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习惯成自然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习惯成自然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加粗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瘪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3、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4、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5、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课内阅读。  ①读书就跟参观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    
  ②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     
  ③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一-
  ④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意译)     ⑤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意译)     
  ⑥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思”。     
  ⑦“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 “思”是讲“思索”,让学到一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
1.作者向女儿介绍了哪两种读书方法?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了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写出孔子的原话吗?
(1)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回答:
(1)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与读书并无直接关系,可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用“种番茄”打比方,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拓展。读书的“坎儿”
  ①有大学生问2003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的一位青年科学家:年轻人怎样才能成功?科学家回答了简单的四个字:请多读书。不只是这位科学家,几乎所有在事业上取得大成就的人,都喜欢“号召”别人读书。书籍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和生命智慧的总结,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比作娇艳欲滴的玫瑰,书籍则是必不可少的氧气和阳光;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比作奔腾不息的河流,书籍就是坚固的河床。
  ②从一般意义上讲,读书是最没有门槛的。大学教授可以读,建筑工地的民工同样可以读;绿草连天的春日能读,白雪皑皑的冬日也能读;人来人往的图书馆适合读,一人独居的卧室一样适合读……因为读书没有太多的门槛,它才能作为一种全民的“健心运动”加以推广。
  ③不过,读书的无门槛是相对于书海里的普通游泳者而言的,一个人想要做一个有品位的读书人,还真得跨越几个心灵的坎儿。
  ④第一,你必须是澄静的。人很难没有***,当年,乾隆下江南,看到大运河上熙熙攘攘,问身边一和尚:大运河有多少条船?和尚答: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乾隆非常欣赏和尚的机敏,当即大加赏赐。其实,这和尚并非特别聪明,他只是深谙世道人心的奥秘而已。然而,一个人下决心当读书人,不能有太多的***。***多的人会不自觉地把书籍分成“有用”、“无用”两种:“有用”的,他废寝忘食地阅读;“无用”的,他视若敝履。而事实上,所谓“有用”的书,往往是作用于一时的职业的,只能让我们获得物质财富;而“无用”的,则侧重于培育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可以使我们获得心灵高度。
  ⑤第二,你应该学会坚持。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只能一步步走近真理,而不可能完全抵达真理,这就决定了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正因为有限,我们就得不断地跟踪事物的新进展,掌握知识的新动态,让自己的生命与面对的生活一起前进。读书没有恒心,一个人的思想必然陈旧、浅薄,我们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就会变得虚弱不堪。
  ⑥第三,我们一定要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书籍并不是真理的代名词,真理可以利用它,谬误和谎言同样可以利用它。一个人要对市面上良莠不齐的书籍作出选择,靠别人把关是没有太多作用的。别人的精力再旺盛,也不能看尽天下的书。何况,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别人认为不好的,你也许觉得好;别人以为精美绝伦的,你或许感觉一塌糊涂。对书的考察,最可靠的评判官是你的心灵——非同寻常的对知识的敏感,超乎群伦的观人察事的眼光以及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把握。(选自《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有改动)
1、“读书的‘坎儿’”在文中具体指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读书是最没有门槛的”?根据第②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引用乾隆与和尚的对话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与第⑤段的哪个句子意思相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工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什么叫读“死”书?什么叫读“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文中“‘死’与‘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简要谈谈你的理由。(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素质只是不用提醒
  在国外看到汉字是亲切的,宛若在异乡看到熟人。澳洲也有很多汉字,其中两处,我看了,心里却至今不舒服。
  墨尔本市至菲利普岛的途中有个小动物园,园子萧条而且破败。汉字先是出现在一扇小门前,歪歪扭扭地写着:厕所。与之并列的还有英文与日文。但踏进小门,前行几步,进入女厕后,英文与日文都不见了,只剩下中文:“手纸用后请扔入桶中,便后请冲水”。真是再普通不过的几个字了,小学生都认得。主人把它写好,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不仅一处。小小的不足十平方米的女厕内竟贴了三处,都在最显眼的地方。
  这是个文明程度并不高的厕所,我指的是它的内外部建设:低矮、潮湿、幽暗、简陋、微臭,与我们国内都市稍像样点的公厕都没有可比性。然而,就是它,居然还有了嫌弃谁的资格,还如此毫不客气地反复提醒前来的人“手纸用后请扔入桶中,便后请冲水”,只用中文提醒。
  无独有偶,悉尼湾的轮船厕所内,也有中文,也写着类似的字。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日本人和其他洋人都懂得上厕所有什么规矩,他们不需要提醒,而中国人却是需要的。我第一个反应跟自尊心有关,觉得我们被歧视与侮辱了。但是后来,导游跟我们讲了一个相关的例子:墨尔本一家宾馆大堂里立着垃圾桶,桶分两层,下面扔废物,上面一层铺着细沙,用来掐灭烟蒂。中国人现在来澳洲旅游的人很多,到处可见黄皮肤。但中国人进出宾馆,路过垃圾桶时,习惯地一“呸”,就将痰吐到那一层细沙上了,而且吐得东一处西一处,黏糊糊地挂在桶的边沿。主人于是写了字,汉字,赫然贴到墙上:“请不要往里面吐痰。”
  如同厕所人人都要上一样,外国人不是不吐痰,但他们吐在纸上,再把纸揉好,扔进桶的下面一层,如此而已。这样的举动并不需要多么高难度的理解力,更无需任何技巧,却被我们忽视了。导游也是中国人,来澳多年,普通话仍然说得字正腔圆。他说:真是不好意思。
  还有谁不好意思呢?我看到餐馆里有同胞举杯对饮,脸红脖子粗,嗓门都开放到极点,显得比任何人都开心与兴奋——莫不是也要在一旁的墙上贴起“请勿大声喧哗”的汉字?我还看到红灯之下,仍有同胞在众目睽睽中悠悠过马路,脸上是旁若无人、理所当然的表情——难道要在路边墙上也出示“请勿闯红灯”的汉字?
