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6分)守候妈妈的鞋印①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常常要到离单位20里的小村子里去拍些风景照片。村子不大,有100多户人家,虽说依山傍水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6分)守候妈妈的鞋印①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常常要到离单位20里的小村子里去拍些风景照片。村子不大,有100多户人家,虽说依山傍水自然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6分)
守候妈妈的鞋印
①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常常要到离单位20里的小村子里去拍些风景照片。村子不大,有100多户人家,虽说依山傍水自然风景优美,但地处偏远,村里出行仅靠一条土路与外界相连。
②去的次数多了,就熟悉了村头靠近路口的一户人家,石头砌成的三间房子,屋后是一排白杨树。家里住着一老一小,老奶奶有70多岁了,小孙女上小学一年级。儿子、儿媳妇在南方打工,每年春节才回来。
③夏日的一天,拍完风景照片,已时过中午,有些口渴难耐的我,从山上下来,直奔那三间石头房子。院门半开,老槐树底下有一张小木床,老奶奶睡着了,小孙女看见我来到了门口,正要叫醒老奶奶,我急忙摆摆手,随后向她做了个喝水的手势。
④小女孩扑闪着乌溜溜的大眼睛,警惕地望着我干裂的嘴唇。我摘下墨镜,把头上的帽子拿下来,冲她微微一笑。她认出我来,转身就向石头房子里跑去,然后端来一瓢清水。
⑤农家的水清凉甘甜。小女孩长得很白净,好奇地看着我脖子下挂着的照相机,怯怯地问:“阿姨,你能给我照个像吗?”我顺手把瓢放在车架子上,高兴地说:“好嘞,来,你到那边有花开的地方,阿姨给你拍一张,下次来送给你。”
⑥ “阿姨,我想让你拍妈妈的鞋印。”小女孩乌溜溜的眼睛里充满了渴望。我有些不解,端着照相机,一脸茫然。
⑦小女孩低着头小声说:“村里好多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妈妈和爸爸走的那天,很冷,天上下着雨,爸爸和妈妈背着两个大包顶着雨出门去了。妈妈走在爸爸的后面,妈妈穿着一双黑色的布鞋。妈妈走了之后,大门外有妈妈留下的脚印,等我想妈妈的时候,我就一个人蹲下来看妈妈的脚印……”
⑧“我害怕妈妈的脚印被人踩没了,找一个塑料口袋盖在上面,用破锅盖罩着,破锅盖的上面是枣树枝。”小女孩边说,边拉着我走到大门右边,蹲下来,轻轻地拿开干枯的枣树枝,揭开破锅盖,掀起一个塑料袋,露出一个轮廓较为清晰的女鞋印,右脚的。
⑨我的眼睛霎时潮湿了。
⑩小女孩用手掌不停地拂去鞋印边上洒落的泥土,用手指抠出鞋印里的小泥块,撮起小嘴轻轻的、一点一点的把鞋印吹得干干净净后,一双小手在鞋印上轻轻地摩挲……
⑾端起相机,镜头里的鞋印和那双细嫩的小手,让我看到一个幼小的心灵,沿着悠长悠长的四季,默默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煎熬和漫长无边的等待,静静地守候那份鞋印里的母爱。                                    
(选自《意林》2012年第5期,有改动)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我”对小女孩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何理解第⑥段划线句“我有些不解,端着照相机,一脸茫然”中的“不解”和“茫然”?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⑩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我”为一个留守小女孩拍她妈妈外出打工时留在大门外的脚印。“我”对小女孩的感情由不解(或“茫然”)到感动再到怜爱。
小题1:“不解”指不理解、不明白(1分);“茫然”指迷惑的样子(1分)。小女孩让“我”帮她拍妈妈的鞋印,“我”很意外,不理解孩子为什么让“我”这么做,不理解鞋印有什么好拍的,所以感到茫然。(2分)
小题1:运用动作描写,详细写出了小女孩清理妈妈鞋印的过程,有力地表现了小女孩对妈妈的思念之深,渴望得到母爱的心情之迫切,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概括主要事件首先要提取以下关键信息:“人物:我;事件:为一个留守小女孩拍她妈妈外出打工时留在大门外的脚印”,联系原文,再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润色,便可概括出选文的故事。我对小女孩的感情变化:小女孩让我拍妈妈的鞋印,“我有些不解,端着照相机,一脸茫然”——听了小女孩的讲述,“我的眼睛霎时潮湿了”。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找出关键信息。概括故事内容时,人物、事件、结果等这些信息都不能缺少,且语言要简练。分析作者的情感要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题1:试题分析:“我”听了小女孩要求“我”给她拍妈妈的鞋印时,感到不理解,很迷惑小女孩为什么想拍妈妈的鞋印。
点评:解答本题时,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题1:试题分析:“小女孩用手掌不停地拂去鞋印边上洒落的泥土,用手指抠出鞋印里的小泥块,撮起小嘴轻轻的、一点一点的把鞋印吹得干干净净后,一双小手在鞋印上轻轻地摩挲……”这段文字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致地描写出了小女孩对妈妈的鞋印的小心保护,深刻地展现出小女孩对妈妈的思念之情,渴望得到妈妈的爱,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强烈的心理震颤,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点评: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21分)
背  叛
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撬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地低吟这时已变成野 兽般地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撬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着锋利牙齿但筋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没有丝毫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 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优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撬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立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撬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雷撬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将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撬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小题1:依据选文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空。(4分)
森陷入困境 犬相助相伴——>                     ——>                     ——>
犬回归忠诚与森依偎获救
小题2: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③段中“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小题4: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第⑤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6:请你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读过本文后的启示。(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小题1:孙老师为学生做了哪两件事?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4分)
