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创造超越的人生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创造超越的人生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创造超越的人生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一张嘴,吐出一个金币,并且对开罗人说:“你想发财吗?有成千上万的金币在等着你呢。”
  开罗人急着问:“在哪里?在哪里?我当然想发财了,我都想得快发疯了。”
“好,”那吐金币的人说,“想发财,你就得去伊斯法罕,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金币。”说完就不见了。
开罗人醒过来,辗转反侧,再也睡不着了。“天哪!伊斯法罕远在波斯啊,我到底去不去呢?去,我必须穿越阿拉伯半岛,经波斯湾,再攀上扎格罗斯山,才到得了那山巅之城。”开罗人想,“我很可能死在半路上,但是不去,我这辈子大概就发不了财了。”
  去,他不见得一定能发财,谁能相信梦里的事?但是不去,他必定会悔恨。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开罗人还是决定冒险。
  千山万水我独行。开罗人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山巅之城”伊斯法罕。
天哪!伊斯法罕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开罗人随身带的一点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 
  当地的警卫总算把土匪赶跑,发现奄奄一息的开罗人,喂他吃饭、喝水,把开罗人救活。
  “看样子、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警卫队长说。
  “我从开罗来。”
  “开罗?你从那么远,那么富有的城市,到这鸟不生蛋的伊斯法罕来干什么?”
  “因为我梦见神对我的启示,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金币。”开罗人坦白地说。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金币。。
  警卫队长大笑了起来:“笑死我了,我还常做梦,我在开罗有个房子,后面有7颗无花我还常做梦,我在开罗有个房子,后面有7颗无花果树和一个日晷,日晷旁边有个水池,池底藏着好多金币呢!真是胡说八道,快滚回你的开罗吧,别到伊斯法罕来说梦话了!”
  开罗人衣衫褴褛,一无所有地回到了开罗,邻居看到他的可怜相,都笑他疯了。
  但是,回家没几天,他成为开罗最有钱的人。
  因为那警卫队长说的7棵无花果树和水池,正在他家的后院。
  他在水池底下,挖出成千上万的金币。
  开罗人有没有白去伊斯法罕走一遭?
  当然没有。虽然金币就在他自己家里,但是他不去,就不会知道。
  我们的一生不也像这样吗?正如老人所说:,一转眼就过去了。”
  我们的一生好像四季,也仿佛一天,春天和秋天同样是太阳移到赤道的位置;日出与日落同样是________。
  当我们老的时候,体力差了、记忆力差了,我们的动作变得像幼儿,用的词语愈来愈简单。有一天,我们吃不动了,只能吸流质的食物,确实好像回到了幼儿时期。
  问题是,秋天毕竟不是春天,日落毕竟不是日出。
  难道就因为我们有一天会死,就因为有一天自己会看开一切,我们在少年时就不必努力,我们就干脆留在开罗,不必去伊斯法罕了吗?
  没有春发、夏荣,怎会有秋天的丰收?
  没有一生的奔波、历练,怎么得到生命的启示?
  如同没有警卫队长的一番话,开罗人如何知道财富居然就在自己的后院?
1.作者叙述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罗人长途跋涉,来到了贫穷且正在闹土匪的伊斯法罕时,他的心情怎样?试用第一人称进行一下心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钱其实就藏在自家的后院里,这个开罗人去伊斯法罕是不是白走一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上下文的意思把文中空缺处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从起点到终点的圆周运动,始于起点,终于起点。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认为要想创造超越的人生,需要做哪些必要的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目的就是为了由此引出自己要说的一个道理。
2.只要合情合理即可。示例:!我怎么到了这个乌七八糟的地方,脏乱不堪,又不安全,我怎么能就相信了那个子虚乌有的梦呢?”
3.不是。因为他不去伊斯法罕就不会知道自己家后院埋着金币。
4.太阳位于地平线的地方。
5.要想创造超越的人生,就必须经受奔波与历练。
6.不是。人从起点出发的时候,他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但他到达终点的时候,他因为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懂得了许多。
7.要创造超越的人生,人就必须经历许多磨难,就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不放弃任何一个平凡的过程,这样当我们站在人生的终点上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我们的人生是辉煌的。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阅读全篇,用最简明扼要的话归纳第一段话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的两个分号可否改成句号?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第三句为什么加一个“却”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是”的意思是(     )
①因此
②接着
③就
5.第一段与第二段关系是(     )
①第一段是作者概写敌论论据,为第二段归纳敌论论点提供依据。
②第一段写御用文人的行为,第二段写他人的言论,揭露他们可耻的言行。
③第一段分别从三个方面揭露,第二段从一个方面揭露,作者从四个方面揭露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④第一段是敌论论据,第二段是敌论论点,作者准备从驳论据入手进而驳倒敌论论点,所以将其论据和论点一起端出。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强盗的自供

  现在有些不了解历史的人,错误地说中国的贫穷落后,都是人民起来闹革命闹的。照他们看来,似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该不抵抗,当顺民,把中国归入帝国主义国家的版图,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也就会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这种错误的观点,简直是白日做梦,说胡话。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难道是来帮助中国富强的?当然不是。他们来,是为了吃我们的肉,吸我们的血,抢夺我们的财富。当时八国联军的统帅,德国人瓦德西,于1900年10月23日给德国皇帝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可以说是这个强盗头子的自供状。看一看这个自供状,对于认识这些帝国主义者的面目,是大有好处的。
  瓦德西先说了一个总的印象:“所有市区,多被毁坏。”他说:“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3日。”瓦德西在这里写了一个旁注:“正式特许抢劫3 日,系自8 月16 日至18 日为止。”抢劫而至于“公开,”而且又是“正式”“特许”的抢劫,听起来好像是奇闻,但又确是事实。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   
1.文中“强盗”指的是(     )
A.瓦德西  
B.德国人  
C.德国皇帝  
D.八国联军
2.把“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这个句子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瓦德西对抢劫总的印象是________。
4.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________。
5.文中“这种错误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多项选择)(     )
A.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没有认识到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B.这是白日做梦,说胡话。
C.在抵抗外来侵略这个问题上,奉行不抵抗政策,甘当“亡国奴。”
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真正目的和强盗本性。
6.文段采用揭露和批判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表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错误本质,增强了批判的力量。
C.把帝国主义的丑态描写得更加逼真,生动形象。
D.把瓦德西的所见所闻叙写得更加具体、细致。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打造心灵的韧度
刘福奎
  (1)有则故事耐人寻味。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寻找成功的秘诀,哲人递给他一颗花生说:“用力捏捏它。”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剩下了花生仁。哲人又让他用力搓搓,结果红红的皮也被搓掉了,只留下了白白的果实。哲人再让他用力捏捏,年轻人迷惑不解,但还是照做了。可是,他怎么也捏不碎这花生仁。哲人语重心长地说:“虽然屡受打击与磨难,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始终都要有一颗坚强不屈的心,这样才会有美梦成真的希望啊!”
