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家无长》回答问题(15分)⑴请问你的家长是……?⑵家长是干什么吃的?⑶面对这两个极简单的问题,如今我们却很难回答。可能,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已经民主化,不需

阅读《有家无长》回答问题(15分)⑴请问你的家长是……?⑵家长是干什么吃的?⑶面对这两个极简单的问题,如今我们却很难回答。可能,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已经民主化,不需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有家无长》回答问题(15分)
⑴请问你的家长是……?
⑵家长是干什么吃的?
⑶面对这两个极简单的问题,如今我们却很难回答。可能,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已经民主化,不需要“家长”这东西。只有当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或派出所填写“户主姓名”时,才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于是,纷争不断,离婚率攀升,家庭教育失衡……
⑷在个人主义时代,最先受到挑战的并不是单位首长,而是家庭的家长。没有多少人觉得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角色有多么重要,除非家庭危机出现。
⑸通常,家长就是无限的“支付宝”。
⑹家长就是免费的“家政工”。
⑺家长就是全天候的“出气筒”。
⑻……没有人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更无人乐意接受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管束着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睡的传统家长。
⑼家,应该是温馨的天堂,是自由的牧场。可有时家也是冰凉的地狱,刻板的作坊。天堂与地狱之间,并没有隔着一堵墙。但是,人在“家”中,并非没有边界。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翁婿之间,都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家庭规则”。
⑽试问,现代家庭几个有家规的?谁来制定家规?制定了家规谁来遵守?
⑾漫长的小农社会,孔孟之流规则了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唱歌,妇相随,千人吃饭,主事一人,虽然家庭的人伦悲剧是不少的,总的说来还是稳定的,稳定了几千年。
⑿到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家庭结构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过去三代同堂的家庭变为今日的三口之家,老婆当家,小鬼当家,还是老公当家?反倒成了一个问题了。
⒀一家之中,谁最最重要?父母,岳父母?孩子,老公?妻子?应该说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都重要。实际上,有人把父母看得最重,因为“我”是父母生的,老人的日子较短。有人把孩子视为家庭核心,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爱情的结晶。这些都有道理。然而,往往如此就引发家庭大战。
⒁谁来平衡家庭矛盾?维系家庭的核心力量到底是血脉还是爱?契约?这实在是天下第一难的问题。
⒂有人当得好皇帝,当不了家长;有人擅长处理复杂的国家事务与国际关系,却处理不好家庭关系。
⒃家庭生活中没有“圣人”,没有“伟人”,更没有什么书记、省长,学者、教授。
⒄但家里一定得有一个“长”,此“长”非官长,非年长,非智长,他(她)本来就在“家”里,是一头猪也!
⒅古人造字,《说文》以房下有豚为“家”,意即房子里有猪,因为猪在农耕时代最为宝贵。这样解释得通吗?牛、马、鸡、狗诸畜,何比猪贱?我以为宜作新解:猪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牺牲,堪为一家之长。
(摘自新浪网上高由的博客)
小题1:联系文章回答第⑻段中加点词“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3分)
小题2:说出第⒀段中加点词语“家庭大战”在文中的具体含义。(3分)
小题3:第⒃段“家庭生活中没有‘圣人’,没有‘伟人’,更没有什么书记、省长,学者、教授”意在说明家庭生活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
小题4:第⒄段中,把一家之长比喻成一头常人常常讽刺、挖苦并鄙视的猪,其理由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分)
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仿照第⑼段划横线的句子,仍然以“家”为对象,再写出一组句子,表达出你对“家”的真切感受和认识。(3分)
例句:家,应该是温馨的天堂,是自由的牧场。可有时家也是冰凉的地狱,刻板的作坊。
答案

小题1:无限的“支付宝”、免费的“家政工”、全天候的“出气筒”等。
小题2:确定某个家庭成员为最重要和核心之后而引发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答出“最重要和核心”2分,答出“矛盾冲突”1分)
小题3:不能用圣人、伟人的操行标准作为依据来指导家庭生活;不能用书记、省长的行政命令作为要求来组织家庭生活;不能用专家学者的学术理论作为教条来规范家庭生活。 (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两点给3分,)
小题4:理由:他(她)本来就在“家”,《说文》以房下有豚为“家”(1分),猪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堪当此任。(1分)好处:恰好突出了家长地位低下、角色尴尬,但又不可缺少。(或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和地位,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和 反思。)
小题5:答案示例:家应该是明媚的春天,是美丽的花园。可有时家也是阴晦的冬天,荒凉的沙漠。(符合仿写要求,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联系上文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第13段,谁重要这是家庭大战的原因。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从这些人物的特点分析,如:书记省长,有行政命令,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专家学者有学术理论。
小题4: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段,从“家”的释义分析,把“家长”比喻成一头猪,说明了家长的地位。
小题5:
试题解析:答案不唯一,本题属于仿写,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本题属于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应注意仿写句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
举一反三
诺贝尔文学情结(16分)
①身为炸药发明者的诺贝尔生前酷爱文学,写过抒情诗、短篇小说,甚至还涉足喜剧,他在遗嘱中称:“诺贝尔文学奖应授给曾经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谁也不曾料到,这个1909年在北欧小国瑞典设立的文学奖项,竟会如此长久而剧烈地纠缠着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的心!
