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味道大不如前 ①现在的西红柿、土豆、柿子椒、梨、柑橘等等,似乎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们从美学上讲都变得更好看了,但是它们都失去了其原本的特点,即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食品味道大不如前 |
①现在的西红柿、土豆、柿子椒、梨、柑橘等等,似乎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们从美学上讲都变得更好看了,但是它们都失去了其原本的特点,即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味道了。巴伦西亚理工大学农业多样化保护和改良中心已经得出证据,现在西红柿的味道指数(即酸甜度)是2.77,而过去是3.24,损失了近15%。维生素C的含量也下降了,比30年前降低了17毫克,而糖的含量也有所降低,从原来的5.29%降到了4.95%。相反,西红柿的硬度比过去大了,从过去的6.86上升到12.10。 ②当蔬菜和水果的产量提高时,其特点即可感结构(气味和味道)就会受到影响。现在盛行这种疯狂生产(即产量第一,质量第二的生产方式)。我们吃的98%的产品几乎是来自疯狂生产。它们的种植方式都会降低产品的味道。 ③疯狂生产的一种表现是温室种植,这种种植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长环境,让它们提前或推迟成熟,其味道总是不那么完美。 ④为了让生菜在运输的路上不至于腐烂,生产者都选用了耐存放的转基因种子。另外一种技巧是在成熟期15天之前就采收。这样就可以延长存放期,但是味道会有所损失。绿色生菜或用传统方式种植的生菜比现在我们吃到的生菜口感要好上30%,也就是说其蛋白质、纤维素和矿物质含量都高。蔬菜味道的好坏与种植地的远近有很大关系。 ⑤如果通过化肥或利用一种高产品种强行让一棵植物比正常情况多生产果实,那么它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所有养分就会分散到所有的果实之中,因此每个果实中所含的养分水平就会降低。以柑橘为例,据西班牙生物农业协会专家戴维·托马斯说,疯狂种植会使柑橘的维生素含量降低10%,钙和碘的含量将会减少一半,而铁和铜的含量甚至会减少75%。 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无核蜜桔品种上市。但是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专家化验表明,在这种果品中,锌的含量已经减少50%,而这种矿物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如此,它们的口感也不如以前了,这是因为甜的水果不可能在离开果树之后成熟。由于考虑运输问题,水果在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就被采摘下来,所以摆到餐桌上的水果不会有同样的甜度。 ⑦除了上述产品,还有许多食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1.请说出第②段中画线词语“几乎”的表达作用。 答: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 3.疯狂生产的种植方式降低了产品的味道,结合③④⑤段,试概括列举出四个原因。 答: 4.请针对“疯狂生产降低了产品的味道”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个字)。 答: |
答案
1.“几乎”说明我们吃的产品绝大多数来自疯狂生产,表明疯狂生产的“盛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对即可) 2.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通过化肥或利用一种高产品种强行让一棵植物比正常情况多生产的果实中所含的养分水平就会降低,意对即可)。 3.①温室种植,控制了产品的成熟时间。②选用耐存放的转基因种子,延长产品存放的时间。③提前采收,不让产品自然成熟。④利用化肥或选用高产品种,产品缺少各种矿物成分。(意对即可) 4.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
举一反三
中国河流警钟常鸣 于秀波 |
①我国河流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国的焦点。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2003》指出,我国700多条主要河流中,水质为I-II类(适于饮用)的约占29%,水质为Ⅲ类(适于游泳)的约占30%,水质为Ⅳ类(人体不可触摸)的约占有16%,水质为V类和劣V类(丧失了使用价值)的约占25%。 ②中国河流近些年来一直在污染的厄运中挣扎。 ③淮河被国外学者称为“死亡之河”!河南省有一首民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 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首民谣真实地反映了淮河由生而死的痛苦历程。 ④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储存了中国2. 4%的水资源,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哺育着12%的中国人。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三门峡水库就变得黑漆漆的。水质已经相当恶化。《中国水资源公报2003》显示,黄河水系中V类和劣V类水质已占38. 7%。 ⑤相同或相似的事情也已经在长江发生,有些问题甚至更严重。以长江流域的江苏省为例,全省用于灌溉的河流中,绝大多数河流水质低于Ⅳ类,56. 8%的河流水质为V类及其以下。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教授在考察长江以后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长江已陷入深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10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濒临崩溃。” ⑥我国的河流污染,不仅限于淮河、黄河、长江!海河V类和劣V类水质占68. 2%。辽河的V类和劣V类水质占54. 1%,已无I类水质。可以说,中国河流污染十分严重,已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 ⑦河流污染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其中受害程度最为严重的当属农业。 ⑧早在1993年,中国农村的污水灌溉面积就达1573万公顷,到了1999年,污水排放量达401亿m3,污水的水质进一步恶化,水中污染物浓度增高,有毒有害成分增加,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⑨中国河流,警钟常鸣。 1.文章从 和 两方面说明中国河流的现状。 2.“中国河流近些年来一直在污染的厄运中挣扎”中的“一直”不可以删去,这是为什么? 3.文中可读到大量数字,请分别指出③④⑥段中的数字所起的说明作用。 4.结合文意,说说“警钟”的含义。 |
1℃要值多少钱 |
