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请分别回答文后问题。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

阅读下面文章,请分别回答文后问题。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请分别回答文后问题。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小题1:选文第一段运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_  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泰眼睛的  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洞察力。(2分)
小题2: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犀利时,说它像______________       ;在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满含粲然笑意时,又说它犹如 ____________  。那么,假如作者要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忧郁时,应说它  ______________     。(3分)
小题3: 文段中划线的“像村妇那样”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4:文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有什么的好处?(2分)
小题5: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文学著作。请你列举其中一部。(1分)
答案

小题1:比喻;夸张;深邃;准确。
小题1: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神奇的星光;犹如一汪幽暗的湖水。(符合要求即可)
小题1:不能,因为“像村妇那样”突出托尔斯泰眼睛蕴含丰富感情,容易感动。
小题1: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很好的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小题1:如:《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解析

小题1: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
小题1:了解比喻修辞的特点,学会根据对象的特征用比喻修辞描述,符合要求即可。
小题1:“像村妇那样”突出托尔斯泰眼睛蕴含丰富感情,容易感动。不能删去。
小题1:引用从侧面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小题1:列举合理即可。
举一反三
开 花 的 心
①春天,刚下过雨,母亲从那个外面回来,带回一株细细的幼苗,小心翼翼的栽进门前的菜地里。问是什么,母亲说,不知道,路上捡的。
②这株幼苗,就这样在小菜园里安家了。它的叶子和茎都是暗红色,很像苋菜,我很怀疑那只是株被人从地里拔出来的野草,却被母亲像宝贝一样宠着。母亲喜欢花草,房前屋后,种满了她从田间地头或者邻居家里移植过来的花草。花很普通,不过仙人掌、凤仙花、向日葵之类的,多数甚至叫不出名字来。母亲却很爱惜,浇水、施肥、松土,一点儿不懈dài。从春末到晚秋,花儿姹紫嫣红,一串串的,将整个园子衬得烂漫多姿。
③因为有母亲的精心照料,小苗开始飞快地长高,变壮。桃花开罢,牡丹谢了,淡紫的桐花在枝头吹起来小喇叭,她只自顾自地往上长着;B槐花落地,向日葵追着太阳张开笑脸,邻居的小姑娘开始向母亲讨凤仙花染指甲,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像个绅士,从容成长。淘气的小侄,每天都要跑去和它比高,到膝盖了,到腰间了,到胸前了,终于有一天,,小侄哭丧着脸跑去跟母亲告状:“奶奶,我怎么长这么慢啊,它都比我高了!”母亲笑了。
④我几乎断定,它不过是株不会开花的草,几次都要拔掉它,却被母亲拦住。母亲说,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一定要开花,难道你没发现,其实它的叶子也很好看啊。
⑤有一天,我早晨起床锻炼,经过菜园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有鲜亮的红色,一闪一闪地晃我的眼,走近,原来竟是那株草。啊,它竟然无声的开花了!待仔细看去,却不是花,只是它顶部的叶子全都变成了鲜艳的红色,十几片小小的叶子簇拥在一起,仿佛盛开的花瓣。远远望去,倒真像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呢!
⑥我在心中不住的惊叹。慌忙叫母亲来看,母亲用手欣喜地轻抚那些娇柔的叶子,笑着说:“这草,它有一棵开花的心呢!”
⑦A此后,它新长出的叶子,全都是灿烂的红色,如同经霜的枫叶,在顶部骄傲的挺立着,到让园子里其他的花都失色了。每一个从门前经过的人,都会停下来,惊讶于它开花的方式。
⑧是啊,如果一株草有了开花的心,它的叶子也会变成绚烂的花啊!它终于用这样一种极致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美丽。
小题1:请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拼音或汉字。(2分)
然无声            懈dài         
小题2: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以“开花的心”为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3:分析文章第②段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4: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句子和词语作批注。(4分)
(1)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A句中加点的词语作批注。
骄傲
(2)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欣赏B处画线的句子。
槐花落地,向日葵追着太阳张开笑脸,邻居的小姑娘开始向母亲讨凤仙花染指甲,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像个绅士,从容成长。
