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议论文,完成1—5题。       翻阅《成语词典》,读到“见猎心喜”,觉得有些刺眼。它说的是宋代程颢,少年时代喜欢打猎,长大后,见到猎取野生动物就很高兴。

阅读议论文,完成1—5题。       翻阅《成语词典》,读到“见猎心喜”,觉得有些刺眼。它说的是宋代程颢,少年时代喜欢打猎,长大后,见到猎取野生动物就很高兴。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议论文,完成1—5题。
       翻阅《成语词典》,读到“见猎心喜”,觉得有些刺眼。它说的是宋代程颢,少年时代喜欢打猎,长大后,见到猎取野生动物就很高兴。好奇心驱使,我再翻下去,类似的成语竟然挑出了一大批,随手写下几个吧——
       与虎谋皮         猢狲入袋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断鹤续凫         象齿焚身         雁过拔毛         门可罗雀
       竭泽而渔         卸磨***驴         瓮中捉鳖         煮鹤焚琴
       把这类成语摆到一块儿,看一眼就能明白,它们都是以捕猎野生动物为乐趣,或者以屠***动物做例证,有的还要斩尽***绝。古人创造这些词语,当然不是仅仅表达字面上的意义,而是作为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摹拟、夸张等,来点明别的问题,强调别的道理。但是不管如何,却都是借鸟发引,借兽发泄,猎***它们,煮食它们,以消灭动物作为修辞的载体。
       不是要苛责古人。他们生活在那个年代,处在那样的环境,编出这些词语完全正常。远古人以猎***野生动物为生,采集业、农业、畜牧业发展之后,狩猎仍然是一种正当职业。何况有些凶猛的野生动物,如景阳冈上的老虎,武松不打死它,它就要吃掉武松,你死我活。语言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曾有过那样的实践,创造出相应的词语,不足为奇,不足为过。
       此一时彼一时。今天,人类成了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主宰,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再也不会受到野生动物的攻击。人类自身的发展,也不必再依赖猎***野生动物谋生存。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使得今人手中的捕***武器,不再是网棒刀箭之类,这些武器要把某种野生动物斩尽***绝,都是可以做到的。现代文明告诉人们,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今人看到以消灭野生动物作载体的成语,便觉得刺眼,这是新观念进入头脑的必然。
       我向一位朋友提出这个问题,他不屑地说:“成语的意义,不断转移,不断发展。古人说的,今人用的,都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对此,我何尝不知。
       比如说,“与虎谋皮”,是指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利害关系有直接冲突的人,去商量某件事情,不可能成功。老虎那么凶,谋不了它的皮,那就“与狐谋皮”。《太平御览》引《符子》之言:“欲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狐狸太狡猾,不好逮,那就再改。郭沫若在《革命春秋》中说,我故意把“与虎谋皮”改了一下:“与兔谋皮”。今天有些人改得很凶狠:“与藏羚羊谋皮”。四川还有一个人更残暴:“与大熊猫谋皮”。问题不在“与虎谋皮”的本义与转义是什么,而在于今人就不能沿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更不能照着这个样子往下做。
       曾经带有积极意义的成语,只要字面上具有这类特征,发展到今天,也会显露出它的局限性。比如“煮鹤焚琴”,把鹤煮了吃,把琴当柴烧,是指糟踏美好事物。词的意义是积极的,是批评这种行为。但是,今人何必再用“煮鹤”的行为作载体呢?如同成语中有“食肉寝皮”,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到了文明时代,对敌人再恨,也不宜说这种话。这个成语在现代人的口头上,也就退出了,消失了。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唱词:“赏心亭上雪初融,煮鹤烧琴宴钜公。”这里的“煮鹤烧琴”,则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仅是指最热情地接待,高规格地宴请。孔尚任的时代,大概不知道熊猫更宝贵,否则,是不是要设“熊猫宴”呢?“煮鹤”,无论是烧琴,还是烧茅草,只要脑子里闪现这种形象,那就太可怕了。
       不是说要把这类成语从《成语词典》中抠掉。古人毕竟那样写过,今人也毕竟要看古书,要查出处,词典得照收不讳。我只是希望,今人使用这类成语的时候,应该斟酌一番,最好不再使用,不要让它们活在今人的笔头和口头。这类成语应该叫“陈语”,或叫“尘语”,抑或叫“沉语”,即将其视为:陈旧之语,尘封之语,沉积之语。让它们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尘封在古籍中。
       林语堂曾说:“中国人之所以对动物学一无贡献,是因为中国的学者不能冷静地观察一条鱼,只想着鱼在口中的滋味,而想吃掉它。对于客观对象的好奇心,始终没能超过品尝美味的好奇心。”动物学的损失,倒成了烹调学的收获。中国不出一流的动物学家,却出千千万万一流的美食家啊。
                                                                                                  (选自《北京日报》2004年4月25日)
1.本文要谈论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角度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中国不出一流的动物学家,却出千千万万一流的美食家”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何看待和使用以捕猎和屠***动物为内容的成语。
2.这类成语应尘封在古籍中,今人最好不用。
3.这些成语的字面涵义都是借鸟发引,借兽发泄,猎***它们,煮食它们,以消灭动物作为修辞的载体;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这些成语让人觉得刺眼;现代人如果按字面意思拓展下去后果也很可怕;曾经
     带有积极意义的成语在今天也有它的局限性。
4.同意。因为野生动物需要保护,这类以捕猎和屠***动物为内容的成语让人觉得刺眼。
     不同意。现在用的不是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而是用来点明问题,强调其中蕴涵的道理。这些成语表
     意形象生动。(任选一种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对于客观对象的好奇心,始终没能超过品尝美味的好奇心。(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议论文,完成1—5题。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书是快乐的
        ①与书结缘,还是在孩提时。那时我的小叔在家开了一个小书店,专门出租连环画。借着这个便利条件,“小人书”陪伴我度过了小学时代。尽管那时读书还似懂非懂,却初步尝到了读书的乐趣。 
       ②参加工作后,时值“文革”文艺萧条时期,伴随我的只有平时积攒下的一堆书籍,时常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孤独无依,只有以书为伍,读书解闷。本是无奈之下的阅读,却常常有出乎意料的收获。读书之时,心如止水,心无旁骛,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日复一日,渐渐养成了一个永远不变的爱好——读书。自从喜欢用读书来填充业余时间起,读书几乎成了我每日不可缺的功课。当白天的喧嚣被黑夜的寂静替代之时,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的消磨与浸润就成了我最为惬意的享受了。以至每次离家夕、出也必须在行囊里塞上一本书,否则独卧在异乡的床上定会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