①天气预报所指的气温是指在离地面1.5米高度的位置上所观测的气温,以℃表示。 ②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盛衰、经商成败息息相关。 ③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④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惊人!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7天)的生长季。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在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⑤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气温上升1℃时,中国华南因全年的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大于10℃,故积温变化为365℃,可种植三茬作物,相当于每一茬作物有 122℃的积温变化。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均会出现增产或减产10%的情况。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⑥经济学家发现,酷夏可激发人们的消费热。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则35℃以上的高温天数就会飙升,空调、电风扇、纸扇、冷饮、啤酒等销售量就会成倍增多,商家个个无不拍手称快。 ⑦德国刑侦专家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 32℃时高出30%以上。 ⑧混凝土浇灌工程,务必严格按照每天气温来安排,夏天不能超过28℃,冬天不能低于零下5℃,否则,会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百年大计可能毁于一旦。 ⑨气温变化1℃与人的死亡有关。如上海市在炎热日(≥34℃以上),夜间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8人;午后每升高1℃,死亡增加10人。广州市炎热日最高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2.3人;炎热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1.5人。 1.气温变化1℃,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试加以概括。 2.简要概括第④⑤两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 3.文中多处出现“据估计”“据测试”“统计分析”等字样,可否去掉?为什么? 4.全文采用了 的说明顺序,主要运用了 、 、 的说明方法。 5.联系全文及相关知识,你认为气温变化是升好还是降好?为什么? |
阅读《别把植物带回国 》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1845年多雨的夏季里,爱尔兰人从美洲进口了一批马铃薯种薯,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灾难也流进了爱尔兰。 ②这批马铃薯种薯,感染了马铃薯晚疫病。这是一种很厉害的马铃薯传染病,传播速度很快,如果把得了这种病的马铃薯种薯种到地里,薯苗会大面积死亡;侥幸活下来的秧苗,结出的马铃薯,储藏起来也会很快腐烂。 ③由于没有防治能力,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迅速传播开来,并一年年加重。1848年和1849年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肆流行,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很多爱尔兰人走投无路,或饥饿而死,或由于无力交地租,被地主赶出家门,无家可归。在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的几年内,爱尔兰有20万人死于饥荒,近 200万人移居海外。 ④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各国陆续开展了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⑤植物检疫分为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两种。对外检疫又分两部分,一是针对国外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行检疫,不让植害进入本国,以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平衡;二是检查将要出国的植物或植物产品,避免有危险性的植物病虫害和侵略性杂草向国外传播,以维护本国的贸易信誉。对内检疫是将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病虫害传播和蔓延。 ⑥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般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目前采用的除害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熏蒸消毒处理法:在国际贸易中,木材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之一,但有害生物易附着在木质包装上,随商品一起进入进口国。解决方法就是熏蒸。熏蒸一般在场地做,把货物放到集装箱里,用溴甲烷等药剂进行灭菌处理。热处理法:用微波、高温的方法对植物产品等进行灭菌处理。机械汰除法:对植物种子、药材等用筛网过滤、液体漂洗等方法进行淘汰剔除。隔离试种法:对种子、植物等先在指定地点进行隔离试种,观察其情况,如无植害,再推广种植。 ⑦为把将于今年五月在我国上海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办得红红火火,组委会从国外引进了很多大型景观植物,我国检疫部门都对它们进行了检疫、消毒、隔离试种等处理。比如从日本引进的600多株日本红枫和日本青枫,在海关机场,就被进行了现场检疫,树体还被消了毒。上海检疫部门还在一些植物园专门开设了隔离试种区,对那些为世博会服务的引进植物进行隔离试种,基地人员每天进行观察记录,市林业病虫防止监管人员也每周前往观察记录。 ⑧为了我国的植物安全,出国旅行时请别把植物带回国。(选自《我们爱科学》2010年2月有删改) 1.文章开头讲述爱尔兰人从美洲进口了一批马铃薯种薯造成毁灭性灾害的事例有何作用? 2.任选一句作答,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能否删去? (a)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般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 (b)木材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之一。 a: 。 b: 。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 |
A.为把世博会办得红红火火,我国检疫部门对组委会从国外引进的很多大型景观植物进行了检疫、消毒、隔离试种等处理。 B.植物的对外检疫一是针对国外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行检疫,不让植物进入本国。 C.对内检疫是将部分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病虫害传播和蔓延。 D.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目前采用的除害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4.在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分别是 和 。你觉得在第⑦段中使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用: 5.阅读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请至少写出两条。 链接材料一: 在机场、港口、公路等口岸,经常有一些特殊的执法人员,在对旅客携带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行细致检查,他们就是植物检疫员。他们手握“尚方宝剑”--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严把植物的进出口关,把有可能危害植物健康的生物,以及侵略性强的植物拒之门外,或者严禁带出国门,以保护各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坏境。植物检疫的范围包括棉、油、麻、菜、果、药材、竹类、花卉、草类等植物以及相关产品。 链接材料二: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病害、虫害和草害的种类很多,而且每种植害都有一定的区域性,一般不会自行传播很远。但它们可以跟随人和植物产品而四处传播。这些植害到了新的地方,往往因为新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或没有天敌而迅速蔓延,给当地的植物带来严重危害。 |
