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傅全章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0 分)①很多人做事都只重结果。②农人种庄稼,都认为是辛苦、劳累的,而只在粮食收获时才感到喜悦。收获多少

阅读傅全章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0 分)①很多人做事都只重结果。②农人种庄稼,都认为是辛苦、劳累的,而只在粮食收获时才感到喜悦。收获多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傅全章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0 分)
①很多人做事都只重结果。②农人种庄稼,都认为是辛苦、劳累的,而只在粮食收获时才感到喜悦。收获多少与喜悦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学生学习被认为是枯燥的,辛苦的,只有在考试后取得了好成绩才会高兴。文学爱好者认为创作是艰辛的,只有发表了才认为没有白写。绘画者认为是辛苦的,只有画品被人买了才认为没有白画。习书法者认为只有坚持苦练才会有长进,而“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否让作品参展、能否参加协会、作品能否有价值。旅游者的旅途是辛苦的,只有到达目的地后才开始欣赏风景……③做任何事情,都是过程更长。④农人种粮种果,往往是几个月才收获一季,而收获的时间相对来说都是短暂的。学生也如此,要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地听、写、练,才会有拿成绩的几十分钟。写作有时看起来一蹴而就,但积累生活、打腹稿的时间也是很长的。⑤人活着总是要做事的,而做事的过程又会很长,如果我们都把过程看做苦,不能在过程中学会享受,那真是浪费了生命!⑥做事的过程中是有乐趣供我们享受的。⑦农人播种后,每天去田间地头,看见种子发芽了,应该高兴;长叶了,由两片叶变多片叶了,开花了,结果了,果熟了,哪一个过程不令人高兴?学生冥思苦想的一道题终于解了,能不快乐?这快乐恐怕比看到高分时的快乐更实在。我曾在课堂上建议学生把古人说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字改作“乐”字,为什么?虽然学生每天坐在同一地方,但每天都获取了新的知识,使自己得到了新的充实,人的文化素养又有了新的提高,不应该为此高兴快乐?练书法者,某字长期写来不满意,或因临摹古帖,或因借鉴他人,或是自己所悟,此次写来十分满意,不亦乐乎!文学创作者,把长期聚结在心中的极想通过文字倾述的情怀终于写成了作品,爱恨情仇的心怀得以宣泄,发表与否,都是快乐!旅游者,并非只在目的地才有风景,无论乘车乘船坐飞机,沿途都有风景:或乡野,或街镇,或沙漠,或草原,或云海,或波涛……比那些只到目的地才开始欣赏风景的人,不是多领略了美、多享受了乐趣吗?⑧人的一生总是在一次次做事的过程中度过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会使我们更加热爱学习和工作,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10期)
小题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 分)
小题2:作者在第②段列举了不同人的种种想法,目的是什么?(4 分)
小题3:选文和下面一则链接材料所持的观点基本相反,结合自己的阅读或成长体验,说说自己更赞成哪一种观点,并阐明理由。(4 分)
【链接材料】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景色在不断变幻,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这样,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就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了最关键最美好的。“错过”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 “收获”这朵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八下课文 刘心武《错过》)
答案

小题1:学会在做事的过程中享受乐趣(或“做事的过程中是有乐趣供我们享受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2分)
小题1:列举不同人的种种想法,是为了证明“很多人做事都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为下文证明“做事的过程中是有乐趣供我们享受的”(或“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作铺垫。(4 分)
小题1:参考答案:①赞成选文观点,人的一生总是在一次次做事的过程中度过的,享受其中的乐趣,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一味注重结果,生活会单调无味。②赞成课文《错过》观点,我们只有锁定目标,心无旁骛,坚持不懈,才能收获累累的硕果,才能实现人生的真谛。)(4 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的五、六段及八自然段都有相关的句子,如五段的“不能在过程中学会享受,那真是浪费了生命!”,六段的“做事的过程中是有乐趣供我们享受的”,尤其是八段中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会使我们更加热爱学习和工作,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从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考点:
点评:概括(寻找)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谈论话题的看法,观点。先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再看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寻找原句,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用标题概括回答的。
小题1:试题分析:第二段很明显,是在摆事实,举了农民种地、学生学习、文学者创作等的例子,即举例论证,就是为了证明第一自然段的观点句,即“很多人做事都只重结果”。引出下文的“做任何事情,都是过程更长”更进一步引出“如果我们都把过程看做苦,不能在过程中学会享受,那真是浪费了生命!做事的过程中是有乐趣供我们享受的”的观点,所以从全文看,第二段还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点评:议论文中语段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回答。首先要分析其论证了什么内容,其次要看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中间的语段一般会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提出分论点等。
小题1:试题分析:选文的观点是享受过程,材料的观点是注重结果。针对享受过程与注重结果谈看法,可以支持前者,也可以支持后者,能自圆其说即可。这实际上是表达个人见解的题目,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理由充分即可。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有事实论据更好,如果没有事实论据,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依据拓展开来,做道理上的论述,也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点评:这是一道结合课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表达观点的题。无论持哪种观点,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理由支持,而且要观点明确,语句通畅。平时的阅读中遇到问题,要多与同学讨论、争辩,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辩论能力。
举一反三
养成好习惯(梁实秋)(14分)
⑴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⑵例如说: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
⑶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礼是行为的规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点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见有些个孩子们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的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维持相当的礼貌。