②事与愿违的是,中国就是没有人得诺贝尔文学奖。自1909年设立到2001年,92年间共颁发93次,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98位作家获此殊荣。但人数最多,文学历史最长的中国无—人获此殊荣。难道中国文学没有理想主义?没有优秀作品?历史上,中国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该奖失之交臂。
③1927年:鲁迅曾被瑞典历史学家斯文·赫定看好,并将被提名,但他婉然谢绝。林语堂在1944、1972、1973、1975年四次被提名。1975年被提名落选后,正值他八十大寿,他说;“我们要讲道理,我们对生命不可要求太多,也不可太少,—定要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    
④1968年,老舍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入围到最后的投票,在五名候选人中排名第—,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老舍先生已经不在人世,瑞典文学院只好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另外—名东方人:日本的川端康成。老舍先生的逝世使中国又一次错过了诺贝尔的青睐,据说沈从文、巴金继老舍之后也曾被提名,但都没有下文。
⑤2000年2月份,国内媒体大炒台湾文学狂人李敖向诺贝尔奖冲击一事,称其小说《北京法源寺》被提名,着实给垂头丧气的中国人注入了—些活力,但马上就有人撰文质疑这—消息的可信性。不论消息可靠与否,反正最终李敖榜上无名,2000年高行健(法籍华人)获奖不仅为诺贝尔奖划上了世纪句号,也使中国作家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成为泡影。
⑥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不能获奖?为什么瑞典偏偏不发奖给中国人?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高的作品在中国还远远算不上—流。他的获奖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在描写的混乱、水准的低下上有目共睹。有人为此揭高行健的老底,说无非是得力于评奖委员会的马悦然和台湾的马森的提携,二马并驾把高行健送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神坛。话到此处,总会激起—股强烈的民族情绪,但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中心主义是不可否认的。
⑦有许多专家分析认为,语言障碍是中国作家获奖的另一大障碍。在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18位院士中,直至1993年方出现一位汉学家马悦然,他的妻子是四川人。在此之前的历代院士中,没有一个懂汉语。这就是说,中国作家的作品,委员们只能读译本。且不说作品其他方面的艺术水准,单汉语语言本身的魅力就不知要打多少折扣。你可以设想,一个不懂中文更谈不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怎么能够充分欣赏和体会莫言、贾平凹们的艺术魅力?所以,不少人开始埋怨翻译水平的低下,并寄希望于它的迅速提高。当然还有—些更冷静者,认为当下中国作家的轻飘浮躁和急功近利也是导致获奖失败的重要原因。
⑧尽管对诺贝尔的操作程序和公正性存在疑问,但它在世界文学中的霸主地位不容置疑。有人说,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但是,我们还是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                                  
小题1: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文章第②段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小题3:除鲁迅的婉然拒绝外,第②段中的“种种原因”在下文还指哪些具体原因?(4分)
小题4:揣摩文中第⑧段加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2分)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的“还是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小题6:如今中国作家莫言终于获得了此项大奖,作为中华儿女的你,又有怎样的一番情结呢?请谈谈你的感想。(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野菊花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⑥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⑦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冀翮(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⑧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古代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⑨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小题1: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小题2:第四段写到“几番秋雨秋风秋霜”之后的紫燕、鸿雁、松柏、檀竹等景物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第七段,作者细细描写了野菊花哪些部分的形态?为什么要描写野菊花的这些形态?(4分)  
小题4:分析文中第八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5:读完本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机 密 任 务(15分)
萧良  编译
2004年5月的一天,在加拿大纽芬兰的一个小镇,12岁男孩鲁本的心被一家商店橱窗内的一样东西打动了。但那东西5美元的价格对于他来说,太贵了,那几乎是他家一周的生活开支。为了一家7口的生活,鲁本的妈妈精心算计着每一分钱。然而,鲁本还是走进了那家商店。穿着粗布衬衫的他坦然地告诉店主,他要买那件东西,但现在还没有钱。“您能为我留着它吗?”
