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力气·才气·运气》。(13分)力气·才气·运气  陈鲁民①著名作家二月河在回答记者关于“成功的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但运气还算不错,我写小说基本上是

阅读《力气·才气·运气》。(13分)力气·才气·运气  陈鲁民①著名作家二月河在回答记者关于“成功的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但运气还算不错,我写小说基本上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力气·才气·运气》。(13分)
力气·才气·运气  
陈鲁民
①著名作家二月河在回答记者关于“成功的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但运气还算不错,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20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说没才气,那显然是自谦,说运气好,也不为过,说舍得下力气,则最恰如其分。二月河的“成功秘诀”,其实一点也不秘密,可以说是个普遍规律,一般来说,一个人要事业成功,就需要凭借力气、才气和运气,这三气缺一不可。
②先说才气。譬如薛涛是“扫眉才子”,谢道韫是“咏絮才高”,宋之问有“夺锦才”,真正有才气的人不多,而且很容易就会江郎才尽,无怪乎谢灵运会说:“天下才共一旦,曹子健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再说运气。张说的诗文“得江山助”,越写越好;苏东坡幸亏贬在湖北黄州,才有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问世;王勃若是赶不上千载难逢的滕王阁盛会,也很难有出头露面的机会。至于力气。孔圣人的韦编三绝苏秦的悬梁刺股董仲舒的三年不窥园       ,也大体都是力气活。
③余秋雨如今是大红大紫了,舆论都捧他是当今才子,似乎他是以才气纵横天下,可是有谁知道他出道的艰难,花了多少力气。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辛辛苦苦写出来了,跑了多少家出版社,都被拒之门外,有一家勉强答应出,又给他改得不像样子,最后还退了回来。可是运气一来,书成了畅销书,洛阳纸贵,人也成了大才子,红透了半边天。
④钱钟书是公认的才子,博闻强记,才华横溢。其实他的成功,也多半靠的是力气,考进清华园后,他的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这拼的就是时间和力气。当然,他的运气也不错,考大学时,虽然英语和国文成绩极佳,但数学是零分,幸亏招生人员破格录取,要不然,他后边的路还不知怎么走呢。
⑤又要说到鲁迅。尽管他的文学成就至今无人可以比肩,可是没有听人对他的才气有更高的评价,他自己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他的英年早逝,大概也与积劳成疾,平时花费力气太多甚至透支有关。有才气的人写文章叫文思泉涌,鲁迅却说:“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是挤出来的。”才华横溢的人,做事情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潇洒得很,鲁迅却自述“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有人来请教“弄文学”的门道,他也老老实实地告诉说:“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说到底就是不要怕用力气,要准备长期用力气。
⑥才气是稀缺资源,永远不会太多;运气则可遇而不可求,所以要常说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惟有力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人如果才气、运气、力气俱全,那就等于抽到上上好签,不想成功都不行。如果只剩下力气了,那也千万别泄气,只要坚忍、韧长,持之以恒,才气和运气就会慢慢长出来,成功女神也会来光顾你的。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第①段写著名作家二月河的现身说法有哪些作用?(3分)
小题3:仿照示例,为第②段画线句添加一个事实论据。(3分)
孔圣人的韦编三绝苏秦的悬梁刺股董仲舒的三年不窥园              ,也大体都是力气活。
小题4:作者以为力气、才气、运气这三者中对于成功来说哪一个最重要?你认为哪一个最重要,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案

小题1:(3分)一个人要事业成功,就需要凭借力气、才气和运气,这三气缺一不可。
小题2:(3分)①引出论点/论题;②充当事实论据,有力证明了“一个人要事业成功,就需要凭借力气、才气和运气,这三气缺一不可”的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答出一点得1分)
小题3:(3分)答案示例:匡衡的凿壁偷光/车胤的囊萤映雪/杨时的程门立雪/祖逖的闻鸡起舞/李白
小题4:(4分)作者以为三者当中力气最为重要。(1分)第二问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观点明确1分,联系实际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首段中即提出了论点。
小题2:
试题分析:议论文以名言或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主话题引发议论、充当论据、激发阅读兴趣等方面来概括。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前三个例子都是指刻苦治学的,抓住这个中心意思,仿照句子结构的特点,选有古代名人事例仿写句子。
小题4:
试题分析:阅读第二段作者对“才气、运气、力气”解说,抓住作者对前两者的轻微的否定,即可得知作者是强调“力气”。谈谈自己以观点,说清理由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5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拚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题1:“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1分)
小题2: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2分)
小题3: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 “总”“只”“一味”任选一词加以赏析。(3分)
小题4: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3分)
小题5: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3分)
小题6: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说真诚(15分)
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憧憬。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围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诚需要望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                
”;就像范仲淹,胸怀“                             ”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小题1: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文中的思路。(3分)