(1)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
(2)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点燃一个冬天”有怎样的含义。(4分)
小题4:文中的孙老师和他的妻子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回答。(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谁与我同行(   13  分)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实习课。我家离学校有三里路,白天不觉难,一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山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偏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有见过。总之,晚上实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晚实习回来,刚上山岭时,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了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些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甚害怕的。"
  以后,我每天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个火把走在我的前面。我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了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鸟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来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你父亲的火把。
小题1: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又指        (4分)
小题2: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3: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小题4: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⑴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⑵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独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⑶我在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小题1: ⑴⑵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小题2:在画直线的句子中,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3分)     
小题3: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2分)             
小题4:人们都说“月是故乡明”,你认为这次离开故乡的“我”还会有这种感受吗?(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最后的母爱》,回答问题。(24分)
⑴很长时间了,一直无法忘记她。
⑵她曾经是我的病人,一个年过六旬的妇人。她的一双儿女将她送来时,她已经非常憔悴。但依然保持着一个女人并未随时光老去的优雅。头发没有白,梳理得非常整齐,黑色毛衣开衫套一件墨绿的衬衣,黑色短裙,方口皮鞋。略瘦,习惯性地先微笑再开口。笑容苍白但真诚。
⑶她的女儿说她刚退下来,之前是大学教授。曾经在国外待过几年。但检查结果很无情,脑瘤,已是晚期。职业本能告诉我,她的时间不太多了,甚至已不再具备手术价值——即使手术,也无法延长她的生命,只能让她白白承受手术的痛苦。
⑷看得出来,她的儿女很孝顺,目光里满是焦灼和忧虑,但在她面前,还是努力保持着一份轻松。她的儿子偷偷告诉我,若检查结果不太好,不要告诉她实情。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母亲。
⑸在我想着如何婉转告诉她的儿女这样的状况时,她却敲开了我的门。
⑹她轻轻微笑,我不是来询问检查结果的,我的身体我很清楚。
⑺我愣了一下,决定不再隐瞒,点点头,是的,状况不太好。
⑻她依然微笑,我想请求您帮我安排手术。
⑼我再次愣怔,这样的要求,并不理智。停顿了一下,我说,或者,保守治疗会更好一些。
⑽不!她果断地说,我要手术。可以做手术的是吗?况且,保守治疗的费用并不比手术少。
⑾她忽然握住我的手,能够手术我还可以给他们一份希望,让他们相信我还有康复的可能,若连手术都无法做了,他们一定会很绝望,我不想他们现在就绝望。
⑿我抬起头来,这是我做医生的第十三个年头,在此之前,我不记得我遇见过多少病人,给多少病人做过手术,又给过多少病人无药可救的绝望答案。邂逅过多少相互疼爱和不舍的亲人,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因为太多,已经不再随同他们悲伤或感动,可眼前这个平静而憔悴的妇人,还是让我难以抑制地有流泪的冲动——一切都在走向结束,那是她生命中最后的春天,她心知肚明,却在最后的时间,还是要用自己正在凋零的生命给孩子最后一份希望。儿女们一直在努力地计划怎样瞒她,却不知道,他们的母亲为了给他们这微薄短暂的希望,不惜去额外地承受一份身体的苦痛和折磨。
⒀十天后,她在儿女的注视下被推上了手术台。
手术很顺利,但已毫无意义。转回病房的一个月,每次去查房,都会看到她的儿女在那里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这个在女儿口中一辈子都不愿麻烦人的女人,在最后的时间里,尽情地麻烦着她的孩子们,耍小脾气,要求他们帮她翻身,给她唱歌,读报纸,做各种饭菜……背着孩子,她偷偷对我说,让他们尽心尽力吧,这样,以后我不在了,他们会因为这些付出而得到安慰,就不会太痛苦了。
⒂半年后,她离开了。她的儿女没有太过悲伤,如她所说,他们付出了能够付出的一切,在母亲最后的时间,用尽力气去爱了一场,虽然母亲的离开依然让他们难过,但,他们已经没有遗憾———因为尽力了。
⒃在对母爱的诸多诠释中,她的表达方式让我震撼。那是她生命凋零之前的最后一次盛开,以母亲的名义,开得那样饱满、绚烂。          ——选自《读者》2012年第7期
小题1: 阅读全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3分)
                                                                               
小题2: 文中的母亲明知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为什么还坚持一定要做手术?(3分)
                                                                               
小题3: 第⒁自然段划线句子“手术很顺利,但已毫无意义”,照应前文的哪一句话?(3分)
                                                                               
小题4: 可怜天下父母心!文中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竟然还给了儿女一份特殊的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短文,谈谈你读了本文的感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