比较浅显,易于理解。在说明文中,常常也用生动说明的方法,在语言上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述形容,一方面突出说明事物,一方面增加说明文的生动性,学习时要加以体会。 |
举一反三
阅读《在博物馆重温北京胡同四合院》,完成第问题。(共7分) 在博物馆重温北京胡同四合院 谌 强 ①“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最近在首都博物馆与参观者见面。 ②在北京这个大的城市背景下,在已成定制的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的住宅形式内,世世代代的北京人演绎着国都的辉煌和市井的喧嚣。城市、胡同、四合院为居民提供了遮风避雨、行路通达的物质基础,居住于此的人们更是将精神所物化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使它们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片瓦、一块砖、一个个建筑实体,在充满了普通人的生活足迹后,城市就像人的身躯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变得生机盎然、丰富多彩。 ③因此,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作为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场所,除了外在的传统建筑形式外,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通过城市的传统建筑景观胡同和四合院,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行为文化和生活情怀,让参观者在感受到这座城市不仅仅有皇家的威严,更有市井繁华的闲适生活,体验到生活在北京城的居民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幸福感,展示了胡同、四合院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一起共同创造的一种和谐关系。 ④胡同、四合院是组成北京这座城市大树的树干与枝叶,人们的生活就如同养分一样滋养着城市大树的欣欣向荣。北京的文物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在设计这个展览时匠心独具,将用文物和历史档案、图片等实物讲述的关于北京城、胡同、四合院以及北京人生活的故事作为展陈的主展线,而将表现北京人生活的环境即城市、胡同、四合院作为副展线。两条展线同时展开,相互印证,达到所展出的实物由“原生态”的环境做依托,关于城市、胡同、四合院的文化有实物来佐证的目的。让观众在博物馆中重温这座城市的胡同、四合院的文化背景及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 ⑤走进首都博物馆的地下展厅,人们宛若走进了一条胡同,同时也走进了一条回到从前的时光隧道,来敲开四合院的历史和发展的大门,从而了解到胡同形成的历史渊源、演变定型后的格局走向以及千百年来所遗留的遗俗风物。展览通过各个时期的地图、实物、图片、档案资料等,为参观者展示胡同和城市的历史。从辽至元明清,庞大的都城最终定型。以胡同命名的街巷,元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至明清时,胡同形成的城市肌理已发展成熟。民国后,胡同也随着变化转型,经历了一种历史的变迁,呈现为人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走向。 ⑥沿着胡同、四合院、人家这条脉络,参观者在首都博物馆的展厅里走向了历史深处。在北京,大到皇帝的居所紫禁城,中到王府士绅宅院,小到平民百姓的独家小院,放眼望去,整个城内就是规模不等、大小不一的四合院,相互圈合,相互依存。四合院有着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但横向与纵向的扩展,却依旧逃不过中轴对称的格局,以倒座、垂花门、正房、后罩房所组成的南北中轴是四合院建造和规划的基本。在四合院内,上房下房,东西厢房,前出廊,后出厦,磨砖对缝,花窗棂,红梁柱,青石台阶……从被固定下来的建筑方式和等级要求以及方位、布局安排、各个建筑构件的特殊用途等物质、精神层面看,可以说,四合院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选自《光明日报》 2012年7月21日) 小题1:“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有哪些特点?(3分) 小题2:根据第⑥段的内容,说出下面材料介绍的是北京四合院的哪一个特点,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从四合院最细微的建筑构件到庭院的整体布局,都体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渗透着居者的情趣,人们在建筑的每个角落,通过吉祥图案寄托着生活的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达给每个走过它的人。 |
文段(二) 路面上的新科技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4%左右提高到15%—25%,有的甚至高达30%,大大提高了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这种材料的特点还决定了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因为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目前在欧洲,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一18%。德国计划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在我国普遍缺水的城市也应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小题1:第2段中“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中的“不同”指哪两个方面?“(2分) 小题2:第2段中说彩色路面有哪三个作用?分别概括是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3段中所说的透水路面分为三层,每层各有什么功能?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3分) 小题4:最后两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小题5: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基本铺设了彩色路面。 | B.普通沥青路面的孔隙率不足4%,而透水路面的孔隙率大多为15%一30%。 | C.采用彩色路面和透水路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能。 | D.由于透水路面优越性多,德国已把全国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
|
棉花 ①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棉花在热带地区可以长到6米高,一般为1~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铃成熟时开裂,会露出棉籽上的毛茸茸的白色棉纤维。棉纤维长约2~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 ②棉花原产印度,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宋末元初,棉花大量传入内地。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③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据测定棉花单叶的最低受光量为1000勒,最佳受光量为7万~8万勒。在此范围内,棉花产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提高。 ④水分是棉花生长的重要条件。棉花与水的关系请见附表。
棉花生育阶段
| 土壤保水范围
| 水量需求
| 播种
| 0~20厘米土层
| 60~70%
| 苗期
| 0~40厘米土层
| 60~70%
| 初蕾
| 0~60厘米土层
| 65~75%
| 盛蕾
| 0~80厘米土层
| 70~80%
| 吐絮
| 0~90厘米土层
| 75~85%
| ⑤棉花生长发育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温度和空气亦部分取自土壤,同时棉花生长需要土壤的有力支撑。棉田土壤的理化属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团粒结构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⑥中国是世界产棉大国。一首《棉花与节气歌》大致描述了我国产棉的基本状况。“清明谷雨紧相连,华北新疆齐种棉。立夏小满轻施肥,滋润幼苗壮棉田。芒夏连暑勤追肥,日长夜高棉铃见。立秋处暑收获季,采摘归仓笑开颜。” ⑦棉花是天然绿色产品,作为传统的保暖材料,由于透气性冠于所有材料,且无静电无刺激,所以老少咸宜。虽然羽绒的保暖性优于化纤,更优于棉花,但羽绒对过敏性体质的人会有一定的刺激(化纤好一点),所以这两类材料的使用因人而异。尽管羽绒的空气流通性能比棉纤维差,但化纤更是等而下之,极易贴在身上,不利于皮肤透气。加上羽绒、尤其是化纤的静电对皮肤刺激较大,容易造成皮肤粗糙和神经衰弱等问题。 ⑧衣被天下,还数棉好。 小题1: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画图表分类别打比方 | B.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作诠释 | C.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 | D.列数字摹状貌引资料作比较 | 小题2:仔细分析第④段所附图表,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表讲述的是棉花生育的各个阶段在一定的土壤范围内对水的相应的需求。 | B.从图表可以看出: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 C.从图表可以看出: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 | D.从图表可以看出:棉花生长需要土壤的有力支撑。 | 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棉花并不是花,是开花后长出的棉铃成熟时裂开翻出的棉籽上的毛茸茸的白色棉纤维。 | B.棉花是喜光作物,只能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 | C.棉田土壤的理化属性,决定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 D.棉花是天然绿色产品,保暖性次于羽绒而优于化纤。 | 小题4:下列各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纺织用的材料不是棉花的花,而是棉籽上的絮。 | B.第②段介绍的是棉花原产于中国的历史。 | C.在一定的范围内,棉花产量与光照强度有关联。 | D.中国是世界产棉大国,其中从新疆到华北棉花种植面积很大。 |
|
天外飞来准晶体 巴雅尔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08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 小题1: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4分) 小题2: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
文段(二) 雾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称为雾。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中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降落,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④既然大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查,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小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20米增加到300米。(选文有改动) 小题1:请概括雾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不超过50字)(3分)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3分) 小题3:文段第③段介绍了雾在哪几方面的危害,请分条陈述?(3分) 小题4: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