⑷大声讲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试自检讨一番,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喧哗的行为?我们要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维持公共的秩序,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队,不可争先恐后的去乱挤。
⑸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常听人讲过“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时间太多无法打发的样子,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句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
⑹吃苦耐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帜。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过得俭朴的生活,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之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罗马帝国盛时的一位皇帝,MarcusAurelius,他从小就摒绝一切享受,从来不参观那当时风靡全国的赛车比武之类的娱乐,终其身成为一位严肃的苦修派的哲学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这是很值得钦佩的,我们中国是一个穷的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体念艰难,弃绝一切奢侈,尤其是从外国来的奢侈。宜从小就养成俭朴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⑺以上数端不过是偶然拈来,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小题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3分)
小题2:文章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请按课文内容在空格中补充完整。(4分)
清晨要早起→A.      →遵守公共秩序→B.      →提倡俭朴
小题3:文章除了列举大量的事实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外,还运用了其它论证方法,请从第⑵段举出一例,说说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引用的是古代的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在文中有何含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谈谈你的感悟。(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3分)
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罗志敏
①近年来,学术圈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术不端治理机制的思考。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制度建设问题,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如何培养学术人的自律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②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规律、探寻真理,学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由思考、自主创新,这就决定了学术人的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着许多规章制度无法规范也不应规范的地方。如果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把学术人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完全规定好,学术就难以创新和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学术人拥有足够的自主性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学术规范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术人要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强的自律意识,使自己的学术活动始终符合学术伦理。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③唤起学术人的羞耻意识。羞耻意识是个人将自我呈现在真善美面前、通过自我评价所形成的一种自律意识,是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则。在中国,从孟子的“耻之于人大矣”到龚自珍的“以教之耻为先”;在西方,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到马克思的“羞耻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中外文化都非常重视羞耻意识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学术人一旦有了羞耻意识,就会在其心灵深处形成最能激发学术良心的内在道德力量,从而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可以”“应当”的范围之内。朱熹的“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形成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敬畏意识是个人对其心目中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崇敬与畏惧。它不同于一般的害怕、恐惧等心理活动,而是出于人的内在情感需要。敬畏意识能够警示和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康德敬畏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学术人的敬畏意识,应是基于对学术这一崇高事业产生景仰的基础上对亵渎学术的后果所产生的一种“畏惧”。它能警示和约束学术人的行为,促使其“自己为自己立法”。
⑤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成就意识是个人在羞耻意识、敬畏意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心理转向,是在自省过程中萌发出的一种主动、正向的道德力量。换言之,羞耻意识和敬畏意识都是一种“有所不为”的自律意识,而成就意识则是一种更积极的”有所为”的自律意识。对学术人来讲,成就意识就是一种学术人克服自身”恶“后的趋”“善”意愿,表现为一种学术信念和学术意志,最终成为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上进、最终走向学术“至善”的内在动力。在中外学术发展史上,一些学者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令世人仰慕的学术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成就意识,能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攀登学术巅峰。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2月15日期)
小题1: 文因时而作,本文主要是针对_______的现象,提出了_______的观点。(2分)
小题2: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可能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完全规定好。
B.羞耻意识作为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基本生存法则,可以限定学术人的行为,形成内在的道德力量。
C.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既指对从事学术活动这一崇高事业产生的“敬重”,又指对亵渎学术带来的后果所产生的“畏惧”。
D.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表明学术人应当树立一种不及条件优劣,不急手段可否,努力取得学术成果的信念和意志。
小题3:从论证的角度,第③段引用孟子和龚自珍的话的作用是_______,引用朱熹的话的作用是_______。(2分)
小题4:文中第③④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分)
小题5: 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联系自身实际,就某一点作简述。(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我们为什么活着