       ③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书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在有月或没月的夜晚去会见曹雪芹,去拜访罗贯中,去聆听鲁迅大师的教诲,瞬间完全进入了心灵被净化的状态。以书为伍,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清纯;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感到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
       ④读书之益,增知、获趣、致雅。打开一部古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开一册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胜地,诗情画意呼之欲出,犹如置身其中。李白的孤傲,陈子昂的愁怀,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在面前,心境与文字互为水乳,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进人如诗如画的意境。古贤今哲所论述的广泛空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读之发人深省,益人心智,陶冶性情。
       ⑤读书之喜,结交良师益友。书是良师,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以书为师,似与先贤对话,如同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的只是一分恬淡求知的心境,二份祈求解读人生的心灵,心绪得到安详宁静。书又是益友,当你痛苦时,书给你抚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书为伍,如有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彻悟人生的真谛。
       ⑥读书之得,渐入佳境。潜心书海,酿就读书人一分无拘无柬的读书快意,而所谓的增长知识都是在似春雨润物、春蚕食叶般的快乐阅读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同一本书,年轻时读,多半出于猎奇的心理,不能深味;中年时读,便能领会书中精髓,得到洞悉与启迪;年高时读,则犹如人置高处,一览无余。即古人所说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而老年读书则如台上观月”。由此看来,读书的品位也是渐入佳境的。
       ⑦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无字之书。漫漫人生!光阴似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脚踏实地地撰写人生之书的每一个章节。如今,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满眼的物欲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我们的心灵需要文化的浸润和濡养,读书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只要有心读书,便可忙里偷闲。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分,若非有意有情,很难与书结为“百年之好”。 
       ⑧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阅读人生,参悟天地,投入社会。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修心养性,增知致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1、阅读全文,请说说作者认为“读书是快乐的”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B、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C、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鲁宾斯坦
D、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E、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请参照文中第⑤段空缺处前面句子的写法,补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完成下面题目。
(1)有人认为文中第⑦段中加横线的部分与文章主要内容没有联系,应该删去。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是说在读书中获得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请你举出自己在阅读名著时获得对人生体验或感悟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希望的力量》,完成1—4题。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善 良
王 蒙

       ①善良似乎是一个早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②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③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④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⑤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⑥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⑦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人的。它属于人,它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它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它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⑧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⑨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⑩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注释:①圭臬(guī niè):圭、臬均为古代天文仪器,这里比喻准则和法度。
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稚弱而后者显得强大,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善良是_______
   _________,凶恶是_______________。(限填四字短语)
3.把第三段划线句子的意思用陈述句表达出来。
                                                                                                                        
4.从逻辑角度看,第(6)段中的两句话之间是              关系。 第         段中运用了                  的手法,指出善恶的不同结果。
5.第⑨段中划线的一组排比句高度赞颂了善良,请你根据自己对善良的理解和认识,再续写出一组排比句:善良也是                           ,是                           ,是                             。
6.有句俗语叫“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这话意思是说人不可行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7.附加题:文中“农夫与蛇”的故事出自《伊索语言》。从小到大,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其中的许多寓言故事。请写出你最熟悉的两篇寓言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拒绝句号》,完成1—5题。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