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

①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儿园。”记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老科学家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②这位科学家所说的是文明社会做人的最基本的规矩,而如今许多成年人却忘记了这些。一个普通人缺少文明,也就是影响周围的一些人,但缺少文明的是一位社会名人,就有可能危害广大公众和整个社会。
③今年夏天北京电视台记者在采访郭德纲别墅侵占绿地一事时被拒绝,并遭到郭德纲徒弟殴打。北京电视台栏目组举行了发布会,挨打记者讲述了被打全过程,并宣称郭德纲经纪人已来到北京台承认打人,但栏目组方面未接受道歉会保留一切法律权利。12月15日,郭德纲通过微博正式向北京台和全社会道歉。道歉固然可贵,但却来得如此之迟。被打的是电视台记者,试想,如果被打的是民工、保安、清洁员,会有这么大的社会反响,郭德纲们会道歉吗?
④其实,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全世界都一样,对男女老少一样,对普通人和名人也一样。不要以为自己当了官、有了钱、出了名就可为所欲为,不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
⑤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遇到事情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想自己在幼儿园学过什么。郭德纲和他的弟子们,要是记得卡皮察先生在幼儿园学到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大概很多事情就不会发生。
小题1:第①段写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的事有何作用?(3分)
答:                                                                             
小题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2分)
答:                                                                         
答案

小题1:(3分)引出论点,(1分)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1分)与郭德纲的例子形成正反对比,使论证更有力。(1分)
小题2:(2分)公民应遵守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做文明人。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段主要写了写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关于“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的回答,这件事既暗示了本文的论点,又做为事实论据证明了论点,同时,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议论文首段的常规作用有固定的模式,一定要知道,即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下文的议论具有了针对性。不同的开头段具体的作用不同,但基本上概莫能外。
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第一自然内容、第二段的关键语句“这位科学家所说的是文明社会做人的最基本的规矩”以及结尾段“要是记得卡皮察先生在幼儿园学到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大概很多事情就不会发生”等可知,本文的论点是倡导公民做文明人,要遵守文明社会做人的最基本的规矩。
点评: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段、结尾段、中间,如果原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则要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本文就属于最后一种,应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
举一反三
①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②你是否知道鲮鱼和鲦鱼的习性?鲮鱼喜欢吃鲦鱼,鲦鱼总是躲避鲮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鲮鱼要吃鲦鱼,飞快地向鲦鱼游去,可每次都撞在玻璃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鲮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鲦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出来之后,鲮鱼也不再尝试去吃鲦鱼了!鲮鱼失去了吃掉鲦鱼的信心,放弃了已经可以达到目的的努力。
③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鲮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④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⑤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⑥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⑦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却很快放弃了努力。
⑧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⑨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小题1:请用文章的观点为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阅读文章②—④段,回答问题。(6分)
(1)文章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论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事例是否可以删去一个?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文章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障碍是客观存在的,能不能逾越障碍,首先要看自己是不是去努力逾越。
B.我们心里认为有障碍,障碍就存在;只要我们心里认为没有障碍,障碍自然就没有了。
C.有些障碍其实并不存在,但是我们因为害怕而放弃了,成功的希望就没有了。
D.人们常常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干扰而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小题4:请你说说文章以⑧⑨两段作结尾有哪些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诗句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选项是:(  )(3分)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涛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甲] 谓之“圣人”;  [乙] 谓之“愚人”;  [丙] 谓之“君子”;  [丁]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4分)
①才德兼无 ②德胜才 ③才胜德 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______  [丁]处应填:______
小题3: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④段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一个人不但要有才,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多责己少怨人
①做错事情,被人误解,遭遇失败,身陷困境……我们都会抱怨。只是常常抱怨别人多,责怪自己少;而为人处世,恰恰最需要多责己,少怨人,甚至不怨人。
②多责己少怨人是一种自省。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过:“如果你错了,就迅速而真诚地承认。”一个敢于承认自己错误而不为错误辩护的人才能在检讨中不断进步,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还可能出类拔革。相反,那些执迷不悟的人、知错不改的人,不但毁了自己的形象,引起别人的反感,还埋下了日后重蹈覆辙的隐患。
③多责己少怨人是一种勇气。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常胜将军,名人伟人无不是从失败中一次次熬过来的。有的人犯了错误,遭受失败,就牢***满腹,无非是顾及自己的面子。殊不知,“错”的一半是“金“,“败”的一半是“贝”。错误或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错里淘金”“败中拾贝”。当我们勇敢地把错败踩在脚下,把包袱甩在身后,迎来的就是成功的美丽。
④而只责己不怨人当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境界。古人说:“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可见,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只责己不怨人,必是有宽大的胸襟、超人的度量。这样的人能潇洒地忽略旁人的诽言谤语,能从容地笑对世间的是非黑白,也更能赢得别人的钦羡与尊重。有道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屑于中伤,不畏于人言,谣言不攻自破,污水不洗自清。有了这般境界,又怎有怨,又何须恨?