小题5:文中第⑥段写道:“我在心中不住的惊叹。”请根据上下文的理解,描写此时“我”的心理。(3分)我在心中不住的惊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 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 豆⑺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 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②“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③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 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 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 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④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 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 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 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小题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2分)
(1)抛入船中 (       )     (2) 来用手着吃 (        )
小题2:选文的题目是《        》,作者是        ,原名              。
小题3:用一句话概括①~④段所写的内容。(2分)
小题4: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填空。
偷豆的地点:_____________。偷豆的原因:_____________。出主意的是_____________,指挥的是_____________,奉献豆的是_____________,他奉献豆的理由是(用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性格。在孩子们中最有组织力和号召力的双喜的性格特点则是________________。(8分)
小题5:对第⑥段结尾(一句话)应如何理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妈妈做的菜其实很难吃
  我们这一代,大部分出身中国第一代双职工家庭,母亲善烹饪精女工的,大概没几个。
  文人雅士怀念“妈妈做的菜”,是隔着几万里辛苦路,时间给洒了浓浓的胡椒面,催泪;也是因为他们大抵是中产家庭,有一个擅长调和五味的母亲吧。朱德在《我的母亲》里面怀念母亲:“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子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再有滋味,只怕也无法认为是美味,没什么舌尖上萦萦的追忆。而写了《饮膳札记》的林文月,想必她的儿女回忆起母亲的十九道佳肴,也就是味蕾的《古诗十九首》吧。
  我妈是农家女出身,初中起就开始住校,每学期初扛着一麻袋红薯去交伙食费。一路吃食堂吃到大学毕业,三日入厨,向隔壁左右的老太太们学会点火煮羹汤。正是艰难时世,六口之家六个空空如也的胃袋,把它们填满就是大问题。吃饱了,才有资格脍不厌细。朱天文写父母的爱情故事,说父亲取笑母亲:“内人做的菜要用猪槽来装。”一是说量大,二是说味次。我妈做的菜,也不分轩轾。(注: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高低优劣)
  直到她退休,在我们姐妹还没养育第三代之前,她有过几年云流水在的闲工夫。我们早已搬到武汉,楚地多少风流,她也学做了一些糍粑鱼、粉蒸肉。好日子没两年,“健康饮食”的理念便大行其道,从此饭桌历行极简主义:盐淡油清,白水煮是常事,恨不得学《怨女》里的银娣:“省油,用一只毛笔蘸着油在锅里划几道。”味精是禁品,唯有醋大量挥洒,跟不要钱似的,从此我家厨房的味道,便比较像中世纪炼金士的实验室,酸得怪异,实在不勾引食欲。
  我客居京城,偶尔回家,在餐桌上居然尝到美味,总是很诧异。我妈就哼一声:“昨天/前天,从餐馆打包回来的。”顺带批评一下中国的餐饮业:有什么好,油也大,盐也大,都是味精调出来的味道。我,举箸心茫然,为又一次暴露了粗鲁的饮食观而惭愧不已。
  但,怎么说呢?她弄的菜真的不怎么好吃,但我记得是另一些:她在深秋侵骨寒的霖雨里,搭公交车去很远的地方为我买豆丝,因为“都说那家最正宗”。我在红菜苔刚刚上市的十一月匆匆回家一趟,她给我炒了菜苔,自己一口不吃,“我吃的机会多呢。”其实也不多,这虽然是青菜,现在贵得令人咋舌,她平时不怎么舍得吃。
  而我怀念,每个冬天,几乎每晚,我们必吃的火锅:牛肉汤,鱼头汤,羊肉汤,搁很多蘑菇、千张、菠菜,我最喜欢吃鱼圆子,每餐必备。一边吃一边嫌她调的味总是淡得离谱,多多加盐,加火锅底料,她也默许了。饱得再也吃不下去,她还要叫我:“你给捞了,别剩下。”盛在勺里诱惑我,无论我怎么说减肥都不行。
  白气蒸腾,汤香扑鼻,围炉而坐……这就是一个家。这世上,再没有第二个人,这么了解我的口味,无论这口味是否与她的理念背道而驰,她总愿意,一边嘀咕着一边为我弄出来。
妈妈做的菜,其实很难吃,却是我一生不会再遇到的美味。
(选自《今晚报》)
小题1:读本文,体会本文行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小题2:本文写了几个“妈妈做的菜”的片段?(4分)
小题3:本文列举了哪些文人雅士对自己妈妈做的菜得怀念?有何作用?(4分)
小题4:作者说妈妈做的菜其实很难吃,但为何在结尾却说它“却是我一生不会再遇到的美味”?(3分)
小题5:你对***妈说过感谢的话吗?是什么事情(30字左右)让你说了这样的话?(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斑羚飞渡》选段,回答问题。
①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   )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   )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   )的一半,但已足够(   )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②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④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小题1:根据选文第①段的内容,在括号处填入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坠落降落跳跃跨越B.降落坠落跨越跳跃
C.坠落降落跨越跳跃D.降落坠落跳跃跨越
小题2:从选文看,作者这段时间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小题3:如何理解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写法和含义?(3分)
小题4:结合文意,说说选文第④段有什么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伟大的悲剧》选段,回答问题。
①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
③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小题1:请简要概括选文内容。(3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赏析划线语句。(3分)
小题3:“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划线的“这”具体指代什么?(2分)
小题4:选文写出斯科特等人什么样的伟大精神?请结合选文内容回答。(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