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的意图是要我们具有正确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意对即可) 2.“略”。 3.提示: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困惑或伤害我们的往往不是某一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如:……;学会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把那些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化解掉。如:……;学会看待生命中各种困惑的不同角度。如:……。(举例略) 4.“略”。(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确是读书的经验之谈。古今中外,不少学者的学问,正是在“边动笔墨边读书”中获得的。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办法。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_______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真经”,_______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他所写的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是一本颇负盛名的读书札记。他在阅读大量书籍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分类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写作不断,《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因此,“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积累知识、练习写作的好途径。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革命导师***一生与书结伴,永不满足、永不知疲倦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着、追求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翻检***读过的史书,跃入眼底的是他长期养成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留下的种种痕迹。凡是他认为重要的,或自己欣赏的地方,常常划有直线、曲线,有的则在句末、句旁加以圆点;凡是他不同意的地方,则划有三角、叉等记号。有的开头或标题、目录上也常常做出引起注意的标志。为了便于查找,他还在有的书的封面上,用苍劲的笔道,写自己所需要的目录。***最爱写读书批注,少则一两个字,多则几百乃至上千个字,或赞、或叹、或争论、或批驳。这些圈划和批注闪烁着深邃的哲理,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这对研究***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对研究***的性格和爱好,无疑都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可见,“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治学谨严、勤奋刻苦精神的体现。 ⑤“不动笔墨不读书”确实是积累知识、锻炼创造力、建立自己的学业大厦的良方。 1.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既 又 B.不仅 而且 C.要么 要么 D.因为 所以 2.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从全文看,“边动笔墨边读书”有哪些好处?试分条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为第③段补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微博为什么这样红 |
如今网络上,微博大行其道。那么微博大热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就内部条件而言:微博,顾名思义,即微型博客。在博客之前,网络交流模式经历了从邮件、聊天室和IM(即QQ、MSN、UC等聊天工具)的历程。发展到微博这一步,网络聊天模式到达了顶峰,满足所有展示、社交和信息需要,集日志、状态、分享、回复等功能于一炉,既精简又全面地诠释了最现代的网络交流,有了迅速被接受、推广的内部条件。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的傻劲。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没有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不仅连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④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靠聪明? ⑤一生拥有1300多项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都与“傻劲”有关:执著、正义感、责任感……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⑥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天才”的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作者柯登地) 1.请在下列段序间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开头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通畅。 (1)划层次:①②③④⑤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B.文中“傻劲”是不会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认为“天才”需要这样的“傻劲”。 C.作者认为“天才”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卓越聪明才智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D.作者列举了不少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
读书的境界 |
①凡做事都有一种境界可以考量,或高,或低,或鄙俗,或文雅,或俯就媚悦,或淡泊明智,总是能被他人评判出个所以然来。譬如这读书,自然也是有境界追求的。 ②读书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宋代大儒张载所强调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应该是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理想的高峰。无数仁人志士,伟人圣人,也正是把这个境界当作自己的追求,才使自己高雅渊博,胸怀广大,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③这个境界过于高大辽远,如日月星辰般足以让我们仰视,或者有点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及之概也。但是,即使达不到这个境界,也要努力地追求之,思慕之,把它作为一种人生的理想王国去膜拜。 ④但是,正如孔圣人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也说出了读书人所追求的两种不同的境界来,而且这境界下的人们便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了。 ⑤他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是说读书人要把读书看作提升自己修养与心志的途径,刻苦而努力地求索,追求,博闻而强志,胸襟宽广,放眼天下,以“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阔大胸怀为他人造福,同时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可是,他也批评“今之学者为人”的浮躁与虚妄。他所说的“今之学者为人”,不是说读书人是为了他人而学习,是为了给他人造福谋利,他们的读书纯粹是为了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鲁迅先生曾讽刺过那种“为人”而读书的所谓“文人”,他说,他们其中的一个特征是,必有个雅致的书斋,背后有几大排漂亮的书橱,橱中摆满了精装的典籍等。可是,他们真的认真地读书了么?真的认真思考了么?我看未必。 ⑥远的不说,我们可以看一看近几年那些个落马的贪官污吏,蛀虫害马,他们哪个没有豪华的办公室,哪个没有装修考究的书房,他们的身后哪个没有几大排别致的书柜,而且书柜里面一定整齐摆放了各种精美的中外典籍?然而,这些只不过是他们道貌岸然的点缀而已。他们置备这些东西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是为了装点门面,是为了掩饰粉饰,也就是为了“作秀”。他们或许也读过几本书,但是,那些书中的经典精神与文化内涵并没能深入他们的脑髓,渗透进他们的灵魂。他们把读书当作换取名利的工具,一旦获得了名利,则把那些书籍束之高阁,不闻不问,让经典满面蒙灰。 ⑦读书若没有高尚的境界,便不免要落到“为人”的俗套里,即使读了书,也不能致用,致知,即用不到正地方和一知半解而已。“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没有这种幽静的心灵和清明的神智,你怎么能获得经典中的真谛,又怎么能用优秀的文化和高雅的灵魂之光来陶冶自己,洗礼自己? ⑧著名作家肖复兴说的好,他说:“读书是要季节的,青春的清纯和心无旁骛的安静,是这种季节的两个条件”。诚哉,斯言!浮躁与虚夸,意乱神迷,心猿意马,是绝达不到读书的最高境界的。 ⑨因此,读书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修养,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达到这样境界的人,一定能为人类造福,因为他们已经把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文化精神融化于心,渗透到血液之中,用一种正确而伟大的精神激励自己做人,做事。凡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概莫能外。远的不说,***如是,***如是,才去世不久的钱学森亦如是,钱钟书,钱伟长,季羡林等,哪个不是如此呢? 1.作者针对读书的境界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孔圣人所提出的两种读书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⑥⑦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说说怎样才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俯而学与仰而思》,完成问题。 |
俯而学与仰而思 |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恩”,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人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常用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 【丙】处应填:_______ 2.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