卫平
①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袭来,美国一家电器制造公司***,公司总裁卡莱尔来到多伦斯湖准备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当他的身子快沉到湖底里,已被医生下了“死亡判决书”的老朋友比尔的话突然响彻耳畔:“不!你仍然活着,至少还拥有生命,你没有权利轻易放弃!”比尔几乎用尽生命的全部力量发出的叫喊拯救了卡莱尔。卡莱尔回到公司,重新点燃了生命的激情,一切从头开始,像骄傲的雄鹰搏击于金融风暴的长空。
②卡莱尔的新生,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们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有的人活着是为了物质的享受,有的人则更看重生命本身的美好;有的人追求名誉地位,有的人则寻求生命更深广的意义……
③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是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珍惜生命。正如比尔所说,只要我们仍然在人世间活着,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就得对生命本身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谁也没有权利轻易地结束生命,哪怕这生命属于你自己。同时,活着也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活着能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能欣赏鱼翔浅底的怡然,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能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
④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呢?这也是我们活着应该思考的另一个严肃的问题。
⑤我们活着,就要坦然地面对人生,积极美好地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沐浴着生命的阳光春雨,体验生命的幸福欢乐。
⑥当然,如果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因此,我们活着,就要点燃生命的激情,调动心灵的力量,激发人生的智慧,尽其所能,做些对自己对他人有积极意义的事。正如西方一位哲人说:“假如人仅仅为活着本身而活着,那就是纯粹的动物需求。”
⑦我们活着,就要认认真真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我们活着,就要脚踏实地去做自己想做而又有积极意义的事。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会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⑧活着,就要使快乐的阳光洒满生命的每个清晨;活着,就要让幸福的泉水滋润生命的每个时刻;活着,就要让向上的姿势昂扬在生命的整个历程。
小题1:对“我们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第③段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划线的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
(2)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
小题3:文章结尾段的排比句有哪些作用?(3分)
活着,就要使快乐的阳光洒满生命的每个清晨;活着,就要让幸福的泉水滋润生命的每个时刻;活着,就要让向上的姿势昂扬在生命的整个历程。
小题4:具体说说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分)
小题5:作者认为,人要“珍惜生命”“谁也没有权利轻易地放弃”生命,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3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小题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世界读书日,中国的寂寞呼唤(17分)
①没有任何意外,翻了许多报纸和逛了几个知名网站,除了少数几个媒体,传媒世界似乎根本就不知道4月23日是什么日子。我也是迟至去年,才从热心于推动中小学阅读的朋友那里记住了4月23日。12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将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我们引进了许多节日,但这个节日却备受冷遇。有调查表明,我国知道这个节日的人仅有6%。
②知不知道“世界读书日”并不重要。在没有这个节日之前,全世界的书虫说不定比今天还多。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这个正快速前进的民族来说,社会上有多少人真诚地热爱书籍,有多少人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望,有多少人身上熏染了书香?
③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数据: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18~19岁年龄段的人群有45.9%居然“不习惯”读书。
④我以为这些依然还是比较乐观的数据。在我所见过的家庭里,可以有高清晰度的电视、高档的家具,但很可能看不到书架,找不见书影。而一些农村,除了中小学课本,绝大多数家庭没有收藏任何书籍——那里是书的荒漠。
⑤此外,我们还把阅读极力功利化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几乎尽人皆知。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孩子就被告知: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挣得一个好的前程。几乎没有家长、老师会说:读书也可以只是为了心灵的快乐,只是为了寻求生活的意义。于是读书的功用就被窄化为追求“黄金屋”、“颜如玉”,一旦目标达到,就弃书籍如敝屣。
⑥书香酿造文明。西方哲人说:“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其为真理而求知的态度令人敬畏。孔子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孜孜不倦地求知并用知识改变实践,本身就是幸福。文明之所以不坠并发扬光大,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读书分子前赴后继。遗憾的是,每当检讨我们悠久的历史,一些人就只看到专制或者是称霸世界的经济规模、四大发明,而不注意古代士人对于民族精神血脉接续的关键作用;探寻别国崛起的根源,就只对政治、经济的因素兴奋莫名,对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视而不见。
⑦我们要造就新的文明,就再不能忽略心灵、精神,就再不能仅仅崇奉“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逻辑。
⑧我们要造就新的文明,就必然需要“熏”出新一代的读书分子,更准确地说,是需要培育出新的一代文化心灵:他们将给予书籍必要的敬意,他们对知识和生活怀有同样的热情,他们经常与历史、现实中最优秀的心灵对话,他们将浇灌出我们时代伟大的书业——有伟大的书业,才有伟大的时代。
⑨4月23日,或许需要这样寂寞的呼唤。
小题1:文章主要采用了                和                的论证方法,阐明了    
                                                             观点。(4分)
小题2:作者指出我国在读书方面存在两个严重问题:
一是                                                                
二是                                                              。(4分)
小题3:阅读第⑤⑥两段,说说作者认为读书的意义是什么。(4分)
小题4: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5分)
资料链接:孩子是最应读书的,但现在孩子的阅读兴趣普遍存在问题,由动画片改编的“电视书”最受孩子追捧。此外,如漫画、鬼怪类书籍等,在孩子们中间也很有市场。一位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作家感叹道:现在的学生只有时间去看“作文辅导”、“习题解答”,或者只看那些轻松浅薄的读物,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那些对他们的心灵有着养育作用的经典名著。 (节选自《半月谈》)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上述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请为学生阅读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