小题3: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真诚是火”,“真诚是水”?(可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小题4:在第④段的空白处填上古诗文名句,引用他们的诗文名句是为了论证什么?(4分)
小题5:请以“勤奋”为开头,仿照“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写两个句子。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3分)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
①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者、留下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还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
②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有过灿烂的、值得我们骄傲的成就。今天讲的中华民族复兴,实际上就是再现历史辉煌。再现辉煌,并不是简单回到过去。那么,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辉煌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富足,生活殷实……但除此之外,还需要高度的文明。
③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缺乏文明的社会就如同暴发户,缺乏文明准则、文明底线、文明自律,一定会丑态百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享受文明无疑是最美的,也是人们的终极梦想。正因此,文明堪称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
④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创造精神,也带来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时至今日,有个问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富裕起来后的中国要到哪儿去?不能不引人思考。我们曾经片面注重经济发展,而现实中的很多问题是用钱无法解决的。去年在一个记者会上,我和一位企业家有过争论。当时一位记者问我,国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说,国家的价值观只能国家来说,我不能回答,但是我知道什么东西不能写到国家价值观里面,就是“钱”字。这位企业家说,我不同意您的说法,我们现在不是钱太多,而是钱还不够。显然他不明白,钱是需求,不是追求,而价值观应当是一个国家的追求。
⑤经济显然不是我们唯一的社会属性。所以,前行至今,我们碰到了许多光凭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确应该思考,如何把建设文明社会作为发展的具体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文明方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
⑥前不久我在英国听到了一件事。温莎城堡里有一个巨大而豪华的宴会厅,曾发生过一次大火,着火时伦敦老百姓纷纷自行开车去救火。大火被扑灭后清点物品,竟然没有一件遗失。我听了之后非常感慨,这就是一种国家软实力。这个软实力是什么?无疑就是高度的文明。文明与文化是什么关系?简言之,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文明。所有的文化事业,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造福社会,影响社会。
⑦文化不是一个对象。文化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不应该被对象化。今年春天,在牛津大学有位留学生问我,中国文化到底该怎么走出去?我回答,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携带者。我们在国外,外国人就是通过我们来认识中国文化的,就如同我们也通过普通的外国人来认识西方文化一样。作为文化的携带者,最要紧的是你对自己的文化是不是自觉。有了自觉,就也有了责任。
⑧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文化的承担。谁来承担这个文化?首先是人。进一步讲,文化的自觉是谁先自觉?首先当是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有文化的先觉,比普通人先感知文化的时代需要。只有及时感知文化前沿的问题,做文化传承的志愿者,才能把文化自觉承担起来。可以说,如果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国家自然就会有整体的文化自觉。
⑨毋庸讳言,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对承担文化自觉非常的重要。回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如果没有但丁、达芬奇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家,如果没有知识分子、作家、诗人、哲学家的大量涌现,就根本谈不上复兴。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复兴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并不只是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更在于其蕴藏的独特思想价值。由此而言,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者、留下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还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复兴。
⑩呼唤民族复兴,文化的复兴不仅当仁不让,而且也是终极指向。当今中国,全社会都应给予文化复兴更多的关注。对照现实,尤显任务的艰巨与紧迫。期待更多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站出来,勇做志愿者,承担起文化自觉的责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冯骥才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论证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那几个分论点?(3分)
                                                                              
                                                                                   
小题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3:请说说你对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小题4:阅读本文后,你打算怎样去做一个文化传承者?请简要谈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济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目。(15分)
说 幸 福
张景升
要说幸福是什么,先说幸是什么,福是什么。幸主要有五种字义:1.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2.福气;3.高兴;4.希望;5.宠爱。说起幸是什么,我们还可以想到外国的幸运草,传说夏娃把四叶草带出伊甸园,每片叶子分别包含了人生梦寐以求的爱情、健康、名誉、财富,而四叶草的花语是幸福。福是什么,根据方海权集的民间五福是:第一福长寿,第二福富贵,第三福无病,第四福子孙满堂,第五福善终。
