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9分)为你自己高兴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萎瘫,在一家印制包装纸的福利工厂工作。他业余爱好文学,常到我家借书。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9分)为你自己高兴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萎瘫,在一家印制包装纸的福利工厂工作。他业余爱好文学,常到我家借书。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9分)
为你自己高兴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萎瘫,在一家印制包装纸的福利工厂工作。他业余爱好文学,常到我家借书。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愤写作,也当个作家?”接着,我自然举出了中外古今的一些例子,又把《三月风》借给他看,激励他登上“维纳斯星座”。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时,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的。”临别时更是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的。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街上看见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的脸颊都是红扑扑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回来。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但却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他真的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仍然可以极为好奇地、不间断地问他:怎么你得奖后反倒写得不那么多,而且,怎么写出的作品不如以前的好,怎么也没有新的突破了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的海明威和日本的川端康成都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不久后自***身亡的。也许他们自己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威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种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树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心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怨自艾、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开电梯的小倪有一天刚从发廊理完发来上班,乘电梯的人们都说她这下更像电视里出现过的某位歌星了。说一次也罢了,后来有的人或出于好心,往往也是出于无聊,更有出于起哄的,不断地用这类话来激小倪,比如你为什么不去试试,也当个歌星,也上上电视呀;你有这么好的相貌,这么活泼的性格,为什么不去当个广告模特儿呀……有一天,众人正在电梯里起哄,小倪高声宣布说:“你们说的那位,顶多算个三流歌星,我可是个一流的电梯工!不是我像她,而是她长得像我!”说完哈哈大笑起来。她在为自己高兴。她高兴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平凡,自己的不必上电视,自己的适得其所,自己的不为他人所左右。
⑦你的个人最适合你,你的相貌为你所独有,我们应该像小倪那样自尊自爱,诚实地生活,认真地工作,挣得你应有的一份快乐。你每天晚上问心无愧地安睡,你每天清晨兴致勃勃地迎接又一个平凡而充实的日子……
⑧争取不平凡诚然可敬可佩,然而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如小凌、如小倪,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恰恰相反,这个世界也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的。
⑨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那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而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小题1: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1分)
小题2:文章详细叙述了两件小事,从不同侧面阐明道理,为中心论点服务。请按要求进行概括,完成下面表格。(2分)
事   件
阐明的道理

残疾的小凌不追求当作家,甘愿做一名读者,快乐地生活。普通的人只要充满自信、热爱本职工作、自尊自爱,也能拥有快乐。
 

 
小题3:从论证思路来看,文段④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有叙有议,将哲理的阐发与事件的叙述有机结合,很有说服力。
B.作者阐明了人要为自己高兴的观点,告诉我们应该为自己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C.文章第⑧段指出,人们不必争取不平凡,应该甘于平凡,因为这个世界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的。
D.本文语言平实而富有哲理,于平淡中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小题5: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本文之后有怎样的感悟。(2分
答案

小题1:分总(或“由分到总”)
小题1:①不钻完美的牛角尖,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就能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②漂亮的小倪不追求当明星,甘愿做一个电梯上。
小题1:本段从反面举例,说明好高骛远让人不快乐,甚至危害生命,与前后文形成对比,进一步证明观点,增强说服力。
小题1:C(2分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本文先从几个方面来分说,最后做出总结。
小题1:学会概括事实论据的能力。
小题1:答出反面举例论证,与正面论据形成对比,增强说服力。
小题1:第⑧段甘于平凡,是一种美德,并不是要人们不必争取不平凡。
小题1:要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10分)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命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选文有改动)
