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开美好的内心》一文,完成小题。打开美好的内心①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个同事平时刻薄计较而又玩世不恭,她一直与他拉开距离。可当她某天听到他真诚坦荡回忆自己大学

阅读《打开美好的内心》一文,完成小题。打开美好的内心①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个同事平时刻薄计较而又玩世不恭,她一直与他拉开距离。可当她某天听到他真诚坦荡回忆自己大学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打开美好的内心》一文,完成小题。
打开美好的内心
①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个同事平时刻薄计较而又玩世不恭,她一直与他拉开距离。可当她某天听到他真诚坦荡回忆自己大学时的足球往事的时候,她改变了看法,原来他骨子里也是个善感的、曾经满怀青春激情的人,于是距离一下子近了,两个人成了很好的工作搭档。平时我们看到的多是在社会表面的那个人,也常容易从表面来看待内心,却常常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颗善于打开的心,是睿智的、博大的、宽厚的、温柔的,也是让人心生向往的。
②可是,我们常常隐藏自己的内心,不是觉得它不够美好,而是担心受到伤害。这使我们在躲避伤害的同时,也将一些阳光关在了外面。很多时候,为了掩盖脆弱,做出一副强硬的姿态;为了掩盖在意,做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架势,越是让自己魂不守舍的事情,越是要显得毫不在意。这个世界伤害确实太多,合理伪装一下是生存需要,毕竟,我们质地柔软的内心经不起太多血肉模糊的磨炼。或许从那天开始,我们就决定把它深深隐藏着。它很容易结茧,结了茧子的心就不再柔软、不再敏感并漠视周围的一切。后来,我们的心就在我们刻意建造的小囚笼里开始自轻自贱地发霉了,连自己都认不出自己了。我们忽略它,它就半死不活给你看。谁都无法想到一颗打开的内心是多么的性感妩媚,只要它够美好。
③看过作家刘玉栋的一篇文章,我觉得他写的就是打开的内心:1945年的一天,36岁的英国外交官、著名哲学家以赛亚•柏林,拜访56岁的俄罗斯著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面对这位比自己年轻得多的陌生人,身体已经发胖的阿赫玛托娃坦率而诚恳,从日常生活谈到最抽象纯精神性的问题,不时地为他朗诵自己正在创作的诗歌,似乎忘记他们年龄上的差距。回到宾馆的柏林嘟哝着说:“我恋爱了,我恋爱了。”可实际上,他们连手都没有拉一下,那种精神上的沟通已经把柏林带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当一个人能够打开内心,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为他敞开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适时地打开内心,那么他就找到了开启这个世界的钥匙。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自由出入,因为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打开了通往他人乃至这个世界的内心的通道。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具备了无所不能的强大和柔软、细腻和粗犷,已经不需要修一座“钢铁长城”为自己的内心做个“防火墙”。
(《读者》2012原创版,作者祝红蕾,原文有删改。)
小题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小题2:解释第②段中划线词的语境义。(4分)
这个世界伤害确实太多,合理伪装一下是生存需要,毕竟,我们质地柔软的内心经不起太多血肉模糊的磨炼。或许从那天开始,我们就决定把它深深隐藏着。它很容易结茧,结了茧子的心就不再柔软、不再敏感并漠视周围的一切。
(1)磨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说说第④节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4分)
如果一个人能够适时地打开内心,那么他就找到了开启这个世界的钥匙。
答案

小题1:打开美好的内心(或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打开了通往他人乃至这个世界的内心的通道。如答“如果一个人能够适时地打开内心,那么他就找到了开启这个世界的钥匙”只给1分。)   (2分)
小题1:(1)磨炼:现实生活中一些事情对心灵过度的伤害。(2分)结茧:把自己的内心隐藏封闭起来。(2分)
小题1:这句话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证明打开美好的内心,作用巨大。(一点2分) (4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从标题、开头、结尾来分析即可,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一般方法为:方法+观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议论文《把优秀变成习惯》,完成下面题目。(13分)
把优秀变成习惯
陈鲁民
①优秀,就是成绩优良、表现突出、出类拔萃之意。优秀的人,都是各行各业素质高、能力强、业绩过人、成就卓越者。雷锋、王杰、苏宁、杨利伟是优秀军人,钱学森、邓稼先、王选、袁隆平是优秀科学家,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沈浩是优秀领导干部,王进喜、时传祥、包起帆、许振超是优秀工人……从他们的发展经历来看,绝大部分都是从优秀至优秀,不论在人生哪个阶段,都是始终优秀,优秀成了他们的人生习惯。