“我试试吧,”店主微笑着说,“这里的人一般没钱买这种东西,它会放在那儿好一段时间的。”
鲁本礼貌地扶扶自己破旧的帽子走出商店。春风吹着他的脸庞,他的步子又大又快,他要自己挣5美元而不告诉任何人。
街边叮叮当当的捶打声让他有了主意。他朝着那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上装钉子的麻袋会被人在建房过程中随意丢弃,鲁本知道如果他捡拾这些麻袋,再把它们卖给工厂,每个麻袋能挣5美分。
第一天,鲁本找到了两个麻袋。在卖掉它们以后,鲁本紧紧地握着换回的两枚5分硬币,跑了两公里的路回到家中。
鲁本在家里养鸡的旧谷仓里找到了一个旧铁盒,把硬币放了进去。然后把铁盒藏在了谷仓顶部的干草堆里。
走进家门时,鲁本的妈妈正在准备晚饭。鲁本微笑着注视着妈妈,此时夕阳透过窗户斜照在妈妈披肩的金色长发上,使她显得格外苗条和美丽。妈妈是一家的核心,是把家人牢固地连在一起的黏合剂。每天,她有干不完的家务事:缝衣服,做菜,烤面包,种菜,挤羊奶,洗一大堆脏衣服……但是她总是那么快乐。让家人过得好是妈妈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此后每天放学后,鲁本都要到街头去搜寻那种装钉子的麻袋。夏天到了,学校放暑假了,没有人比鲁本更高兴。现在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了。整整一个夏天,除了在家帮妈妈干活外,鲁本就是去完成他的机密任务。
学校开学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树木落叶了,从海湾方向吹来了阵阵冷风。鲁本仍在街上走着,努力地寻找着他的麻袋。他经常感到又冷又饿,疲惫不堪,但一想到商店橱窗内那件东西,鲁本就坚持下去。
有时候妈妈问他:“鲁本,你干什么去了?我们都在等你吃晚饭呢!”
“在玩,妈妈,对不起。”
妈妈看着儿子的脸,摇了摇头,感叹一声:“这些男孩子们!”
又是一个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绿色,鲁本的心狂跳起来。到时候了!他跑进谷仓,爬上顶层,打开了铁盒子,用颤抖的手倒出硬币,数了起来。还差20美分。镇上还能有麻袋吗?在今天商店关门之前,一定要再找到4个麻袋。
当鲁本拿着4个麻袋赶到工厂时,夕阳已斜斜地挂在天上,收麻袋的人已准备锁门下班了。“先生,请别关门。”那人回过头来,看见了满身灰尘、大汗淋淋的鲁本。
“明天再来吧,孩子。”
“求您了,先生。我一定要现在就卖掉这些麻袋。”鲁本的声音发颤,马上就要哭出来了。
“你为什么这么急着要钱?”
“这是秘密。”
那人收下了麻袋,从口袋里拿出4个5分硬币递给鲁本。鲁本激动地说了声“谢谢”,跑回了家。
捧着那个铁盒子,鲁本走进了那家商店。“我有钱了。”他郑重地对店主说,把自己的硬币倒在了柜台上。店主走到橱窗边,取下鲁本看上的宝贝,轻轻地掸掉上面的灰尘,小心地用彩色的纸把它包起来,放在鲁本的手上。
鲁本一阵风似的冲进家门,妈妈正在刷洗厨房。“看,妈妈,看!”鲁本把彩色小包塞到妈妈日渐变得粗糙的手上。妈妈小心地解开小包,一个蓝色天鹅绒盒子露了出来。打开盒盖,妈妈的视线模糊了
盒子里面是一枚小小的心形胸针,上面刻着两个金色的字:母亲。
妈妈从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礼物。除了结婚戒指外,她没有任何饰物。妈妈无言地将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这一天是2005年的母亲节。                (选自《青年博览》)
[注]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小题1:少年鲁本花了多长时间完成了一项什么样的“机密任务”?请用一句话概括。(4分)
小题2: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⑴“第一天,卖掉两个麻袋以后,鲁本紧紧地握着换回的两枚5分硬币,跑了两公里
路回到家中。”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作用?(2分)
⑵“鲁本把彩色小包塞到妈妈日渐变得粗糙的手上。”前文中有一处与“粗糙”一词相照应的语句,请摘录下来。(2分)
小题3:鲁本是一位什么样的少年?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小题4:下列对文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题目若改为“一枚胸针”,全文的情节就会一览无余,就不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B.鲁本的妈妈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勤劳、慈爱、乐观的家庭主妇。
C.当妈妈问鲁本为什么那么晚回家时,他说:“在玩。”善意的说谎,是为了保守机密,以便母亲节那天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
D.文章的结尾部分写“打开盒盖,妈妈的视线模糊了”,是因为妈妈被儿子的孝心感动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19分)   
天使的礼物
①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②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尚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③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④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⑤ 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⑥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名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还远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⑦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⑧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⑩ 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堆雪人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⑾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⑿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迭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⒀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⒁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那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⒂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⒃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⒄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⒅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⒆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⒇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小题1: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4分)
小题2:仔细读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的心里百味杂陈?(3分)
