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认识青藏高原的钥匙刘务林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上的特有哺乳动物,中国文字记载很早就有这个吉祥、珍稀物种记录。  在《山海经》中记载有一种动物,名曰“酃羊”

藏羚羊:认识青藏高原的钥匙刘务林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上的特有哺乳动物,中国文字记载很早就有这个吉祥、珍稀物种记录。  在《山海经》中记载有一种动物,名曰“酃羊”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藏羚羊:认识青藏高原的钥匙
刘务林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上的特有哺乳动物,中国文字记载很早就有这个吉祥、珍稀物种记录。
  在《山海经》中记载有一种动物,名曰“酃羊”,从图形看,牛眼睛,马嘴巴,胸腹尾尖有须毛,腿健而偶蹄,尤其是所绘的一双角,直而长,生长于额顶,角有明显的环棱,角尖稍稍向前弯曲。这一切描绘与现代藏羚羊形象非常近似。同时,其名“酃羊”的“酃”(líng)字与羚羊同音。元明清时期,经常有大臣经青海到西藏,他们也曾亲眼见到奔跑的藏羚羊,并做了记录,称其为“独角兽”。在已发现的西藏早期岩画中,西藏西部日土县乌江乡境内塔康巴岩画上就已雕刻着藏羚羊的图像。
  藏羚羊真正被社会更高度地认识大概也就是近30年来的短暂时间。我有幸在这20年内与藏羚羊结下了不解之缘,总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动力推动着我,每年都想见到藏羚羊。
  由于西方有钱人发现了藏羚羊绒的特殊功能,这给藏羚羊带来了厄运。从一个在世界屋脊上生存了数百万年、种群达百万只以上的庞大群体,到一度几乎落入物种生存安全的谷底,仅有几万只。也算是因祸得福,这种高原精灵在世人的关爱下,一举被捧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原型之一,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了藏羚羊的价值,尤其它的科学和文化价值。
  我深感幸运,交往20年的朋友一举成为“名人”,顿感过去几十年在辽阔的藏羚羊家乡——羌塘高原,所遭遇的每一次惊险都成为美好的记忆。我亲身体会了作为一个藏羚羊相伴物种的美妙:夏季的一天,我艰难地步行在羌塘大地上,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尽情呼吸着一尘不染的空气,宁静而空寂的大地送来阵阵泥土和嫩草的清香。我们看到,精灵的藏狐在耐心地等待猎物——鼠兔;藏羚羊母仔群体在喂奶、嬉戏、起舞;远方列队的西藏野驴,鱼贯而行,穿过大草原。
  那是1987年的一个夏天,我与同事们初次进入藏羚羊的家乡,经过多次陷车后,又遇到一阵冰雹的“洗礼”。不多一会雨过天晴,太阳的光辉又洒向了大地。考察队员们正在体会和议论着高原瞬息变化的天气,从我们视野的低洼处冒出一群20多只矫健的公藏羚羊,他们像一队整齐的骑士,高举头顶的利剑,列队从我们几十米远的侧旁跃过。队员们个个为见到藏羚羊而兴奋,更羡慕能够自由驰骋在这块辽阔大地上的生灵。
  打这以后,我与藏羚羊相伴了20年。在这20年里,我记录了它们的“吃、住、行、恋、舞,愁、苦、难、病、痛”。藏羚羊确实有着它们自己社会的情结,有着与同伴和敌害的恩仇。它们的确是羌塘大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人称之为羌塘三大家族(藏羚羊、野牦牛、西藏野驴)之一。它们在这辽阔、空寂的大地上,时而分成一列小队,时而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庭,时而又单打独斗。藏羚羊的存在,生动地体现了羌塘大地的活力,吸引了全世界人们关注藏羚羊和它们所生活的青藏高原的生态。
  藏羚羊在生活需求中,爱好的是海拔5000米的宽阔草原。我研究藏羚羊,无法分开的是以藏羚羊为主的一系列生态生物链接,包括那里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同伴,人类经济社会对藏羚羊与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人类保护生态与藏羚羊的动机……藏羚羊成为认识羌塘大地自然生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一把钥匙。
          (选自《森林与人类》2010年第6期)
1、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藏羚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自然段有一个词“因祸得福”,其中的“祸”指什么?“福”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结尾段的描述,如果不保护藏羚羊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藏羚羊种群生存历史,我与藏羚羊情节,藏羚羊种群生存的价值,藏羚羊与其物种的关系等方面来说明藏羚羊的。
2、主要运用了举例说明方法,它说明了藏羚羊很早就是我国的吉祥、珍稀动物以及生存意义。
3、“祸”指生存数百万年、种群达百万只以上的藏羚羊,生存安全到了谷底,仅有几万只。“福”指藏羚羊在世人的关怀下,成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原型之一,人类重新认识到藏羚羊的意义。
4、如果不保护藏羚羊,将会破坏生物链,这样不仅让藏羚羊面临灭绝,而其他物种也锐减,有朝一日也将面临灭绝,甚至绝迹,这样也将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给人类带危害。(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①载人航天器家族中有三个成员: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人类就是乘坐它们摘星揽月的。 