②钱学森,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学习时,成绩就名列前茅;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时,是班上的高材生;出国留学考试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时,成绩一直拔尖,被视为“未来之星”;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后,成为众多学子中的佼佼者,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回国后,他更是把自己的优秀习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为新中国的国防科研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杨利伟,在中小学学习时一直是优秀学生,多年担任班干部;以优异成绩考取军校后,德才兼备,是优秀的军校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刻苦训练,技压群雄,是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选拔宇航员时,他又经过重重选拔,在众多优秀飞行员中胜出;进入宇航员训练队后,他以全方位的优秀成绩,获得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成为第一个飞向太空的中国人。
除了这些知名人物,在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把优秀变成习惯的突出人才。如果注意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人不论工作怎么变换,年龄如何变化,地位如何变动,都始终能做出一流的工作业绩,表现出一流的工作能力,始终与优秀为伍,被公认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他们的成功,就在于把优秀变成了习惯,把优秀变成了人生不变的标准。
当然,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始终保持优秀,走在前列,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没有谁能轻轻松松就出类拔萃。
⑥要把优秀变成习惯,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靠天赋,二是靠后天努力。相比较起来,天赋往往可遇而不可求,是稀缺之物;后天努力则人人有这个条件,更可靠一些。所以,不论是钱学森还是杨利伟,不论是雷锋还是许振超,那些一直保持优秀习惯的人,都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流了更多的汗水,花费了更多的心血,没有哪个能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年过七旬的优秀水稻专家袁隆平,至今仍没日没夜地忙碌在实验室和大田里,而绝大多数与他同龄的人,早就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了。
⑦要把优秀变成习惯,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应当力争从一开始就做到优秀,走在前面,这虽然很难,但很重要。因为万事开头难,如果争取到了一个优秀的起点,再往下走就会逐渐形成惯性,就会自觉地要求自已保持优秀的习惯,就会想方设法取得新的优秀,一路优秀下来。相反,倘若一开始就落后平庸,形成习惯性落后,想在后来居上就很难了。
⑧把优秀变成习惯,我们将获益匪浅。
小题1:作者在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论述严密,请具体说出第④段首句、第⑤段首词在文中结构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3:请仿照②③段再列举一个“把优秀变成习惯”的知名人物的事例。(2分)
小题4:请分析第⑦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
小题5:读了本文,请从内容上谈一点收获。(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贫贱不能移》,完成小题。
贫贱不能移
马尚龙
  ⑴“贫贱不能移”,更通俗的表述应该是“贫贱不能放弃”。不能放弃的是什么?是人的理想、道德和一切做人的准则;这是多少年来穷人精神上的寄托,也是多少年来穷人给自己的道德筑下的“防洪堤坝”。
⑵“贫贱不能移”的真正意思是在告诫穷人:贫贱是很容易“移”的,贫贱很容易使人将贫贱当作不可替代的理由,放弃理想、放弃道德、放弃一切做人的准则。社会上几乎所有的负面形象,都源自于贫贱:乞丐为了钱可以放弃尊严,亡命之徒为了钱可以放弃做人的一切。他们几乎都是穷人,都是抵御不住贫贱的冲击而“放弃”的人,他们的行为也恰恰印证了一句老话: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但是更多的穷人没有放弃,“人穷志不穷”是他们坚定的信念,古往今来,伟人的故事,几乎就是穷人矢志不渝的故事。他们所印证的是:贫贱不是放弃的必然前提。
⑶但是这两大类人都只证明了一半,而混淆了另一半:贫和贱看上去很像是一回事,却不是同一个概念。贫一定是贱的前提,但是贱不一定是贫的结果。
⑷贫,上面是“分”,下面是“贝”,“贝”是古代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那当然是缺少财物以至于贫困了。贫是与富相对的一种生存状态。方志敏曾经写下不朽的《清贫》,他是将贫理解为一种精神的财富。
⑸贱,与贵相对,它不是生存状态而是生存档次;贱的本意是“价格低”,也可以理解为地位低下,人格卑鄙;再引申出去,就是贱骨头,贱相,贱人。以前有句很粗俗的骂人话叫做“你是贱胎”,足以见得“贱”是多么的让人不齿。
⑹一个人可以贫却不可以贱,但是贫很可能就是贱的母亲。因为贫所以贱,因为贱所以移,因为移所以不贫,因为不贫,所以更贱。这一连串因果关系,就像是一块强力磁铁,吸引着所有穷人陷入它的魔圈,而且也确实很多的穷人陷了进去。于是有一种穷人让我们肃然起敬,那就是坚定不移的人。
小题1:概括本文表达的两层主要意思。(4分)
小题2:联系全文内容,给第⑵自然段的划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小题3:文章第⑹自然段划浪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当今社会存在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现象。针对这种社会现状,本文有何现实意义?说说你的看法。(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2分)
一个人可以活两次   
曹正文
①生命,对每个人都是铁面无私的。那么,一个人怎么可以活两次呢?