开发月壤前景可观 文/窦光宇 |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现在,人类正在对月球进行探测,为开发利用月球的能源和资源做出不懈的努力。其中,对月壤资源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月壤像地球表面的土壤一样,是一层由岩屑、粉尘、角砾岩和冲击玻璃组成的细小颗粒状物质。月壤在月球表面的覆盖厚度有所不同,在月海里的厚度为4-5米,在月陆区的厚度平均为10米左右。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和磁场存在,所以,高速带电粒子流形成的太阳风,可以直接抵达月球。因而,月壤中富含由太阳风粒子积累所形成的氢、氦、氖、氩、氮等元素。它们在被加热到700℃以上温度时,就可以全部释放出来。其中,氯-3气体是进行核聚变反应发电的高效燃料,在月壤中的资源总量可以达到 100-500万吨。另据计算,从月壤中每提炼出1吨氯-3,从中还可以获得约6300吨氢气、700吨氮气和1600吨CO或CO2气体。 俄罗斯科学家对月球土壤进行研究后,发现月壤中还存在天然的铁、金、银、铅和锌、铜矿颗粒,以及由镉、锌、铁、锰和硫结合而成的硫镉矿以及地球上所没有的碘化铑。 建造房屋需要多种建筑材料,尤其是大量的混凝土,在月球上建造建筑物更是如此。由于运载火箭的负荷有限,水泥和水不可能从地球带去。因此,利用月球上的资源制造建筑材料将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据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月壤合成出混凝土。实验数据表明,地球上普通混凝土可抵抗每平方厘米280千克的压力;而月壤做成的混凝土,每平方厘米可抵抗压力407千克,强度增加了 45%。 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市政和环境工程系的科研人员与美国宇航局马歇尔飞行中心合作,他们使用阿波罗计划带回的真正月球土壤,做成了月球混凝土小长条,并进行了加热、压缩和拉伸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测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研究人员发现,在月球土壤中加入不同细菌,可以让月球土壤得以改良,使得地球上的植物也能在那里茂盛生长。月球土壤中存在多种矿物成分,包括铁、钙、镁、磷等元素,在那里生长的植物完全可以为月球移民提供食物保障。全封闭的月球基地如果能够种植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也就随之出现;至于人类和植物需要的水分,也可以从月球土壤中提取。 在月球种植植物面临许多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找到一种可持续供应水的方法,以便维持基地中人员和植物的需求。现在正在研究的是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成分合成水,但这个方法成本高。一些研究人员寄希望于月球上的冰盖,希望从月球的冰中提取饮用水和灌溉水。现在,有关这方面的试验正在积极进行当中。 欧洲空间局的科学家表示,第一批进行月球种植的“农民”将是不需要呼吸氧气的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把月球基地建设得差不多的时候,一些技术工人便会移居月球基地,进行进一步的基地建设。 (选自《百科知识》 2009年第20期) 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开发月壤”的前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判定下面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说明表达作用。 ①氯-3气体是进行核聚变反应发电的高效燃料,在月壤中的资源总量可以达到100-500万吨。 ②实验数据表明,地球上普通混凝土可抵抗每平方厘米280千克的压力;而月壤做成的混凝土,每平方厘米可抵抗压力407千克,强度增加了45%。 3.以下语句中画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它们在被加热到700℃以上温度时,就可以全部释放出来。 4.阅读本文,联系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开发月壤的重大意义。 【链接资料】新华网上海10月2日电(记者张建松)丰富的月球资源是吸引人类探月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地球上十分稀缺的可控核聚变燃料-氦3,在月球上却十分丰富。根据我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估算,月球上的氦3资源约有103万吨。 |
话说风筝 |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鹞子”,北方称“纸鸢”。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由于社会不断进步,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大约唐、五代时风筝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同时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③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鹞北鸢考工志》将制作风筝的技艺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看骨架的扎制。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从风筝的骨架结构可以把风筝分为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筝等。按形象分有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等。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糊的的技艺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绘是在风筝上绘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凰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好后画,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④中国各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乃至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的鼎盛时期。 ⑥天津风筝以造型优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杰出代表为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⑦山东潍坊旧称潍县,是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不仅风筝名扬四海,杨家埠也是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⑧江苏南通风筝又称“鹞子”,其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音响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板鹞”和“活鹞”两大类。 1.题目“话说风筝”指明了本文的什么? 2.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由“木”到“ ”,到“ ”,到“ ”。 3.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4.第②段中画线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各有什么特点? 北京风筝特点: 山东潍坊风筝特点: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