     ②载人飞船独立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如同人类沟通太空的渡船。它能够与空间站或者是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但是,飞船容积小,所载消耗性物资有限,不具备再补给的能力,太空运行时间有限,仅能够使用一次。空间站容积大、载人多、寿命长,可综合利用,是发展航天技术、开发利用宇宙空间的基础设施。
     ③航天飞机是一种多用途航天器,它能满足发射、修理和回收卫星以及运送人员、物资等需要,可多次重复使用,显著降低了运载成本。
     ④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小型的空间站可一次发射完成,较大型的可分批发射组件,在太空中组装成为整体。
     ⑤目前全世界已发射了9个空间站。其中前苏联8个,美国1个。前苏联1971年4月首先发射载人空间站,其礼炮1号空间站在太空与联盟号飞船对接成功,有3名航天员进站内生活工作24天,完成了大量的科学实验项目,但这3名航天员乘联盟11号飞船返回地球过程中,由于座舱漏气减压,不幸全部遇难。礼炮2号空间站发射到太空后自行解体而失败。礼炮3、4 、5号小型空间站均获成功,航天员进站内工作,完成多项科学实验。礼炮6、7号空间站相对大些,可同时与两艘飞船对接,航天员在站上先后创造210天和237天长期生活记录,还创造了首位女航天员出舱作业的记录。 
     ⑥前苏联于1986年2月20日发射入轨的和平号空间站,2001年因部件老化决定将其坠毁。美国1973年5月14日发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宇航员用58种科学仪器进行了270多项试 验,拍摄了大量的太阳活动照片和地球表面照片,研究了人在空间活动的各种现象。
     ⑦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初步完成空间站建设,预计空间站将在中国新建的海南航天发射 场发射。
     ⑧中国为何要建自己的空间站呢?
     ⑨建站是为了科学实验。飞船在太空飞行一般是在一周左右,它所能进行的科学实验内容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只有空间站可以长时间在太空中运行。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各式各样的科学实验,还可以进行太空产品的开发研制。
     ⑩空间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航天国力。空间站可以用来进行科学实验、生产、太空观测、侦察、在太空中储备物质等。在对地观测方面,当地球上发生地震海啸或火山喷发等事件时,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可以及时调整遥感器的各种参数,以获得最佳观测效果。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给文章拟一个表明其说明对象的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中国为什么要建空间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中“飞船在太空飞行一般是在一周左右”一句中的“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勤于用脑》完成1—5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1.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用脑,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什么体会?(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5~8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1、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7题。蜘    蛛
         (1)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一场不算小的雨使走廊与小园子立刻呈现出一幅肮脏不堪的样子。    
         (2)我提了一桶水,正想冲洗一下走廊,突然,在靠墙的地方,我发现了一只蜘蛛。它挺着鼓鼓的肚皮,正十分吃力地从污染着泥水的地面上朝着干燥的地方爬。看到蜘蛛,我本能地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便抬起脚来,想把它踩死。
         (3)我之所以讨厌蜘蛛,是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会张起网来捕捉小虫。大小蛛网上挂着小虫的残骸。无论是怎样整洁的房子,一有了蛛网,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扫。因此,每当我拿了扫帚,或是竹竿,清理隐藏在角落里的蛛网时,总是生气地想把它们赶尽***绝。    
         (4)我抬起脚来,心想,这一回,这只落难的蜘蛛是死定了;而它自己似乎也知道自己正面临生死关头。它略一迟疑,便拼命地挣扎着,艰难地向墙角里爬。    
         (5)不知是一种什么意念,我抬起的脚竟没有踩下去。我看到它那样惊恐,那样吃力地爬着,顿然萌生了恻隐之心。我很快地挪开了脚,怔怔地注视着它,对于自己想弄死它的念头,反而感到不安起来。    
         (6)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平时,连一只小蚂蚁都不愿随便加以伤害,何况是一只正在困难中挣扎的蜘蛛呢?