小题3:、第⑨段(加点句)删去会对文章有何影响?(4分)
小题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痴痴”一词的意思?文章主要通过哪件事来表现儿子的“痴”?(3分)
小题5:“找到了吗?”“找到了!”文中多处出现这个问答,分别表现了问答双方怎样的心理?(从问的人、儿子、“我”三方面回答)(3分)
小题6:一个小小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母亲的一生,令人动容。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实际谈一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别把我当陌生人(13分)
蔚克冰
(1)去年夏天,我去新疆开一个笔会。想要看看沿途不同区域间的风景,决定去时坐火车。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
(2)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3)出发前,老公反复叮嘱我。
(4)刚走进包厢的一瞬间,一个男人也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我心里稍稍平静了些。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
(5)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6)晚上10点多,该休息了。锁好门,我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不知不觉,已到深夜。人们都睡熟了。突然,我在似睡非睡中听到窸窸窣窣开锁的响动,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我猛地打了个激灵,心跳到了嗓子眼儿。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身体还在外面。不好,一定是小偷!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可以看到那个男人十分高大,样子很凶悍。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浑身哆嗦,头皮发麻。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内。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顿时从铺上弹坐起来,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7)“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他将行李拖了进来。
(8)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那个人在半夜上车,身子还没进来,头就伸进来打探,恐怕也担心车厢内有“恐怖分子”。
(9)昏昏沉沉的一夜过去了。早晨醒来,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还在。天已大亮,拉开窗帘,一片片赤裸的黄土坡,被疾驰的列车抛在身后,到陕西境内了。
(10)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了几次,回来后,我严格按照老公嘱咐的去做,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包厢里,孩子们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当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我没有。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我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
(11)“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下铺的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笑着对我说。
(12)孩子把我从铺上唤下来,我就和他们几个聊了会儿。小姑娘的爸妈都在乌鲁木齐做生意,老家是河北沧州的,孩子经常跟着奶奶,这次,爸爸回来接她到新疆。中年妇女是甘肃酒泉人,丈夫在石家庄陆军学院教学,孩子在石家庄上小学。孩子刚放暑假,她带着孩子一起回酒泉探亲。半夜上车的男人,是河南的,做玉石生意。大人聊天,孩子也不闲着,小姑娘唱歌,小男孩儿讲故事,我们的小房间里显得很热闹。
(13)“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赶忙说了声谢谢,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突然间,觉得非常惭愧。上车快一天了,我们都是各吃各的东西,谁都没给过孩子。拿着荔枝,我不敢面对孩子天真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和孩子比起来,大人的世界多么复杂,充满着猜忌。
(14)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没有人拒绝她。看着大家一起分享着她的甜蜜,她笑得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
(15)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16)孩子善良晶莹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大人的心门,让彼此间敞亮了。我们的小包厢渐渐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让她坐在我腿上,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了,我是个母亲,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17)第三日清晨,越过上千里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终于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快看,天山!”人们指着远处峻拔高耸、白雪皑皑的群峰喊着。终点站快到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
(18)车停了。人们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来。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出站了,外面人头攒动。小姑娘的爸爸停下来,和我一起寻找接站的人。终于看到会务组的牌子了。
(19)要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
(20)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
(21)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转载自《读者》2012年23期)
小题1:我在旅途中遇到了哪些事情?请分点概述。(3分)
小题2:第(13)段中,拿着荔枝,我为什么不敢面对孩子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2分)
小题3:句子赏析(3分)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小题4:读懂文中“我”在旅途中与陌生人相处前后的情感变化。请用自己理解的词语来表明“我”的态度变化:(2分)
时间阶段
相聚前
相处间
离别时
情感态度
 
逐渐融合
 
 
小题5:温暖可以手手相递,美丽可以心心照亮。请以作者的名义,给发短信的朋友回一条短信,共享旅途上的收获,30字左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