⑤其实,人生岂有时时顺心,乞能事事顺意?那些喜欢抱怨的人迟早会被疏远、被孤立、被淹没,而那些勇于、诚于、乐于责己的人,会以明智而积极的生活态度,收获别样的精彩!
小题1:本文表达的观点是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中对 “错”、“败”字形的阐释,有何作用?其中的“金、贝”实际上比喻什么? (2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过程。(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且说文人书法
孙 鹤  
①文人书法的价值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书法之外的文人气象与寄托。
②纵观中国历史中书法的生成及发展,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这就是它生长于传统文人之中,依靠传统学问来滋养。所谓国学或者说传统学问,造就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象及人格魅力,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是探知中国人文精神的通衢,书法恰恰是在这些学问的蕴含之中,才滋长出那份隽永蕴藉的内涵,拥有了那份独特的被陈师曾称为“高尚意趣”的“文人气”。而这“文人气”,在单纯的书法领域之内无论如何勤苦用功都无法获得。即便是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因西学东渐,中国学术开始了学科分化,书法也始终被包括在人文学科之中,与文史哲等传统学科为一体,从而使民国书法不失那份笔墨之外的寄托;尽管有了治一种专门之学足可名家的现代学术理念,但晚清时期的一流学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仍然走传统治学理念的通人通才之路,尤其是康、梁对于书法的实践和理论导向,更是一时间成为了引领时代风尚的标杆。
③如今学科细化,书法成为艺术学之下的一门独立学科,但却更多地讲究技巧与造型,与传统学术的训练与养成关涉不深,且渐行渐远。孰不知书法的支撑点有两个:一为技术,二为境界。前者很重要,它保证了法度的确立;而后者则是决定书法艺术精神高度的因素,它展示人的灵魂和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它超越于技术之上,是决定书法品质中那一层形而上意义的更加重要的因素。王羲之《兰亭序》书于逸气满怀、兴味酣浓之时,其胸中快意与淡淡的伤感倾泻淋漓;颜真卿《祭侄文稿》书于□□□□、□□□□之时,其胸中失去亲人之痛与对叛匪逆贼之恨交织奔涌;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书于人生失意凄苦、生死难测之时,其胸中孤寂绝望的悲观与难卜未来的抑郁,从深沉低吟到放声倾诉,恸彻心扉。这些墨迹的完成均没有形式设计之反复推敲与深思熟虑,一篇即兴手稿一篇亡者悼文一篇自书诗文,却成了书法史上的盖世华章,原因何在?只有一个答案:情动难耐之刻,书于必书之时。因此,我们理解了陈师曾的话:“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④学科细化,不唯书法在失去旧学的基础后大伤其神,也使绝大多数从事传统学术研究的学问家远离了书法,更谈不上如康、梁般做到学人引领书法。他们凭借专业研究的著述完全能够满足职业和业绩的考核需要,何劳染指书法而费多余之功呢?
⑤当代书法更多的是“为人”,而文人书法则是“为己”。“为人”必不自由,无自由便无自在;“为人”必定入世,入世便无清雅;“为人”无需真情,无真情便无蕴藉。
⑥文人书法是国学素养的体现,其要素在于学人的人格理想、学识积淀、才华禀赋、精神境界的综合与升华。而这些不可或缺的要素的生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绝无捷径,只有举毕生心力沉潜为学,韬光养晦,方能养就书法“之中”那一重“文人之性质”、“文人之趣味”,以及书法“之外”那一重“文人之感想”的可贵品质。
(选自2012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的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象及人格魅力需要传统学问来滋养。
B.因为近代中国学术开始了学科分化,晚清的一流学人远离书法。
C.书法的支撑点技术与境界的关系是:技术很重要,境界是辅助。
D.出于职业和切身利益的考虑,从事传统学术研究的学问家已不学书法。
小题2: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1)根据上下文语境,请在第③段中的两处空格填上恰当的四字词语或成语。(2分)
□□□□、□□□□
(2)第③段中所说的“一篇即兴手稿,一篇亡者悼文,一篇自书诗文”,都是在怎样相同的情境下创作而成的?(2分)
(3)导致当前书法创作缺乏“文人气”作品状况的主观原因有哪些?(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章为思想而写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A、就象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之美,写景,状物,述事,传递信息、知识等 ,力求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B、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照最高指示办”,报上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了艺术之美外,大都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C、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的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描写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意境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哲理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的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达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小题1: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增长点”的含义是:                      (2分)
小题2: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分)
小题3:请仔细揣摩选文划横线的A、B、C三个句子,它们分别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作用?请选择其中一句予以解读。(4分)
答:你解读的是            句,
你的解读是:①论证方法                                                   
②内容特点                                                   
③表达作用                                                   
小题4: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为文的意图。
小题5:读了全文,请你再写出一句你学过的能体现“新思想”的文言语句。(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