         (7)它奋斗的意志,是那样坚韧。单凭这一点,我便不该有伤害它的心理。无论如何,蜘蛛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虽然它不受人们的重视,可是它也应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不是吗?它到处结网,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为了经营生活,我怎能够对它心存厌恶呢?于是我找到一根竹竿,把它从地面挑起来,送到干燥的地方。它安静地爬走了。我静静地看它爬走的背影,那神态,使我心中感到无比的舒坦。    
        (8)雨过天晴,空气特别新鲜。晚霞映照着我的屋子,走廊上洒满淡淡的金黄。我怀着满心的喜悦,站在走廊上欣赏这难得的傍晚景致。
        (9)突然,我抬起头来,看到屋檐下又新结了一个网。蛛网在夕阳的光辉映照下,是那样明显:那织着多角形的网,由疏而密;有着鼓鼓肚皮的蜘蛛,坐在中央,它偶尔动弹一下,蛛网便在夕阳中微微晃动,显示出那是一个多么安逸而优美的处所。   
         (10)我凝神注视着蛛网,心中想着,不知道这只蜘蛛是不是就是我本来想要弄死的那一只?如果是,那它真是够幸运了。它原该死在我的脚下,却由于我一时的怜悯,使它得以逃生。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我现在对于蜘蛛,反而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它。其实,蜘蛛织的网,点缀在屋檐下,只要你肯用另一种眼光,从某种角度去欣赏,它将会是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呢。
         (11)不知道为什么,我以前只看到蜘蛛令我讨厌的一面,从没有发现它也有可爱的一面呢。它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那巧妙地织成的网,在满天晚霞的衬托下,是多么动人啊!大自然里隐藏着纯洁和恩惠,我竟然都把它给忽略了。直到这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原来,太阳、风雨、草叶、昆虫……全都是造物者为了愉悦我们而安排和使其存在的,问题只是看我们持什么样的心情和角度去欣赏,如何去发现和爱惜它罢了。
14.请用恰当的词语描述作者对蜘蛛感情变化的过程。
   厌恶--              --理解--                
15.若将选文第(7)段中划线句改为“我不能够对它心存厌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                                                                                                                                         
16.请阅读选文(5)-(7)段内容,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认为不该伤害它的原因。
(1)选文第(5)段中“我”看到它                                          。    
(2)选文第(7)段中“它”                                              
17.文章第(10)段中“只要你肯用另一种眼光,从某种角度去欣赏,它将会是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呢。”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在所提供的自然物中,选择一种,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看法。
示例:气球第一种眼光:你的信念,是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换一种眼光:吹得越大,越接近毁灭的边缘。
备选的事物   风筝、仙人掌、竹子、筷子所选事物:                                                               第一种眼光:                                                            
换一种眼光: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8题。                                                                       海底飞船
      (1)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姊妹篇的“海底飞船”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开始下水试验。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以到达全世界99.8%的洋底。
      (2)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一种是无人驾驶的自由行动的潜水器,也叫水下自动机器人。船开到某一海域,把它放下去,它可以自动地在深海探测。另一种是缆控潜水器,拖着一根长缆,放下水去,然后由甲板控制人员通过遥控机械手和电视进行取样、拍照、探测。再一种就是载人潜水器,可以携带海洋科学家进入海洋深处,在海底现场直接进行观察、分析、评估,操作机械手实现高效作业。
     (3)我国这一新开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长8米,宽3米,高3.4米,是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的。从外观上看,“海底飞船”呈一椭圆形球体,酷似一头小鲸鱼,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在潜水器的前端,安装有一个密封的玻璃舷窗,透过它潜水科学家可以看见外面的神秘世界。它有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当需要下潜时,压水舱注水,开始下潜。当需要在水中悬停时,它抛出一个配重块,如果此时启动动力装置,就可以工作了;它的两只机械手,可以抓取75公斤的矿物。当需要上浮时,它抛出第2个配重块,同时向压水舱加入空气,排出海水,就可以上浮。这种设计是为了尽量节省蓄电池的能量,使它在水下连续工作时间达到7个小时。
     (4)载人潜水器主要用于深海资源勘探、海底测绘和采样、热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采样、深海地质调查等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载人潜水器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1991年俄、美科学家两次乘坐和平号,在大西洋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液矿体。1994年俄国科学家在大西洋水域热液场探测时,发现了多种热液生物,具有代表性的有虾类、贻贝类、鳗类等生物群。在深海地质研究方面,日本科学家在日本海沟6200米深的斜坡上发现了裂缝,同时还发现了一条地震断层悬崖。       
     (5)在军事上,载人潜水器可以直接为建设海底军事基地服务,还可以直接参与现代水雷战,完成潜艇救生和水下捞救等任务。
     (6)在21世纪,加快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把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14.文中“海底飞船”具体指的是:                 
15.选文条理清晰,第(3)段说明的内容是:                            
16.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说明了                                      。(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17.请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8.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链接材料一:中国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院士指出:深海基础研究是21世纪国际海洋竞争的重要部分。深海研究不只是人类了解地球亟待填补的空白,也是国家资源和安全保障之所系。
        链接材料二:海洋地质专家估计,海底储存着约1350亿吨石油,近14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海底还沉积着极为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其中铀的储藏量高达40亿吨,是陆地上的2000倍。
        链接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影响最大、范围最广又难以解决的热点多发生在海洋上或沿海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争议的岛礁近1000个。21世纪,中国海洋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国外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提醒我们:“在中国海区,有70%以上的地区存在着危机!”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