那幸福是什么呢?作家毕淑敏下了一个定义:幸福是心理***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她还说,幸福不是金钱,幸福不是多子多孙,幸福不是科技,幸福不是健康多寿。毕淑敏的观点在《庄子》一书中还真有根据,《庄子·天地》篇中一代明君尧说过,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再看毕淑敏幸福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语,时间、生活、满足、希望、心情,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我们就从幸福的定义中几个关键词中寻找。
一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我们就会在自己生活中发现幸福,点点滴滴都透露着幸福。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二要充满希望和信念。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希望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三要知足、别比较。高尔基说,其实,做个幸福的人是很简单的!什么是幸福呢?就是知足……别的没有什么……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位子、比房子、比票子……最后比五子登科,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而去。四要充满爱,讲奉献。雨果说,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得很痛苦。五要学会珍惜身边的幸福。总有人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够完美,不够幸福。其实,不管一个人多苦多难,在他的身边总会有幸福和快乐,但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发现、去珍惜,才能感受到幸福。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都值得去珍惜——亲情、友情、爱情。人们往往注重友谊地久天长,爱情地老天荒,却容易忽视掉就摆在自己身边的亲情。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六要用劳动创造幸福。高尔基说,一切用自己的劳动挣来的东西,都是甜蜜的!付出的努力越大,就感到越甜美。罗斯福说,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所以说,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劳动创造才能得到幸福。
幸福是什么?有的说幸福是“童吃鸡”,有的说幸福是“猫吃鱼”,我想每个人给与的答案都不同,幸福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自然流淌的一种感受,自己觉得幸福了就真是幸福了。还有一位哲人说,幸福不是道路的终点站,她随时都在道路的两边,就看我们怎样去追寻,去发现。既然幸福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我们善于发现并追寻到了,那幸福的感觉是对美好实实在在的拥有。
(选自2013年5月10日《济宁日报》)
小题1: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也给“幸福”下一个定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你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5分)
天道酬诚
顾伯冲:
“诚实的人永远不会吃亏”、“诚实是待人处世的法宝”,这些箴言警句我们耳熟能详。可是,时下有些人并不是这么想的,也不是这么做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不讲诚信、造假贩假的现象,如假酒、假种子、假职称、假新闻、假文凭等等,令人防不胜防。这些尽管不是主流,但对社会风气的危害很大。由此,有些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年头,诚实人做不得”、“诚实人没好报、总吃亏”。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在人、老实人真的没有好报吗?其实未必,“天道”还是“酬诚”,付出的真诚一定会有回报的。
天道酬诚,是“天道”使然。《礼记》中讲:“德者,得也。”“德”与“得”不但发音相同,而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德”为“得”之基,“得”是“德”之果。“德”与“得”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可以说是“天道”,即客观规律。有时人们可能会因为讲诚信而被蒙骗、吃亏上当,但从长远看,他所得到的一定会与付出的相称,因为讲诚信会赢得越来越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反之,不讲诚信、坑蒙拐骗,虽然可能得逞一时,但终将身败名裂。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诚信和诺言不仅仅是几句话,如果你说了,但是没做到,那它们就是宣告你将失去美好东西的判决书。”
天道酬诚,是“诚”的回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投入种子,才会生出根芽;植下树来,才会长出枝叶。同理,对人讲诚信,才会收获他人的诚信与回报。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农夫不小心把斧头掉进了河里,坐在河边伤心地哭起来。财神路过此处,帮他打捞出一把金斧头,农夫摇头说:“这不是我的斧头。”财神继续打捞,一会儿又捞出一把银斧头,农夫又摇了摇头。最后,财神打捞出一把铁斧头,农夫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斧头。”财神觉得这个农夫很诚实,就把金斧头和银斧头一并送给了他。一个很贪心的人闻知后也模仿这个农夫,并一口咬定金斧头是他掉的,结果连自己的铁斧头也失去了。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好的回报。
天道酬诚,是人心所向。诚实之人,人皆敬之。希望诚实的人能得到好的回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诚”吃了些亏,有些人因“诈”得了些利,但人们心里有杆秤,希望诚实守信成为社会的“显规则”。君不见:每当社会或个体遇到天灾之时,无数颗真诚的心总是紧紧地连在一起,展现出人性之美;每当出现影响较大的人祸之际,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体总是迅速地扬善抨恶、褒优贬劣,展示了正义的力量。因而,天道酬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的。
江河奔腾,泥沙俱下。当前的“诚信危机”对社会价值观形成了严峻挑战。但只要我们都对讲诚信者怀有崇敬之意、效法之心,诚信就会逐渐成为一种风尚,社会就一定能更加诚信起来。这需要我们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胸襟与眼光,需要我们坚守“天道酬诚”这个人间正道。
(2013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希望诚实的人能得到好的回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小题3: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请你根据自身的积累,再列举一则“天道酬诚”事实论据。(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