  国内这样的提醒比比皆是:公交车上的“请给老人、孕妇让座”,银行里的“请在黄线外等候”,马路边的“请勿随地吐痰”、“请不要随地大小便” ——就在写这篇文章时,电视正直播着在株洲举行的中国与比利时乒乓球对抗赛。女广播员用清脆的声音告诉赛场内的观众:“请不要用闪光灯,请不要吸烟。”只有中国人需要提醒,且提醒也往往毫无用处,所以,的确应该感到不好意思。很显然,只有感到不好意思的人越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写在墙上的那些字才会越来越少。
  细节虽小,却关乎民族尊严,轻视不得。
1.选文说“在国外看到汉字是亲切的,宛若在异乡看到熟人。”但在澳洲也有很多汉字,其中两处,看了心里却至今不舒服。为什么?请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粗的词语。
众目睽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比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细节问题上,外国人的做法与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请列举文段中的例子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细节决定一切。”你怎么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习本文之后,你对“素质”有什么新的看法?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读书三益
  (1)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感叹:“工作这么忙,头绪这么多,哪顾得上读书学习?”
  (2)此话听起来似乎很有理,实则并不尽然。
  (3)其实,人们读书的时间多是从闲暇中挤出来的。古人就有“读书三余”论。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欧阳修又归纳出“读书三上”论,即:车上、厕上、枕上。时代变了,“三余论”在今天未必可行,而“三上论”科学与否也值得讨论,但挤时间读书学习的精神总是值得提倡的。现在实行“双休日”,加上节假和年假,一年将近有100多天的休闲时间。何尝没有时间读书呢?
  (4)或许有人会说,休闲休闲,顾名思义,是用来休息的,怎么可以用来读书呢?其实这里有个如何理解“休闲”的问题。以我之见,读书也是一种休闲,而且是高雅、优质的休闲,至少有三益:
  (5)读书是一种享受。各种书籍,不论是政治理论,文学名著,诗词歌赋,还是自然科学,只要去读,都会是一种愉悦。陆游有诗云:“管身常欠读书债,禄来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丁玲也深有体会地说:“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有一种味道,很高的,可以忘掉一切的味道…………”休闲享受是各种各样的,有人喜欢享受睡眠,有人喜欢享受踏青,有人喜欢享受网络,而读书应该也可以是一中非常好的休闲方式。
  (6)读书可以健脑健心,延年益寿。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的。美国心理学家发现,闹细胞的旧神经根,在新环境的刺激下能长出新的神经。如果经常坚持读书学习,闹细胞就会不断更新,同时,读书还可以集中人的意念,养心怡神,有利于身心健康。日本医学家春山茂雄的《脑内革命》一书,详细阐述了这种用脑的健康理论。他认为人在读书学习中,身心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脑内就会产生一种神奇的波纹。这种波纹分泌出一种物质,使人轻松敏捷,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7)读书还可以疗疾。阅读书报,可以解除人的烦恼。消除精神障碍,使之气血流畅,从而达到疗病的效果。在德国,许多医院都为病人开设了专门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藏书丰富,既有养心怡神的趣味文字书籍,又有各种介绍疗疾、保健等知识的医学科普书报,盒式磁带,名曲唱片和有声读物等,为病人提供优质的“书籍疗法”服务。
  (8)A这里提倡的是,培养读书兴趣,善于抓时间学习。B既可以学大到知识,磨砺思想,又可以养心怡神,保身健体,这样好的休闲活动到哪里去寻?C把休闲时间用来读书,受益是自己。D当然,在我们的社会形成人人爱书,人人读书的良好风尚,国民素质一定可以得到提高,社会风气一定可以更加文明,国家发展也一定会更快更好。
1.文章开篇是怎样引出论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第(5)段中“读书有一种味道,很高的,可以忘掉一切的味道……”这句话的含义? 
                                                                                                         
4.写出第(7)段划线句在选文中的作用? 
                                                                                                          
5.“学习是思考和创造的过程,需要很刻苦认真,读书学习未必都是休闲”这句话是从第(8)段中抽出来的。它应在原文中                 句前。(请用字母表示) 
6.除文中提到的读书益处外,你还能想到哪些益处?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