②事实却是可以的。
③我不妨举两个例子。生长在17世纪的英国人威仁爵士,他原来是格里汉学院与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但他在48岁那年,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他要改变自己的职业,开始过另一种陌生的生活,从事一个新的创造性事业。于是他把自己的后半辈子献给了城市建设。他在后半生的40年中,一共建造了53座教堂与座堂,单单以伦敦的保罗座堂就使他名垂千古。称誉他的人都说,威仁爵士活了两次。
④中国唐代诗人温庭筠年轻时浪荡不羁,“能逐弦吹之声,为侧艳之词”,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他人到中年之后,一改旧习,先后任方城尉与国子监助教,治理地方,颇有政绩;为人师表,作风严谨。连他昔日的朋友都说温庭筠完全变了一个人。
⑤这两个例子至少可以说明,人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威仁改变职业,在人生道路上取得另一项成就;温庭筠再塑人生,从风流才子变成了诲人不倦的老师。对他们来说,不是等于活了两次吗?
⑥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活三次,甚至四次都是可以做到的。美国博士史威原来研究宗教,是神学院博士,他后来改学音乐,成为音乐院博士,又成了当时最杰出的风琴师之一。他中年之后,舍弃舒适的物质生活,去毒蛇猛兽出没的蛮荒野林之中考察。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博士。由此可见,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我们不妨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之后,改变一下自己的爱好,把其他方面的潜能表现出来,让生命之舟驶向另一个成功的彼岸。这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来说,尤其有必要。
⑦【甲】这句名言启示我们,不要为失去的“月亮”而哭泣,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转身”,有利于我们进行一种新的创造。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异彩纷呈,登峰造极的繁荣。到了宋朝,尽管也出现了许多天才横溢的诗人,但终究不能超越唐诗,于是出现了大量填词的作者,宋代的文人让词成为宋代文学的骄傲。这是一代人的选择,同样,元朝的杂剧与明清时代的小说,也是后人的理智选择。
⑧不仅文学是如此,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是如此。当我们从事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无法取得成功之际,完全不必要走进死胡同而不转弯。【乙】也就是说,换个角度,经过对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从容冷静的思考,可以变换你的人生追求的目标。
⑨当你向往人生多活几次之际,你有必要对舍弃与憧憬的一切,作一番重新估量。调节心理状态,改变生活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努力学习。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事物。在学习中反省自己的言行,发展你的优势,改去你的弱点,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之舟。
⑩但是,青年人如何选择“转身”,从而选择另一条道路,这很需要有谨慎的态度。
⑪我以为第一条是量力而行,在设计自己人生的蓝图时,首先是正确估量自己的潜在能量,把兴趣、爱好与能力作平衡的选择。不妄自菲薄,但也切忌夜郎自大。第二,不要以为“转身”是可以轻易成功的,如果你是一个缺乏恒心的意志薄弱者,那么你做不好这件事,也未必能在那件事上取得成功。因此,恒心与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一切成功的基点。
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一个人可以活两次”指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2分)
小题2:把第④段中的“温庭筠再塑人生”的事例换为“范进中举”好不好?请简要说说理由。(3分)
小题3:阐述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3分)
小题4:根据文意,将下面两句名言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A.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曾经说过:“当一扇门向你关闭之际,另一扇门将向你打开。”
B.英国文学家哈代曾告诫人们:“从这一个方向看,这是一个可怕的陷阱,但从另一个
方向看,你将会迎来光明。”
【甲】处                【乙】处            
小题5:简要阐述文章第⑩⑪段不能删去的理由。(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低姿态进入       崔耕和
①你见过打太极拳吗?无论是陈氏还是杨氏,无论是“四十八式”还是“七十二式”,或弓或曲,轻灵沉稳,势断意连,讲究的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②你一定欣赏过不少世界名由,至少经常听流行歌曲。你是否发现,很少有歌曲是以高音起奏的,几乎每一首歌曲的过门都是舒缓的低音。只有用低音切入,才会带来歌曲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③你观摩过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吗?当宣纸铺好,构思了然于胸。几乎没有几个画家会先泼重墨。他们大都先施底色,由浅入深,深浅结合。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是韵味,是内涵,是层次。同时他们还不忘“留白”,“留白天地宽”、“留白留余韵”。
④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蕾足势头,把事做好。
做人也同理。勾践若抱住“越王”身份不放,只想当年风光,全无卧薪尝胆、当牛做马的低姿态,是不会灭夫差、平吴国、成霸业的。三国的刘备若无“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平时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是不会成鼎足大业的。
人的一生要经历千门万坎,千曲百折,所面临的事情不见得件件称心如意.不会件件量身定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我们的姿态、心态,否则就可能碰壁。学会低姿态,该低时就低,绝非懦弱和畏缩,而是人生大智慧,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修养和风度。
⑦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看来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为人生常态。唯有“低”才会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领悟事物的真谛。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结果。(选自《智慧》,有改动)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选文第①~③段以打太极拳、欣赏歌曲、观摩作画开头,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3: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积累方法,下面是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
请将其填写完整。(谈启示时,请围绕摘句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4分)
读书卡片
编号:001
篇目:《低姿态进入》    作者:崔耕和
摘句:人的一生要经历千门万坎,千曲百折,所面临的事情不见得件件称心如意,不会件件量身定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我们的姿态、心态,否则就可能碰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小题1: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是                                           
小题2: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2分)
小题3: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小题4:发挥想象,将“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中“理想的生活”描写出来。(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