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不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逻辑顺序
2.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3.“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
   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
5.措施:减排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建人工湖,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增长等。
(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
  21世纪的住宅花样繁多,适合各种不同人的需求。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通产省计划到2010年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达到500万千瓦,使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给自己提供足够的电力。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的富裕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居民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日本早从1994年开始促进普及太阳能发电,并建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2001年财政用于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补贴预算达160亿日元。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人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滕本植物。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预计本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屋”,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变成绿色植物编织的城市。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能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来自太阳能。也有人提出下世纪要住在“摩天城市”,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学者们说,这种城市其实就是一座高达千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据说美国有人正打筹建528层、1500米高的建筑物,可供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在上面居住。
  总的来说,21世纪,人类会有更个性化的住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想象力,让自己住得舒服,住得有新鲜感。
1.文中“绿色住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几类。
2.标题“绿色住宅”中的“绿色”指的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回答“小气鬼”是如何利用太阳能资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词“一切”能否删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②她从巴颜喀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九省区,注入hào hàn(  )的大海。③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土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fán yǎn(  )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òu yì(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荚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A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B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C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拼音填写词语,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横线上的九个省区,是黄河流经的地方,其中两省位置顺序有误,请改正为: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黄河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一句,还原于“A、B、C”三处中最恰当的一处,这处是____处。
5.文中划线的词“相传”和“之一”用语准确有分寸,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文章加上一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站在黄河岸边,面对浊浪滚滚的河水,沉思良久,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如何治理好母亲河,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森林医生——啄木鸟
                   一个医生嘴巴尖,
                   天天出诊到林间;
                   敲敲听听多仔细,
                   要动手术把头点。
  上面这个谜语猜一种动物,谜底是啄木鸟。可是起初我不但猜不中,而且人家揭了谜底后,我还不懂为什么把啄木鸟誉为“森林医生”。后来我随一支森林科学考察队去林区调查研究,通过一位生物学家对啄木鸟的介绍,和我自己对它的观察,我才真正认识到,“森林医生”这个称号,啄木鸟是当之无愧的。
  啄木鸟每天都起得很早,起身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树木“检查身体”。它用嘴将一棵棵树从根到梢笃笃地轻轻敲打一通,听听有没有空声。经验告诉它,敲打时如发出空声,树干里面一定有虫,就立刻“动手术”。它的嘴长而直,末端尖锐,不但能啄破树皮和腐败的树干,而且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它的舌骨很发达,包围着头骨,舌骨起着特殊的弹簧作用,能使细长的舌条伸缩自如;舌面富含黏液,能把树中昆虫的幼虫和虫卵粘住;舌端生有向后倒长的小钩,能钩取树中较大的昆虫。它的鼻孔上覆盖着保护性的刚毛,可以防止碎木屑飞入鼻孔。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操作路线也很科学,工作时总是围绕着树干作螺旋式地向上攀登,这样既可避免重复劳动,又不会有所遗漏。啄木鸟就凭着这套完备的“医疗器材”和独特的“医术”,专门捕食危害树木的昆虫,保护树木健康地成长。
  由于长期过着树栖生活,啄木鸟的翼变得既短又钝,不适于快飞和远翔,只能在林间通道或林中旷地作短距离滑翔,但是它的足趾却特别强劲有力,趾的排列也不像一般鸟类那样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而变成二趾向前,二趾向后,而且具有锐利的钩爪因此即使攀缘在笔直的树干上也不会滑落下来。此外,它的尾羽强韧坚直,羽轴特别粗硬,有弹性.可以当做支柱顶住身体,与两条岔开的腿形成一个“三足鼎立”之势,增加了悬立时的稳固性。
1、开头引用谜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啄木鸟工作时的操作路线是怎样的?为什么说这种操作路线是科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是怎样进行比较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节选的文字看,并不足以说明“"森林医生"这个称号,啄木鸟是当之无愧的”,如果让你续写下文,你认为还应该写进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凡尔赛宫
  ①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座落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②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1年动工,1689年竣工,至今约有290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设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③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十七、十八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连接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富相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磅礴,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④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湖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边则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像婷婷而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  ) 静(  ) 弃(  ) 装(  ) 磅礴(  )(  )
2.凡尔赛宫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重点介绍了凡尔赛宫中最有特点的一处景致,就是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填说明方法),②——④节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
5.第②段中划线字”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为宫殿建筑,故宫与凡尔赛宫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载,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关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关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写的一组词语应是(   )
A.布局 层次 映衬
B.映衬 布局 层次
C.布局 映衬 层次
D.层次 映衬 布局
2.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选文第1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_________”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选文第2段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与最后一句照应了这一特征。
3.选文第2段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_____________”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副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4.选文第2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
A.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B.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C.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都体现了设计者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
5.对“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一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有假山,有池沼,山水映衬,互相配合。
B.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注意了与竹子花木相配合,使人产生”身在山间“的实感。
C.苏州园林中的池沼与桥梁、石头、花草金鱼等景致的配合,富有自然情趣。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追求对称。
6.”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   )
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D.假山的堆叠,即使技术,更是艺术。
7.选文中的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依次是(   )
A.举例子 摹状貌
B.作诠释 作比较
C.举例子 下定义
D.摹状貌 举例子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