小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分)
小题3: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小题4:文章第②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后,紧接着在第③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学成才的事例。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2分)
小题5:文章第②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面壁”与“破壁”》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11分)
“面壁”与“破壁”
①“面壁十年图破壁”,是***同志青年时代所写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中的一句。
②“面壁”,原始佛教用语,相传南朝名僧达摩大师刻苦修行,终日面壁而坐,默诵经文,后来成为佛教禅宗的始祖。“破壁”,用的是“画龙点睛”的典故。据《历代名画极》记载,南朝张僧繇精于绘画,曾于金陵安乐寺画四条龙,都不画眼睛。他说:画了眼睛龙就会飞去。人家以为不可信,硬要他试试。当他刚点上两条龙的眼睛,忽然雷电破壁,两条龙乘云飞去,周来同志巧妙地把两个典故揉合起来,并赋予新意,表达他那种为探索革命真理尝胆励志、刻苦攻读的战斗精神。
③“面壁”,作为一种治学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读书,做学问,贵在坚持,贵在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终不稍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是没有这种艰苦卓绝一步一个脚印的“面壁”精神,尽管你有“破壁”之壮志,也只能是一句空话。那种学了一点就浅尝辄止,自满自足起来,或是在科学的“坚壁”面前,遇到点困难就畏缩不前的人,是不会突然出现什么“破壁”的奇迹的。
④为图“破壁”,必须要有脚踏实地的“面壁”精神,而“面壁”又正是为了“破壁”。倘若只会低头沿着前人的足迹亦步亦趋,而没有敢于突破前人藩篱的雄心壮志,没有筚路褴褛的创业精神,也不可能取得惊人的成果,攀上顶峰的。
⑤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无不凭借着长期的“面壁”精神,以遂一旦“破壁”之志。
小题1: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小题2: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③段中划线句证明了什么观点?(2分)
小题4:请你根据选文分别指出作者赋予了“面壁”和“破壁”什么意思?(2分)
小题5:选文第②段最后一句中划线的字用了什么典故?请写出来并作简单的介绍。(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储蓄人生(13分)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非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爱情是一种幸福而艰苦的储蓄,一对陌路相逢的男女,婚前相恋固然需要执着的储蓄,而要在一个屋檐下应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又需要储蓄多少和谐、多少默契、多少理解、多少扶助啊!这绝不是靠花前月下、甜言蜜语的一次性投入可以解决问题的。享用这笔储蓄如享用清冷中的一盆火、泥泞中的一缕阳光、患病时的一句深情的话语、彷徨时的一番温柔鼓励。爱情常爱常新,爱情需要日日储蓄、月月储蓄。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小题1: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            、          、
       和             。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储蓄人生应储蓄什么?(3分)
小题2:揣摩第三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替代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
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              ,而且                                 
小题3:第五节划线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                      ,“更新”知识则强调                                 
小题4: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说明理由。(4分)
答:还可以储蓄                                                
因为                                                                  
小题5:结尾一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先长地下的二十八米才有大文化(16分)
①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是那里长得最高的茅草。可它的生长过程却极为特别。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但半年后雨水一旦到来时,却像施了魔法一样,三五天后,便有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原来,在前六个月里,尖毛草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雨季前,它虽然露头一寸,但却扎根地下超过28米。这28米算不算它的身高呢?其实,长在地下的根部虽然看不见,却决定了地面以上的高度。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也是如此。
②在不少人的价值观中,长上边的那一节儿,是出头露脸,算长了,长在下边的多少节都是“盘根错节”,长也白长。于是,人们只热衷于看得见的名和利,而忽略真正的实效和成就,更谈不上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了。这就像人们喜欢花朵,却没人喜欢根茎,更不会喜欢包裹根茎的泥土。
③许多人巴不得自己就是花圃里的玫瑰,我哪天怒放,你哪天就是情人节。借助园丁的勤劳早开花,借力名人的助推早上市,借用市场的效应早成交,一举成功,一夜成名。人人都知道要想出名快,演一部戏不如做一次“访谈”,谱十首曲子不如自己唱一首歌。如今是做学问的不如写文章的,写文章的不如说书的,上一次电视胜过做十年研究。