  (2)(A)其实每一个成功人士被磨砺“成型”的过程,大都并非坦途。(B)诸如职场失手、竞争败北、工作出错、进步受阻等等不顺心的事,会随时随地出现。(C)这恐怕是每个成功人士都经历过的,也是任何一个人成长道路上都可能遇到的。(D)不幸和挫折如同一块磨刀石。它可以磨掉人不够成熟、不够坚强的部分,去掉人的娇气和骄气,打造心灵的韧度,促使人更踏实、更坚定地前进。(E)如果不能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挫折和失败,稍遇不顺就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就等于主动放弃了砥砺自己的机会,也放弃了进步的可能。
  (3)其实艰苦的环境不一定就是人生的不幸,相反还会成为磨砺人生的砥石,它可以培养坚强的品质、意志和毅力,就像燧石只有在捶击下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罗曼?罗兰说:“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其实任何艰苦都只是相对的,如果能在艰苦面前无所畏惧、知难而上,努力打造心灵的韧度,就能从艰苦奋斗中享受最大的乐趣。
  (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经历了不幸、挫折、失败和痛苦的磨砺,真正打造了心灵的韧度,把不幸的命运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镇定自若。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临危不惧,冷静处之,就能使自己始终不偏不倚、不疾不徐地朝着目标前行。
  (5)人不怕痛苦,就怕丢掉坚强;人不怕磨难,就怕放弃希望。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建树,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为自己打造一颗坚强的心,勇于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斗志,走好自己人生路上的每一步。(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文章开头引述故事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②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写出该句的序号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针对文中罗曼·罗兰的观点,列举一个名人的事例,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与赏析。机会只敲一次门
  机会只敲一次门。成功者善于抓住每次机会,充分施展才能,最终成功,获得命运的垂青。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的道理。
  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你能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在它溜走之前采取行动,那么,幸运之神就降临了。
  明确目标会让你对机会抱着高度的警觉性,并促使你抓住这些机会。
  柏克是一位移民到美国、以写作为生的作家,他在美国创立了一家以写作短篇传记为生的公司,并雇有6人。
  有一天晚上,他在歌剧院发现节目表印制得非常差,也太大,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一点吸引力也没有。当时他就引发印制较长、使用方便、美观,而且文字更吸引人的节目表的念头。
  于是,第二天他准备了一份自行设计的节目表样张,给剧院经理过目,说他不但愿意提供品质较佳的节目表,现时还愿意免费提供,以便取得独家印制权;而节目表中的广告收入,足以弥补这些成本,并且还能使他获利。
  剧院经理同意使用他的新项目表,他们很快和所有城内的歌剧院都签了约,这门生意日后欣欣向荣,最后他们扩大了营业项目,并且创办了好几份杂志,而柏克也在此时成为《妇女家庭杂志》的主编。
  如果你能像发现别人的缺点一样,快速地发现机会的话,那你就能很快成功。
  机会错过,肯定不会再回来。
  很多人像守株待兔者一样,眼巴巴地盼望着机会再次降临……
  机会无处不在,但对于某些人有用的某种机会却不是时刻存在的。假如不能及时抓住对自己有用的机会,它就可能稍纵即逝。因此,要掌握抓住机会的技巧。
  人不能够有一种“完美的精神”,因为完美主义会让我们做不到的时候就自卑,看破自己,就容易放弃自己,因此我们主张:
  ①在行动之前,你首先要冷静地思考,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思考主题和问题。
  ②一旦做好心里准备,要立刻去行动,迟疑是最大的禁忌!
  ③不要要求自己十全十美,不论心情好坏,每天一定要有规则地持续工作。
  ④不要浪费时间。现在,就是工作的最好时机。不要常常说明天,或下个星期,而是把握现在。
  ⑤要有远见,有计划性地工作,搜集对将来有用的情报,一点一滴地积累。
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的道理”,句中的“浅显”和“深刻”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柏克的做法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种说法?(   )
A.在行动之前,你首先要冷静地思考,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思考主题和问题。
B.一旦做好心里准备,要立刻去行动,迟疑是最大的禁忌!
C.不要要求自己十全十美,不论心情好坏,每天一定要有规则地持续工作。
D.不要浪费时间。现在,就是工作的最好时机。不要常常说明天,或下个星期,而是把握现在。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题。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⑥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1.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第③④节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