④可这样闹哄哄的“成长”到底能长多高呢?无论是一个人的成长,还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都不能只要地面以上的高度,而忘了扎根地下的28米。如今各地都在打造文化大省、大市、大县,也学会了炒星、造星的“公司化手法”,以为有了这些,再加上资金大投入,就能打造出文化大品牌了,就是文化巨人了。
⑤可这却是极大的误解。因为,文化的形成不是文化产业的形成,文化产业只是用来赚钱的。就像泰山是文化,孔子也是文化,泰山虽说有58座寺庙,128处古遗址,1239块碑碣,1277处摩崖石刻,可却永远也高不过一部《论语》。    
⑥所以,要成就文化品牌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要加深和扩展你的文化内涵,而这是需要时间的,需要自然发展,水到渠成。说实话,真正的文化发展是没法打造的,也没法用巨资来“催熟”的。它需要让千百万人安居乐业,让知识分子自由思维,让艺术百花齐放,让学术百家争鸣。它需要创造这样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化就会往深里长;你可能一时看不到好环境的“用处”,但到一定的时候文化就会高度发展起来了。总之,文化的高度不是投资300亿元建设的标志城,不是再打造一个“盛唐”,更不是重建什么祭天场。    
⑦真正的“大文化”,是植根地下“28米深”的民族文化,有了这样的根,我们的文化大树才能枝繁叶茂,繁花似锦。这样,文化才会滋润每一个人的灵魂,以仁爱之光永远温暖我们。 (选自2009年1月19日《文汇报》,作者 阮直,有改动)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
小题2:本文议论的话题是如何才能成就“大文化”,第一段先写非洲草原上的一种尖毛草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加点各有什么比喻义?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回答。(3分)
答:“花朵”比喻         ,“根茎”比喻         ,“泥土”比喻        
小题4:作者在第三段用“花圃里的玫瑰”现象意在说明什么?(3分)
小题5:某县文化局为了响应“建设文化大县”的号召,今年准备举办以下三大“文化盛举”。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哪一项对推动当地文化发展最有效?为什么?(4分)
××县文化局2012年三大“文化盛举”
(一)编辑出版《××县文化大典》。全书分“文化事业”、“文学作品”、“音
乐作品”、“美术作品”、“民间工艺”、“民俗文化”、“历史古迹”六卷,预计总
字数约为5000万字。
(二)举办“××县当代十大文化名家”评选活动,对当选者给予物质、精神奖励。
(三)扩建县图书馆,增加藏书5万册,创建乡村图书室20家,采取措施方
便群众借阅,努力建设一批“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
推动学习型社会创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书与人的随想
①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当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从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因此,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
②书籍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它不仅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更使人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自由。作为物质的人,正常人刚生下来是没有任何疾病的,一张白纸,生机盎然,傲对世界。以后就灾病渐起,有一种病就减少一分活动的自由。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一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迷蒙蒙,怯生生,茫然对世界。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分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哥白尼一生研究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生活困顿,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到去世前一刻,他摸了摸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人世。这时,他在天文世界里已获得了最大自由,而且还使后人也不断分享他的自由。
③读书之后还要实践。这里又用到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你的实践又能走出多远呢?古话说:读书明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读书给人最大的智慧。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顿之书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进入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穷读了他之前的所有经济学著作,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一下子就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能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④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一班乘客留点东西。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写作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说的吃进草,挤出牛奶与血,这是一种创造。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这船票自然也轻重不同,含金量不等,像《资本论》或者《红楼梦》,那是怎样一张沉甸甸的票据啊。                                                     (作者梁衡,有删节)
小题1:第①段的主要观点是                                    ;第③段阐明了                                                 的观点。(2分)
小题2:请具体分析第②段中哥白尼的例子有何作用。(2分)
小题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耐人寻味。请说说句中“草”和“牛奶与血”的含义。(2分)
小题4:文章未删节前,作者在第③段中还提到“读书人最勇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进行论述。(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